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古村落中,我們看到傳統民居的院大門,主要有兩種顏色的大門,一是黑色的大門,一種是白板門。現在有很多現代建筑的民居,也依然喜歡把大門漆成黑色的。
為什么過去人們喜歡黑色和白色這兩種顏色的門呢?這里面有何民俗方面的說法呢?
在回答問題前,先得介紹一下黑色門和白色門之間的轉換關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傳統民居的老舊門,為何都是黑色的。
白板門,是一種稱謂,并不是把門涂成白色的,而是指原木色,也就是木板的本色是什么顏色,門就是什么顏色,不施任何的漆和涂料。
白板門一般有兩種,一種是門做好安裝上去后,不施漆,保持原木色。另一種是門做好安裝上去后,為了防腐,涂上桐油來保護。
不施漆的白板門。也就是不用施任何漆,根據木料的不同,由于風化作用,門會轉變成不同的顏色,只不過轉色的時間比較長。有的會變成暗褐色,有的會變成暗灰色,遠遠看去就是淺黑色,通常被統稱為黑色。
涂桐油的白板門。普通民居大門涂桐油,是在我國最后一個封王朝倒臺后,民國成立之初才開始,后逐漸在農村流行。
使用桐油涂門的地區,一般在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這里雨水豐沛,院大門經日曬雨淋,容易腐爛,為了防止腐蝕,就用桐油涂一到兩遍。這里是油桐樹產區,過去,農家種有油桐樹,山上有野生油桐樹,也算是就地取材。
桐油涂門就像現在的清漆涂門一樣,涂上去的時候,門的顏色基本上保持原木本色。兩三年后,門的顏色轉變暗褐色,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門的顏色基本變成淺黑色。
我們現在看到古民居的大門,大多為黑色,少數為白板,其原因是黑色的大門為老舊門,而白板門則是維修后新換的門板。
舊時,一些比較講究的人家,也給大門上漆,對普通百姓來說,上漆的顏色一般為黑色,但最多只能漆兩遍,大多簡單地涂黑就行,不講究油漆工藝。
下面就來說一說,民居大門喜歡黑色和白色這兩種顏色,為什么不用其他顏色的民俗原因。主要由古代建筑等級制度形成民俗禁忌,以及其衍生的民俗說法兩方面的原因。
一、古代建筑等級制度形成民俗禁忌
封建時代,人們往往可從住宅和大門,就可以看出主人的品第等級和社會地位,因為在那個時代,住宅和大門是按照嚴格的等級制度修建的。
我國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從周朝開始,直至清末,歷朝歷代都制定了一套建筑等級制度,按照人們的社會地位,規定建筑的規模和形制。其中大門的顏色納入了典章制度之中,處在什么樣的社會地位,大門才能使用什么樣的顏色。
古代大門顏色的等級劃分?,其實并不復雜,分為四個等級。
1、紅門
紅門,古代又稱朱門。提到朱門,不由讓人想起杜甫的著名詩句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朱門,指王侯貴族府第大門。
按照唐代的《營繕令》規定,唐朝的王侯貴族府第大門漆成紅色,是尊貴的標志。不過,詩句中的“朱門”是泛指,指富貴人家。
在漢代,朱漆大門為宮殿使用的門,連官署都不能使用,各級官員就更不能隨便使用。諸侯和大臣使用朱漆大門,須經天子“賜”,才能將大門漆上紅漆。
漢代天子對下屬有“九錫”,是當時諸侯和有功大臣的最高禮遇。據漢代著名學者韓嬰撰寫的《韓詩外傳》對“九錫”內容記述:
“諸侯之有德,天子錫之。一錫車馬,再錫衣服,三錫虎賁,四錫樂器,五錫納陛,六錫朱戶,七錫弓矢,八錫鐵鉞,九錫禾巨,謂之九錫。”
這段話中的第六錫為賞賜朱紅色的大門,《漢書》和《公羊傳》也有“九錫”。因此,紅色是我國古代皇室大門的專用顏色,其他王侯貴族府要使用紅色大門,必須得到天子的“賞賜”。
