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西洋上風高浪涌!一張1944年2月從美國老式戰列艦阿肯色號的上層建筑向下俯拍的照片,展示了該艦的副炮和高射火力。照片左下角是四聯裝40毫米博福斯炮,對飛機非常有效的自動炮。下一層甲板上可見兩門3英寸70倍徑單管高射炮,這是能夠發射VT近炸引信炮彈的最小口徑火炮。下方船體側面伸出的是兩門5英寸51倍徑火炮的炮管,這是用來對付水面艦只的副炮。
美國工兵在突尼斯貝加附近爆破被擊毀的虎式坦克。1943年2月末至3月初,德國國防軍501重裝甲營的虎在此地被地雷阻止,當它們試圖駛離公路時又遭到長時間炮擊以及盟軍裝甲車輛的攻擊,因損失慘重而得名貝加虎冢。那兩輛三號坦克也是501的,早期虎式產量不足時,重裝甲營中混編三號坦克以為其提供支援。
英國十字軍火炮牽引車。十字軍巡洋坦克去除炮塔后用鋼板搭建簡單的圍護結構,用來牽引QF 17磅反坦克炮,除駕駛員外還可搭載6名炮手和相應的彈藥。 十字軍火炮牽引車官方規定的最高速度為每小時43公里,但解除發動機轉速限制后,該車能跑出每小時89公里的極速,甚至比憲兵的摩托車還快(因戰時汽油質量低,憲兵摩托車限速為每小時80公里)。因此深得使用部隊官兵的喜愛,除牽引和運輸任務之外,也被用作偵察車和指揮車。
北非戰場上被擊毀的德軍四號坦克。這里是突尼斯貝加附近,一個叫亨特峽谷(Hunt’s Gap)的地方,后來以貝加虎冢聞名于世。近景處大堆的金屬零件和殘骸就是已被爆破的老虎了,從寬大的履帶和尚算完整的主動輪和負重輪還可以辨識它的身份。這里損失的老虎被德國坦克手、英國人和美國人多次爆破過,大家都為它的零件化出了一份力。
1942年拍攝的照片,德國國防軍第8裝甲師裝備的蘇制KV-1坦克。這三輛坦克都是大鉚釘鑲嵌裝甲的KV-1E,配有無線電臺并涂刷了鐵十字標記,第一輛車的前裝甲上可見該師的標志。
第一輛車是1941年6月制造的,1941年7月3日夜在普斯科夫附近的卡拉米舍沃車站卸載,工廠為其配備了人員并攜帶兩個基數彈藥,接收單位為蘇聯第3坦克師第6坦克團。1941年7月5日晨該車投入戰斗,攻擊德軍第1裝甲師在奧斯特羅夫的橋頭堡,撤離戰斗時在奧斯特羅夫北郊卡爾波沃村的維亞佐夫尼亞河橋上被擊傷后俘獲。
道格拉斯B-18“Bolo”轟炸機機頭透明艙,1941年攝于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巴克斯代爾機場。B-18是道格拉斯公司在DC-2客機基礎上開發的轟炸機,在1935年選型中擊敗B-17的原型獲得生產訂單,直到1941年都是美國陸航裝備最多的轟炸機。戰爭爆發后該型機因性能落后迅速退出一線,但作為訓練機培養了很多轟炸機飛行員。
美軍士兵從被擊毀的謝爾曼坦克中取出乘員的遺體,消失的炮塔表明內部彈藥發生了殉爆,在謝爾曼之后可見一輛斯圖亞特輕型坦克,1944年攝于意大利某地。這個活兒讓人不適,但又不得不做,很多照片表明有時會強迫戰俘來干。處理過此事的美軍牧師曾在回憶資料中吐槽,不知為何收集到的遺體重量會如此之輕,明明是五個人來的。
1946年4月21日的奇景,一輛坦克搶救車拉著多軸拖車運載的蒸汽火車頭穿過德國薩爾蘭州薩爾布呂肯地區的弗爾克林根城區。注意走在前面拿著長桿的人,他們負責挑起沿路的架空電線,避免和機車勾掛。
戰爭末期,后撤的德軍對本國交通線路進行了徹底破壞,因此當地人每天工作通勤就成了問題。戰后雖盡力修復K?llertal線路和車皮,但苦于無機車可用。薩爾布呂肯鐵路局提供了一臺1906年建造的91.3 系列蒸汽機車,并找到了一輛Culemeyer型拖車來運載它,當地自由法國駐軍提供了一輛M31型坦克搶救車(格蘭特ARV)作為牽引車。這個車頭一直運行到1954年1月,因維護費用過高而退役。
M4謝爾曼坦克上的濕式彈架。早期型謝爾曼因容易起火惡名在外,一個很大原因是坦克被擊穿后炮彈發射藥被引燃,因此1943年后開始生產裝備濕式彈藥架的謝爾曼。在原來“干”式儲存的謝爾曼坦克上,炮彈存放在車體側壁、底部、炮塔吊籃地板的彈藥架上,沿炮塔吊籃邊緣還有約三分之一圈豎立的炮彈。而“濕”式儲存的謝爾曼,炮彈則被五個一組單獨裝在彈箱中,每發彈的獨立容器間充滿水或防凍液,彈箱被放置在車體底部。使用濕式彈藥架的謝爾曼在型號名稱中用W(wet)加以標明,如M4A2(76)W、M4A3(75)W等。
濕式彈藥架是否能夠有效防止炮彈發射藥起火尚有不同說法,但它對乘員士氣的提升非常明顯。它帶來的一個問題是某些位置取彈頗不方便,需要機電員協助,這一點在使用76毫米炮的車型上更為明顯。如M4A3(76)W炮塔吊籃地板被切掉了半個圓,而援蘇的M4A2(76)W據說直接取消了吊籃,蘇聯技術人員認為這是一種技術進步,因為謝爾曼的半封閉炮塔吊籃在車輛起火時影響乘員逃生。
四幅圖片,前兩張是蘇聯使用的M4A2(76)W的,后兩張是美軍M4A3(76)W的。
兩名法國騎兵和給他們馱東西的戰驢,1916年9月13日攝于法國索姆省。
法國騎兵本已于1871年廢除了長矛,統一使用馬刀,重騎兵使用直刃馬刀,輕騎兵使用彎刃馬刀。但因對面的德國槍騎兵自1889年起全部裝備10.4英尺長的鋼管長矛,法國騎兵又從1890年起逐步恢復長矛,到一戰爆發時已全面裝備。然而在配發長矛時,他們似乎又把軍刀回收了,1914年10月20日,第16和第22龍騎兵團的兩個中隊在下馬作戰時因為沒有刺刀,挺著長矛向對方步兵發起徒步沖鋒,真是非常有古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