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隊伍
戲曲是綜合藝術、集體藝術。戲曲演出是戲曲藝術家們共同合作的集體行為。從事這種職業,必須要有一班志同道合的各有所長的行家組織在一起,共同完成“以歌舞演故事”的任務。從宋金元明清,直至抗戰前夕,這種組織俗稱戲班。過去的戲班,分職業戲班、家班、自樂班(票班)等多種類型。下面重點介紹職業戲班和自樂班兩種類型:
(一)職業戲班。
這是以演戲為職業的專業演出團體,也是戲曲演出隊伍的主體力量。山西最早的職業戲班組建于何時,已無法考證。目前所見到的有文字可考的山西職業戲班是元代曾活躍于平陽一帶的“張德好”戲班和“忠都秀”戲班。萬榮縣元建孤山風伯雨師廟至今尚存刻有“大德五年三月,大行散樂人張德好在此作場”的石柱,洪洞縣廣勝寺元建明應王殿至今尚存“元泰定元年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的壁畫。張德好和忠都秀當為元代馳名平陽地區的職業雜劇班名角。
明清兩代,特別是梆子戲形成之后,隨著山西戲曲劇種的增加和戲曲藝術的繁榮,山西職業戲班得到長足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清末民初,山西職業戲班最盛時竟達一千多個。
歷史上,戲曲藝人地位低下,被人看作“戲子”“下九流”,他們的歷史是不被寫 在 正 史 上 的, 記 載 戲 班活動的文獻資料極少。不少戲班當年的活動足跡,是從目前尚存的一些舞臺題壁中發現的。所謂“舞臺題壁”,是當時戲班在此演出時隨意寫在舞臺墻壁上的“留言”,且舉幾例:
在陽城縣上伏村大王廟戲臺上留有“百順班在此演出三場”的題壁,演出劇目是《春燈謎》《恩榮弟》《雙包記》,落款時間是“清順治十五年一月十六日”。在代縣鹿蹄澗過街戲臺上,留有“大成班”在此演出《龍風劍》《朱仙陣》等劇目的題壁,落款時間是“清
乾隆二年”。在蒲縣柏山廟戲臺上留有“得勝班,嘉慶五年二月演出五天”的題壁,并記有演出劇目《千里駒》《碧游宮》《滿普兆》《四英金》《如是觀》等。在安邑馮村舞臺上有“蒲州永樂班嘉慶八年到此一樂”的題壁,下記有演出劇目《十五貫》《繡襦記》《陰陽樹》等。
在五臺縣槐蔭村西戲臺木版隔斷上有“自成班在此演戲三天”的墨跡,落款是“大清嘉慶二十三年四月二十七日”。
在清徐縣孟封鄉堯城村奶奶廟戲臺上發現有如下題壁:“咸豐元年四月東升班到此一樂”“同治十二年四月初八、初九、初十日,祁邑上聚梨園到此一樂”。
山西職業戲班有藝人個人出資或數人集資組班的,也有由官紳富商出資組班的。戲班又有“字號班”“二抱班”“破鑼班”“風攪雪”班之別。所謂“字號班”,是指人財物實力雄厚的戲班。字號班里,“三大門”(須生、青衣、花臉)、“三小門”(小生、小旦、小丑)皆具備頭套、二套、零碎等三套演員,彩女、龍套、上下手齊全,文武場面人手寬裕,服飾道具比較講究,文戲武戲都能演出,實行滿年包份制。所謂“二抱班”,財勢、行當、場 面、行頭、藝術水平皆低于字號班,分配采取滿年包份或按股分紅。 所謂“破鑼班”,是藝人合作組成的共和班, 公推班主,因缺財無勢,服飾多拼湊,但技藝并不弱,分配按藝術高低定酬?!帮L攪雪”班,是能夠同臺演唱兩種聲腔劇種的班社,如兼演二人臺、道情的五云堂班,兼演中路梆子與祁太秧歌的吉慶社等。
山西職業戲班承班人通稱班主,或稱戲東、本家,主管戲班經費籌措等重大事務。戲班除班主外,承事負責日常行政事務(是班主的代理人),掌班統管業務。
