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廣西大學新聞網一則消息引發教育界關注: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副部長劉楠、廣西大學黨委書記李國忠率隊赴清華大學調研,座談會上,韓林海的身份已不再是廣西大學的校長。
這場看似平常的校際交流,實則宣告了韓林海教授結束三年校長任期、正式回歸清華工作的消息。這位曾被寄予厚望的“結構工程專家”,在廣西大學“雙一流”建設的關鍵節點上,留下了怎樣的足跡?
學術履歷:從清華中層到西部高校“一把手”的跨越
韓林海的職業生涯堪稱“學術與治理”的復合型樣本。1967年出生的他,本科畢業于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博士階段就讀于哈爾濱工業大學,他早年曾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福州大學工作。
2005年,韓林海進入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歷任土木工程系主任、學院副院長,成為土木工程領域的知名學者。
2020年,韓林海以“空降”姿態出任廣西大學副校長,兩年后接任校長。這一任命恰逢廣西大學“雙一流”建設的敏感期——在第二輪“雙一流”名單中,其唯一入選學科土木工程被公開警示。
韓林海的履新,被外界視為廣西大學“借力頂尖學者突圍”的戰略選擇:其研究方向與廣西大學土木工程學科高度契合,且擁有清華大學這一“雙一流”建設標桿高校的管理經驗,堪稱“天時地利人和”的精準匹配。
韓林海5年聘期結束,在廣西大學工作期間曾入圍院士候選人
從2020來到廣西大學,韓林海在廣西大學工作已有5年時光,而他的聘期就是5年,其此次卸任廣西大學校長就是因為聘期結束。
在廣西大學工作期間,韓林海不僅本人取得了很多榮譽,也為廣西大學的雙一流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曾榮獲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廣西教學成果特等獎等獎勵,2023年還入圍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有效候選人名單。
廣西大學黨委書記李國忠稱,韓林海在廣西大學工作期間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持續完善學校“五育并舉”人才培養模式和質量保障體系,深入推進學科交叉融合,探索建立有利于年輕教師成長成才的體制機制,為學校的雙一流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劉楠部長對韓林海擔任廣西大學校長期間的工作成績也給予充分肯定,他希望韓林海聘任期滿返回清華大學工作后,繼續發揮橋梁紐帶作用,進一步深化兩校的合作交流,幫助廣西大學更好、更高質量地開展“雙一流”建設和“部區合建”工作,為助推廣西高等教育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隨著韓林海卸任,廣西大學校長一職再度空缺。值得關注的是,其前任趙躍宇(2017-2022年在任)同樣具有985高校背景——曾任湖南大學校長,而且趙躍宇卸任廣西大學校長后,也沒有留在廣西大學,而是重返湖南大學工作。這種“名校學者輪值”現象,折射出西部高校在人才戰略上的雙重矛盾:
? 短期需求:急需頂尖學者提升學科聲譽與科研產出,以應對“雙一流”動態調整的壓力;
? 長期掣肘:名校學者往往難以扎根西部,任期結束后易導致政策延續性斷裂,甚至引發學科方向搖擺。
廣西大學未來新校長的遴選,或將面臨三重考驗:
1. 是否延續“名校基因”:繼續引入東部頂尖高校學者,還是轉向本土培養?若延續“名校基因”,需警惕“水土不服”;若轉向本土培養,則需解決“學術天花板”問題;
2. 如何平衡“學術”與“治理”:在科研攻堅與管理創新間找到平衡點,避免“重科研輕管理”的傾向,構建“學術委員會-行政體系-社會資源”三方協同機制;
3. 能否突破“資源瓶頸”:在地方財政有限的情況下,撬動更多社會資源,探索“校友經濟”“產業基金”等多元化投入模式,構建“政產學研用”協同生態。
韓林海的離任,既是一段“名校學者助力西部高校”故事的階段性落幕,也是中國高等教育區域發展失衡的縮影。其三年任期證明,頂尖學者的學術資源與管理經驗,確實能為地方高校帶來“脈沖式”突破;但“雙一流”建設的長期性,又要求校長必須具備“扎根西部”的耐心與韌性。
未來,廣西大學的新校長能否在“流動性”與“扎根性”之間找到第三條道路,既延續名校學者的學術基因,又構建本土化的人才梯隊,將決定這所西部高校能否真正實現從“政策扶持”到“內生增長”的跨越。畢竟,在高等教育版圖中,一所大學的命運,終究要靠自身的生命力去書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