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訓文 焦雪桐 周奕璇
中外青年在北京市豐臺區怪村郊野公園種植“友誼林”。焦雪桐攝
掃碼觀看視頻
鏟土造坑、培土圍堰、提水澆灌……在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在北京市豐臺區怪村郊野公園內,一群中外青年熱火朝天地忙碌著,他們種下白皮松、油松、白蠟、元寶楓、海棠等苗木,一片象征友誼與希望的“友誼林”生機盎然。
參加這次“中外青年友誼林”植樹活動的外國青年,來自巴巴多斯、塞拉利昂、保加利亞、泰國、尼日利亞等13個國家,是來華參加應對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發展中國家生態城市建設等主題研修的學員。研修班由商務部、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主辦,國家林草局管理干部學院承辦。在華研修期間,外國青年紛紛點贊中國近年來植樹造林成果、生態文明建設成就,表示將積極傳播中國生態文明理念,分享中國綠色發展經驗。
高度評價中國“綠色成績單”——
“中國的成績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像今天這樣一棵棵種出來的”
去年,全國完成營造林444.6萬公頃,中國森林覆蓋率超25%,森林蓄積量超200億立方米……這是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不久前發布的《2024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中的一組數字。數字背后,彰顯了中國這些年在植樹造林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40年來,全國適齡公民累計175億人次參加義務植樹,累計植樹781億株。人工林面積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近20年增綠的1/4。中國在全球的“綠色成績單”上占據了重要份額,已成為全球增綠貢獻最大的國家。
參加植樹活動的外國青年,紛紛對中國植樹成就給予高度評價。“中國目前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積最大的國家,這很了不起。中國的成績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像今天這樣一棵棵種出來的。”泰國素可泰·探瑪開放大學森林與環境管理系講師蘇提達·馬尼阿納庫爾當天種了4棵樹,她曾到內蒙古等地參訪,當地通過草方格治沙、種植梭梭樹等方式,成功讓沙漠變成綠洲,讓她印象深刻。“在同一片土地上,中國實現了綠化、糧食和生態功能的協調統一,非常了不起,這種生態文明建設舉措和理念值得借鑒。我認為泰國也能采取類似措施,相信我們未來也能取得像中國這樣的進步”。
“我希望未來能回到中國,看看我種的這些樹長得怎么樣。”塞拉利昂土地部助理調查監督員埃絲特·卡瑪拉和同伴當天種了3棵樹。她說,塞拉利昂有很多天然森林,政府致力于種植更多的樹來發展經濟,農民等廣大民眾參與其中。中國在城市綠化與自然融合方面成效顯著,“我喜歡中國人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方式,這樣做是有成效的。如果我們擁抱自然,自然也會回饋你”。
在北京、上海等地參觀后,巴巴多斯一家公司的研發人員克里斯托弗·艾倫·布雷斯十分欽佩中國在環境保護、林業發展方面所做的努力。“中國植樹造林取得了很大成效,這是值得推廣到其他地方的經驗。”他認為,中國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之前就有植樹、環保相關規劃,良好的綠化網絡以及樹木種植促進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在植樹造林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已經處于領先地位,世界因為中國的努力而變得更綠色和美好。”尼日利亞一家律師事務所的首席執行官阿洛齊·欽克·埃切昂武說。
探尋成功背后的原因——
“環境增綠成功,源于人們上下一心”
為什么中國植樹造林能取得這樣的成就?這是參與此次研修班的外國青年頗為感興趣的一個話題。經過在華近半個月學習、考察,他們有自己的觀察和體會。
政策倡導和推動是關鍵因素。長期以來,中國持續加強生態保護、堅持綠色發展,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環境增綠成功,源于人們上下一心。”保加利亞普羅夫迪夫農業大學教授瑪麗亞·克拉西米羅娃·春丘科娃認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植樹造林,政策保持連貫性與各地強有力的執行力,為植樹造林筑牢根基,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中國已經深入人心。“中國通過設立植樹節等方式,鼓勵孩子從小參與種樹,培養孩子的生態環保意識和行為,這是很棒的做法。”
“中國在植樹造林方面大規模開展行動,這給我很多啟示。”斯里蘭卡環境部環境官員卡魯托塔吉·雅桑迪卡·古納辛赫認為,中國堅持協調環境、民眾和城市化進程的關系,努力將城市化理念與綠色發展戰略相結合,這種發展方式值得借鑒。
阿洛齊·欽克·埃切昂武認為,中國政府大力推動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并制定了全面且長期的植樹造林規劃和政策,引領植樹工作規范開展。企業還開發相關手機應用,吸引和倡導民眾廣泛參與植樹活動,還為國外人士提供參與植樹的機會,這種做法值得稱贊。
民眾廣泛支持和參與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在中國,植樹造林、保護森林是被寫入森林法的公民義務。各地加強環保理念宣傳,使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人們共識。
瑪麗亞·克拉西米羅娃·春丘科娃表示,通過參加研討會及日常觀察,她感受到中國民眾生態環保意識高漲,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大家積極響應植樹造林號召,將低碳環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在中國參訪期間,肯尼亞林業研究所科學家內蕾奧·切莉莫·萊萊對中國一個動物園的設計贊不絕口。她發現,動物園里不僅樹木郁郁蔥蔥,而且動物們和自然深度融合,最大限度減少人工干預,它們就像在野外一樣生活。“我從未想過城市動物園可以被改造成這樣的景觀,我覺得這是中國生態文明思想的一種體現,在這里真正做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是可持續發展的真實寫照。”她說。
分享各國綠色發展經驗——
“共同學習如何保護地球,建設一個更美好、更清潔的世界”
在學習與交流中,各國青年分享了本國的綠色發展實踐,并探討如何借鑒中國經驗,共建綠色家園。
當前,氣候變化作為一個全球性問題,正在深刻影響人們生活。“氣候變化不是未來的問題,而是當下的問題。好消息是我們可以有所作為,可以共同學習如何保護地球,建設一個更美好、更清潔的世界。”埃及環境部高級環境研究員賀巴·阿德爾·哈比卜表示,中國倡導所有人一起行動,比如種植樹木、節約用電、減少浪費、減少用紙或在工作場所踐行環保理念等,這些小行動帶來了大變化,這就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所在。“可持續發展意味著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既能造福當下,又能保護未來,這就需要合理地使用能源、水和資源,既要保護環境,又要兼顧發展、工作和幫助他人。”
外國青年們強調了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克里斯托弗·艾倫·布雷斯表示,氣候變化是全球性挑戰,各國應在制度法律和資金方面加強合作。“綠色建設成本較高,發展中國家雖有意愿但資源有限,我們非常感謝中國在這方面所作出的努力,這對全世界都有幫助。”
阿洛齊·欽克·埃切昂武介紹,尼日利亞政府積極推動公民植樹以應對沙漠化問題,各級政府和非政府機構共同參與。此次研修班讓他對中國綠色發展理念有更好理解,思考未來如何將中國在植樹造林、綠色發展和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經驗,結合尼日利亞實際進行實踐。
“中國在植樹造林、綠色發展方面樹立了標準,這些標準不是別人強加的,而是自己設定的,因為中國相信這樣做能帶來更美好的未來。希望有更多人了解中國正在發生的可喜變化,積極行動起來,為世界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貢獻力量。”阿洛齊·欽克·埃切昂武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