宮門開合聲、風鈴傳響聲、紫禁城落雪、千龍吐水、金水微瀾……當這些獨屬于故宮的聲音符號在耳畔回響,身雖未至耳似親臨。《故宮之聲》第一次讓人“聽”到了故宮博物院。5月26日,六十五歲的中央民族樂團,把百歲的故宮博物院請進了上海東方藝術中心。
開場曲《八大作響》,激昂的琵琶、阮模仿的三弦聲和樂隊鏗鏘有力的行進式節奏引入,老北京、紫禁城的風土躍然眼前。中段舞曲風格的旋律熱烈喧騰,音樂中似見到無數偉大的勞動人民用雙手一磚一瓦地建造著故宮、修繕著故宮,熱氣騰騰的勞動場景躍然眼前,一曲終了阮的獨白更是為整曲增添了一抹深情。
午門幽深的門洞形成了天然的混響室,門軸旋轉、打開大門,各種撞擊的聲音向各個方向散開撞擊,與地面、壁面、天花板多次碰撞,在拱形的長洞里不短的反射、擴散、吸收、再反射,形成了獨特的聲音景觀,久久環繞。作曲家關大洲創作的《宮門大開》靈感就來源于午門開啟和關閉的聲音。樂曲中巧妙運用古琴、箜篌、尺八、古箏、二胡、琵琶、鼓、笛的重奏,營造出幽深、靜謐的各種聲響,那聲響從微弱到混雜,直至成為了氣勢磅礴的交響。樂曲中糅合了流行元素,編曲也頗具新意,古今輝映,更添韻致。
落雪的聲音,難得一聞,撲簌簌的初雪中,天和殿廣場也變得安靜且莊嚴。作曲家陳思昂的《紫禁落雪》以其深遠的音樂意境,讓人靜心聆聽。竹笛與琵琶的巧妙配合,樂隊營造的夢幻音效,帶聽眾夢入雪中境、雪中景、雪中情、雪中趣。
此外還有作曲家譚盾、郝維亞創作的《金編鐘鳴》《生靈傳響》等氣勢恢宏、意趣盎然。《金水咫尺》中的箜篌與二胡從玉泉山山泉叮咚到匯為金水河。水是流動的、音樂史流動的,歷史也是流動的。
這場音樂會的特別之處,便是以人籟擬天籟地籟。以音樂寫建筑、寫自然的作品并不罕見,但讓文物可賞可聽,且富有創意和感染力卻并非易事。作品中感覺的到,作曲家們在形象性和抽象性、傳統與當代、專業性和普及性、技術性和可聽性間做著審慎的取舍。近年來,文物聲景作為一種創新的文化遺產呈現方式深受人們歡迎,它強調聲音與文物、環境、文化和情感的相互關聯。通過將聲音作為一種文化遺產來呈現,文物聲景為游客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文化體驗。全方位地調動起人們的視覺、聽覺,體驗到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韻味。《故宮之聲》又不同于一般的文物聲景,這部作品是作曲家們將文物聲景高度抽象后、經創作使其得以重塑乃至重生后,再由演奏家們呈現的聲景意境,從這個意義上說,《故宮之聲》送給了世界一張可以聽賞故宮博物院的唱片。
(作者為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