此一職皆由班主聘請德藝兼優的藝人擔任:賬房先生管理財務;寫頭負責招攬臺口;箱官五人分管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頭盔箱、雜箱;文武場面七至九人:演員若干人,按各劇種分行習慣雇用。通?!八拇蟀鹱印备餍挟斉鋫漕^套、二套兩套演員外,尚有由三套演員(零碎)與彩女、龍套、“矛子”(武功演員)組成的“班底”,則視戲班規模大小而增減。此外,還須配備車倌、炊管人員及雜差等。
戲班雇用演員,向例一年一次。每年正月開臺演出,十月十五日散班封箱。若繼續雇用哪個演員,則班主需在散班前預付錢若干,演員不受錢,即可另行搭班,若受錢,則應于臘月三十日赴約“會班”“上戲”,開始新的一年搭班生涯。受雇雙方均不得中途悔約。
職業戲班,都有嚴格的班規。其內容因劇種、戲班不同而各有側重。一般說來,都有如下條款:①不準見異思遷;②不準背班私逃;③不準坐班邀人;④不準臨場推諉;⑤不準當場坑人;⑥不準見場不救;⑦不準搬弄是非;⑧不準忘師背道;⑨不準調戲婦女;⑩不準打架斗毆。有些戲班還規定;不準結黨營私;不準笑場誤場;不準擅離職守;不準吃里扒外;不準夜不歸宿;不準偷盜財物等,如有違規,懲治苛嚴。輕則打手戒,重則捆吊鞭笞,直至開除。
過去的戲班,均有供奉“祖師爺”的習俗。梆子班供“老郎神”,秧歌班供“三官神”(天、地、水),道情班供“呂祖”?!袄侠缮瘛笔侵柑泼骰世盥』?,也有說指后唐莊宗李存勖?!袄侠缮瘛惫┰诤笈_,配享者為趙公明、關云長。每年農歷四月二十三日為“老郎神”慶壽,全班人一齊跪拜。禮成,合班聚餐。
職業戲班,流動性很強。他們成年累月,活動在外,一個臺口接一個臺口,很緊張,很艱苦,也很受群眾歡迎。這是一支與觀眾接觸最廣的戲曲演出隊伍。清末民初,山西有名的職業戲班很多,下面僅舉幾班為例:
1. 鳴鳳班。上黨梆子戲班。創建于澤州府鳳臺縣(今晉城)東四義村太和寨,俗稱四義戲。據清道光九年(1829)《重修青蓮寺玄帝殿碑記》(碑存晉城青蓮寺內)“有鳴鳳班者,行戲四十余年”的記載推算,該班約成立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前后。班主史宗經,乾隆年間曾任戶部江南、河南司員外郎,愛好戲曲,以娶妻于陽城鳴鳳村(今屬陽城城關鎮)而名其班。史宗經之子史浦,清嘉慶十八年(1813)拔貢,曾為福建福寧府知府。告老還鄉后,以戲為樂,銳意經營,使鳴鳳班享譽澤州戲壇,成為澤州上黨梆子字號班之首。藝人多以能入鳴鳳班為榮。該班民國三十五年(1946)收歸公有,改建為晉城縣民風劇團。趙 清海、申銀洞、段發榮、趙德俊、劉雅斗等上黨戲壇名流都 曾在該班搭班。
2. 樂意班。上黨梆子戲班。清道光九年(1829)前后,由壺關縣大河口王萬成創建。因王萬成聲言耗資十萬貫資戲,故俗稱十萬班。該班曾以財力雄厚、陣容強大、服飾富麗享譽潞府戲壇五十年。清光緒初,曾到山東曹州府(今菏澤)演出,有些藝人在當地安家落戶,授徒傳藝,形成了山東棗梆。
3. 舞霓園。中路梆子戲班。成立于清咸豐六年(1856)前后,由徐溝縣城(今屬清徐)糧商李玉和以徐溝縣斗行名義組建。該班以重金吸收南北名角與樂師,又請協豐號 在蘇州織造戲裝,每年換新,名噪太原盆地近二十年。 與 祁縣聚梨園戲班前后媲美數十年,促進了中路梆子的發展。
4.四喜班。中路梆子戲班。清咸豐九年(1859)由榆次聶店村王鉞創辦。王家于乾隆年間就經商成為榆次首富。
咸豐年間,王鉞掌家,委托總掌柜王守信出任班主,創辦戲班。王守信從蒲州邀聘演員,由蘇州購置了全副戲箱,經一冬排練,于咸豐十年(1860)春節在聶店露演,正月初八在榆次城內亮戲,觀者如堵。該班陣容強大,技藝出眾,劇目繁多,服飾鮮艷,轟動一時。名角“一條魚”“一桿旗”“八百黑”等曾在該班搭班。