2、黃門和綠門
黃色本來也是尊貴的顏色,也是皇家常用的顏色,不過那是指服裝而言,宮殿大門的專用顏色是紅色。但黃色大門,在古代仍很尊貴,也要屈指可數的高官辦公場所才能使用,私人府邸不能使用。
例如,漢代東漢著學者衛宏撰寫的《漢舊儀》記載:
“聽事閣曰黃閣,不敢洞開朱門,以別于人主,故以黃涂之,謂之黃閣。”
漢代丞相聽事閣的門涂黃色,到了漢代以后,三公官署廳門也涂黃色,故稱黃閣。高官的官署不準涂紅色,主要是一種等級的區別,有別于天子的宮殿。
到了唐代,雖然用“黃閣”指宰相府,用“黃閣”借指宰相,但僅僅是一種名稱,宰相府的大門并沒有涂成黃色。
到了明朝初,洪武二十六年頒布律法規定:
公侯門屋三間五架,門用金漆及獸面,擺錫環;一品二品官員門屋三間五架,門用綠油及獸面,擺錫環。
清朝沿用明朝這一規定。
金漆,也就是金色漆,漆出來的大門為金黃色,也就是說公侯們家的大門為金黃色;綠油,即綠色的油漆,漆出來的大門為綠色,也就是說一品二品官員家里的大門為綠色。
3、黑門
歷代的普通百姓和官職較低的官員,住宅的大門要涂漆的話,都是黑色,不涂漆就是白板門。這里仍然引用明洪武二十六年頒布律法規定:
三品至五品,正門三間三架,門用黑油,擺錫環;六品至九品正門一間三架,黑門鐵環;庶民所居房事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拱及彩色裝飾。
從以上這些規定可以看出,不管用黑油涂門,還是黑門,三品官員以下到庶民,大門的顏色都是黑色的。只不過庶民還多了一種“顏色”的門,即木本色門,也就是不涂任何漆,也沒有任何裝飾的白板門。
實際上,白板門在古代就有了,叫“白板扉”。唐朝詩人王維寫的《田家》一詩中有這樣的詩句:“雀乳青苔井,雞鳴白板扉”。南宋詩人戴復古寫的《夜宿田家》一詩中也有:“夜扣田家白板扉”的詩句。
從以上可以看出,我國民間關于門的顏色禁忌,是古人遵守朝廷的建筑等級制度形成的,與后來衍生出來的民俗、風水、玄學等沒有多大的關系。
二、大門顏色衍生出來的民俗說法
上一節說到,民間普通百姓之所以選擇黑色或白板院子大門,主要是在封建時代受到建筑等級制度制約,讓普通民眾沒有沒有別的選擇,與后來一些民俗說法沒有多大關系。但是,作為一種民俗文化現象,還是要介紹一下。
1、辟邪
我國民間把“黑大門”的“黑色”,說成有辟邪的功效,有一些地方還把“黑大門”說成是守門的門神——“黑煞神”,可以阻擋邪氣的侵入,大門的黑顏色被說成是“門神”的臉色。這是很有趣的一種說法。
2、財源
在我國古代五行說中,黑色為水,民間有“山管人丁水管財”的說法。在風水習俗中,水是財源的象征。民間認為,把門漆成黑色,可以讓財富源源不斷地進到家里來。
3、老人
過去農村老人崇尚黑色,包括喜歡穿黑色的衣服,帽子也是黑色的,買的東西也喜歡黑色的,連壽木也漆成黑色的。
民間認為黑色是老人的保護色,可讓他們延年益壽,也可以讓他們晚年過上幸福的生活,還可以給家里帶來好運,庇護家庭和子孫后代。這是老人的一種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以上衍生出的這些民俗說法,雖然屬于牽強附會之說,也屬于普通民眾的一種無奈的解釋和自我安慰,但是,這說法無疑激發了普通民眾對生活的熱愛,也反映了普通民眾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現在農村建房時,對大門顏色的選擇,不再受到任何限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但很多的人,特別是老人還是喜歡選擇傳統的黑色大門,我們對此表示尊重,既是尊重老人的意見,也是尊重傳統習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