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幾天就是端午節(jié),劃龍舟是端午節(jié)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桂林民間也把劃龍舟稱作“扒龍船”。這幾天,記者尋訪桂林龍舟的蹤跡,探尋桂林傳統(tǒng)龍舟活動的特點。
陽發(fā)仁是桂林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桂林龍船制作技藝傳承人。
70歲的陽發(fā)仁是桂林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桂林龍船制作技藝傳承人。在他生活的靈川縣靈川鎮(zhèn)木馬村委驗匠戶村,制作龍船的技藝從宋朝一直流傳下來。
陽發(fā)仁說,自己堅持制作古制龍船,整個船身都由船工手工打造,制作時所在之處必須有遮擋,不能淋雨,七八個工人即使連夜趕工,也要半個多月才能做好。“龍船從頭到尾的形狀很有講究,得是螳螂頭、鷺鷥頸、鯉魚肚、喜鵲尾。做一條船,刨木頭、錘釘子、起榫卯、刮油灰……每一個步驟都凝結(jié)著船工的汗水。”
陽發(fā)仁是從1988年跟隨父親開始制作龍船的。一般情況下,船身有三四十米長,船頭約1.5米高,船尾約1.7米高。“古制龍船的頭、尾要比市面上常見龍船的頭、尾要高出約70厘米,劃起來更有氣勢。
陽發(fā)仁制作的龍船放置在南洲大橋下。
、陽發(fā)仁說,當?shù)胤辍拔臁蹦瓴艜濤堉邸=衲瓴皇恰拔臁蹦辏运谱鞯凝埓胖迷谀现薮髽驑蛳隆в浾呷ヒ娺@條船時,陽發(fā)仁忍不住摩挲船體,他還拿起工具,簡單清理和修理了龍舟。
這是幾年前陽發(fā)仁制作的龍舟下水時的場景。
一條完整的龍舟,當然少不了氣勢磅礴的龍頭,那是龍舟的“魂”。
年近七旬的李朝清是疊彩區(qū)大河鄉(xiāng)新民村委董家巷遠近聞名的“雕龍人”。從上世紀90年代起,董家巷村附近的大面圩村、彭家?guī)X村、東窯村、下梁江村等村子都請李朝清雕刻龍頭。
董家巷的龍頭平時供奉在娘娘廟里。
李朝清說,董家巷周邊漓江沿岸的村子里都有娘娘廟,每座廟都會供奉一個龍頭。“平時村里的龍頭不輕易現(xiàn)身,都供奉在村里的娘娘廟里。”李朝清帶記者來到董家巷村的娘娘廟,記者看到雕刻細致的龍頭安放在正中的供臺上,神態(tài)威嚴、栩栩如生。
安裝在龍舟上的龍頭。
李朝清告訴記者,這些村子劃龍舟有講究,五年一小劃,十年一大劃,最近一次“請龍”出水是2023年端午節(jié),那年是“小劃”,劃龍舟時各村的男女老少都來到江邊瞧,龍舟熱熱鬧鬧地劃了好幾天。
今年,大面圩村找李朝清預訂新龍頭,打算明年大劃時啟用。“他們說想換個新樣式,要多雕點鱗片。”李朝清一邊說,一邊在空中比劃,顯然龍頭的模樣他已經(jīng)胸有成竹了。
來源|桂林晚報(記者劉凈伶 李貝)
桂林市融媒體中心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