5. 聚梨園。中路梆子戲班。清同治七年(1868)前后成班,班主是祁縣票商渠源淦(人稱金財主)。渠源淦愛戲,能拉會唱。他感于王鉞創辦的四喜班不夠講究,決心自承戲班,要后來居上。他授意賬房先生王聯慶(票友,掌管渠宅自樂班)操辦,不惜重金,派人到晉南、晉中邀請名角,從蘇州定制上好服飾,迅即組成戲班。因人員眾多,遂將渠家自樂班并入,分為兩班演出,習稱上、下聚梨園。該班行當齊全,名家薈萃,勇于藝術改革,成為晉中最有名的字號班?!袄显t”張世喜、“一千紅”王喜云、“玉印黑”王玉印、“八百黑”安會成、“一盞燈”田玉環、鼓師宋興兒、琴師彭根子等曾在該班搭班。
清光緒六年(1880),王聯慶與“老元元紅”張世喜等名家共同承組了又一個戲班,叫眾記慶梨園。公推王聯慶為班主,“老元元紅”張世喜、“八百黑”安會成為承事。該班開中路梆子“破鑼班”之先河。雖因財力不足、服飾簡陋,但演員陣容與技藝十分可觀,贏得內外行盛贊。時謠:“慶梨園亮戲祁縣城,三本六回唱了個紅”,“別看人窮班子硬,全班人馬一條心?!?/p>
6.錦梨園。中路梆子戲班。清光緒十年(1884)創建于太谷城內,班主楊成齋。長子人稱楊大少(即少班主),次子七郎,人稱二班主,三子八郎,人稱三班主。父子相承, 以領戲班為業。民國九年(1920),由票友武德勝(太谷 人)等十人集資接承該班,改稱同記錦梨園。至民國十八年(1929)轉讓冀舞齋承辦,改名錦藝。錦梨園以名伶薈萃、好戲迭出而馳名晉中劇壇,是中路梆子歷時最長、影響較大的字號班。
7.自誠園。中路梆子戲班。班主田永富,幼習武術,長年為人保鏢,奔走秦魯,重義氣,喜交游,曾為尹光祿祝豐園護班。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田永富五十八歲,始于平遙城內自承戲班,取名自誠園。尹光祿厚贈戲箱一副。演職員曾達百余人,為晉中一帶頗有影響的字號班。
民國十一年(1922),田永富將戲班交其徒弟陳玉繼承。陳玉是徐溝人,民國十三年(1924),田永富病故,陳玉將戲班遷至徐溝,設法添置戲裝,重金聘請人才,使自誠園陣容強大,文武劇目俱全。他們從張家口請回名旦筱香玉、蠻慶、奪慶和坤伶“二女子”王桂香、“大牛牛”田淑珍、“二牛牛”田桂珍等,使該班足與當時太谷名班萬福園匹敵,時人喻以“徐溝一只虎”“太谷一條?!?。后經人說合,自誠園與萬福園于民國十六年(1927)合璧,改名公記園。適逢名旦筱吉仙(張寶魁)與女武生劉少貞相偕搭班,更使公記園冠絕于時。惜因戲價昂貴,且“?!薄盎ⅰ蓖伯悏?,僅一年即分道揚鑣。民國二十三年(1934)陳玉復從張家口請來筱金梅筱金枝姐妹,這兩位馳譽中路梆子藝壇的坤伶,以聲、色、藝使觀眾為之傾倒,驟使自誠園聲譽倍增。先后在該班的名家還有“獅子黑”喬國瑞、“蓋天紅”王步云、“天貴旦”王春元、“毛毛旦”王云山、“十七生”董全福以及鼓師高錫禹(小名狗蠻)等。
8. 童四班。蒲州梆子南路戲班。約活動于清光緒中葉。班主童武德(小名童四),運城安邑三家莊人,晚清武秀才,因酷愛戲曲,置箱承班。該班以名家薈萃、劇目豐富著稱,除演出蒲州梆子南路傳統劇目“二十四本”外,尚有各行主演的拿手戲。該班在武打、化妝上曾吸收京劇長處,使蒲劇武戲和臉譜別開生面。先后在班的名家有楊登 云(楊老六)、“白菜心”鄖三吉等。
9. 福盛班。蒲州梆子戲班。清宣統二年(1910)創建于襄汾縣小鄧村。女班主賈根穩。賈氏生于襄汾縣古城鎮農民家庭,其夫是蒲劇名丑李小禿。丈夫去世后,賈氏不懼世俗,自承福盛班以繼夫志。她不惜重金,廣羅人才。一次,福盛班在襄汾禹神廟與某班唱對臺,負于孫廣勝。第二年,賈氏千方百計加強班內力量,并以每季三百二十元高價強邀孫廣勝入班。賈氏領班二十年,由于經營有方,使該班穩居蒲州梆子四大名班(云升班、慶樂班、八條棍、福盛班)之首。民國二十一年(1932)賈氏病逝,其子李有福繼任班主。該班陣容強盛,時人樂道的蒲州梆子四絕:“三狗的亂彈,廣勝的走,存才的路數,畢業生的手。”均為該班囊括。在名家熏陶下,該班培訓出一批人才,做到了“人走戲不走”“換人不換戲”。該班于民國二十年(1931)臘月初五至二十五日,曾借年終封箱之機,遍邀蒲州梆子名流在臨汾城內東岳廟合演二十天,名伶云集,切磋技藝,實屬晉南戲壇盛舉。
10. 白老八班。蒲州梆子南路戲班。清末民初成立于運城安邑。班主為清光緒間名旦“月月紅”白良才,俗稱白老八。該班上演劇目以文戲為主,各行皆重唱、念、做功,文詞典雅,風格統一。不僅使蒲州梆子南路戲“二十四本”劇目得以完整留傳,而且創造了一批富有精湛技藝的南路、西路折子戲,為繼承和發展蒲州梆子南路戲,做出承前啟后的貢獻。
11. 云升班。蒲州梆子戲班。民國七年(1918)由名凈楊登云等組建于芮城楊家橋村。民國九年(1920)改由楊登云獨自承領,俗稱楊老六班。該班享譽十五載,向以人才薈萃名噪劇壇?;顒臃秶敝撂?、晉中,東至豫西,西至西安、渭南,南至湖北老河口。
12. 慶樂園。蒲州梆子戲班,俗稱黑廝班。民國十九年(1930)創建于趙城縣,班主為“梨園之杰”楊華甫(小名黑廝)。該班靠黑廝經營有方,以名家薈萃、德藝兼優飲譽八年。民國二十二年(1933),該班成員達一百三十多人,分兩班演出,盛況空前,時有“要看還是黑廝班,門門把式齊看遍”“黑廝班,不簡單,雙生雙旦雙花臉”之說。
13. 雙盛和。北路梆子戲班。清光緒八年(1882)創辦于崞縣(今原平)鄭家營村。班主鄭文有,少家貧,無生計,酷愛戲曲,乃租箱承戲。該班是可與忻州錦順園、代州同樂園相抗衡的字號班。
14. 武勝班。北路梆子戲班。清光緒十八年(1892)創立于大同。班主馮瑛,性豪爽,不事權貴。興之所至,購戲箱一副,領起戲來。主要活動于雁北、內蒙古。諸多名角如“金蘭紅”趙玉亭、“九歲紅”高玉貴等,曾在該班搭班。劇目一百有余,均書于制作考究的戲折之上,外書“山陜梆子武勝班”,內列劇目和相應主演姓名。
15. 五云堂。晉北道情和二人臺“風攪雪”戲班。清同治二年(1863)前后,成立于河曲縣唐家會?;顒佑谇?、晉、綏(今內蒙古)三角地帶。該班前后經歷近八十年,開二人臺高臺演出之先河,對二人臺戲曲形態的形成以及道情二人臺藝術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散班后,多數藝人走西口謀生,成為內蒙古二人臺藝術發展的重要力量。
16.十八村秧歌班。襄武秧歌戲班。清光緒十年(1884)在襄垣縣上良村由藝人王福鎖邀約襄垣、武鄉兩縣所轄上良、下良、上合、下合等十八村自樂班秧歌藝人組建而成。
該班集襄垣、武鄉兩縣秧歌精英,開襄武秧歌職業戲班之先河。
17.吉慶社。祁太秧歌、中路梆子“風攪雪”戲班。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由祁縣北關秧歌藝人董七兒邀約業余秧歌藝人和專業梆子演員組建而成。箱班主“三盞燈”。該班戲價低,人員精干,演出形式靈活,頗受中小村鎮和山鄉歡迎?;顒臃秶员究h為主。
18. 合益園。耍孩兒戲班。民國十年(1921)在應縣唐莊村由四名業余藝人集資設坊,招收藝徒二十余名,聘陳進有授藝,半年后即以四家為股東購置戲箱,唐宿為名譽領班,正式以合益園班名行戲。該班獎懲分明,規章合理,馳名于雁北及內蒙古大海灘一帶?!捌咂呤伦儭焙蠼怏w。
19.貴林班。朔縣大秧歌戲班。民國十七年(1928)由李貴林承組于朔縣。全班三十八人,行頭全新,行當齊全,活動于晉北及內蒙古清水河一帶。民國三十年(1941),遭日軍破壞,遂解散。
來源:看戲聽曲
穿梭戲劇藝術的歷史空間
徜徉逍遙自得的審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評戲
微信ID:lianzhongpingx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