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量和興趣共同驅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沉迷于一種看似“返祖”的愛好——動手造物。他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工匠,卻爭相在社交平臺上曬出自己“手拿鋸子、磨刀霍霍向海洋板”的照片。他們化身“當代魯班”,把那些原本屬于工業材料市場的專屬名詞帶火,讓它們成了年輕人的新寵。 在小紅書上搜索“海洋板”“光軸”“鋁型材”,你會發現一個熱鬧又別致的世界:有人用海洋板拼出書架、用鋁型材打造衣帽間,還有人把光軸做成燈架,幾乎每一種材料都能在他們手中衍生出百種玩法,配上“有手就會”“低成本DIY”“環保家具”的標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人在屏幕前一鍵三連、躍躍欲試。
(圖/社交平臺截圖)
這些自制家具并不追求精致完美,很多成品都帶著“實驗感”——邊角未封、零件裸露、設計邏輯直給,但正是這些“還在成長中的物件”,讓習慣了標準化產品的年輕人欲罷不能。對他們來說,這種“輕手藝活兒”帶來的是一種造物的滿足,還包含著對日常空間的掌控權。 鋁型材:成年人的樂高
Bella在2024年冬天離開與同事合租3年的房子,搬進了自己的新家。只不過,邁入新生活的興奮很快就被一連串的“選擇困難癥”沖淡了:她原本下定決心要趁著這個機會徹底升級自己的居住環境,卻在選家具這件事情上花費了大量的心血。
由于始終沒能找到一張合適的辦公桌,Bella開始認真考慮起定制這件事。“定制一張桌子,長寬高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習慣和需要來,也不怕用著不方便。”
(圖/《津輕涂的女兒》)
在社交平臺上搜索“定制辦公桌”,為Bella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那些她從未聽說過的詞——鋁型材、光軸、內六角螺絲——在DIY家具博主的手中,不僅能拼出符合人體工學的辦公桌,還能組裝成貓爬架、手推車,甚至是衣帽間用的開放式衣柜。
跟食材越少越金貴的“白人飯”不一樣,建材市場忠實地踐行著“量大則價優”的美德。Bella發現,用鋁型材和海洋板做一個可移動置物架的成本,和用同樣的材料做一個開放式衣柜差不多。
從那以后,她徹底“上頭”。從一張簡單的辦公桌到帶萬向輪的廚房推車、陽臺上頂天立地的貓爬架、衣帽間的開放式衣柜……越來越多的自制家具出現在Bella家里,對她來說,下班后最治愈的時刻,就是在客廳鋪上墊子,將不同長度的鋁型材歸類碼齊,用三通組件和六角螺絲把它們搭建成型。 “這個過程就像拼樂高一樣,但做出一件實用又環保的家具,遠比拼樂高有成就感。”
“工業殘件”的美學崛起
像Bella這樣沉迷“手搓家具”的人,在小紅書上還有成千上萬個。一個爆款DIY教程背后,往往有一整套由用戶自發構建的知識協作系統:博主在評論區或群聊中分享設計圖紙、CAD文件,附上的材料清單詳細到螺絲型號、工具用途,連安裝時的小技巧也一并打包。在這種開放式共享中,網友們互相“抄作業”,有人用亞克力替代海洋板,讓相同結構煥發出全然不同的風格;也有人將衣架結構微調做成可折疊貼合墻壁的貓跳臺。這些看似零散的討論,其實正在共同搭建一個去中心化、開放型的“數字工坊”生態。
相比傳統木工需要鋸木、打蠟、拼接等多重工序,用光軸、鋁型材打造家具不需要高超技藝,只要會測量、能擰螺絲,就可以搭出一個像樣的家具或者裝置。
傳統工序。(圖/《中國手作》)
對于初學者而言,這種極低的操作門檻恰好滿足了他們“快速上手”的心理期待——不必投入昂貴工具,不需要追求完美手感,做得差一點也可以解釋為“實驗感”。換句話說,這類輕手藝活兒既能幫人制造出“我有一技之長”的滿足感,又不會因太容易失敗而打擊信心,是一種低成本、高反饋的“精神勝利法”。
這種動手熱潮也在悄然建構著一套新的視覺邏輯。傳統家具制造通常試圖隱藏結構,避免裸露五金、暴露拼接,仿佛只有“完成得天衣無縫”才叫好作品;而在DIY圈子里,這些結構性的“痕跡”卻成為了作品的一部分。許多DIY愛好者刻意保留材料的原始質感:邊緣未封的海洋板、連接處顯眼的金屬支架、光軸上外露的螺帽、不做遮蓋的滑軌系統……這些略帶“粗野感”的細節,正在構成一種獨特的“工業美學”。
這種“工業美學”不等同于粗糙,而是一種“反完成度”的美學風格。這樣的傾向與近年來在設計圈逐漸流行的“未完成設計(Unfinished Design)”理念不謀而合。后者強調結構邏輯優先于裝飾性,使用體驗勝于展示效果,更重要的是,它為使用者留出了繼續參與的空間,讓生活成為一項可以不斷修改、重組的工程。
在“造東西”與“買東西”之間,
勇敢地選擇前者
DIY風潮的背后,是當代年輕人對“可感生活”的重新定義。與其購買一個現成的網紅收納架,不如親手拼出一個尺寸剛好、結構靈活,還能隨時拆裝改造的家具——這種選擇顯然更貼合他們追求的“效率與個性兼顧”的生活方式。
這些自制家具或許無法與動輒六位數的設計師單品比肩,但那一點點不完美,反而因為“手工完成”而顯得珍貴。它不只是一個功能物件,更像是一枚彰顯“動手能力”的勛章。在被服務包圍的城市生活中,“動手”變得稀缺,也因此顯得更高級。花一個周末擰幾顆螺絲,既能解壓,也能用來展示,一條記錄“手搓光軸落地燈”的視頻教程可能就是下一個爆款,而這些技能型內容正迅速成為社交平臺上的“起號利器”。
可惜,空間想象力不是誰都有的。有人預先打好的海洋板接口不匹配,導致茶幾的臺面和桌腿“各有各的想法”;也有人把連接軸裝錯方向,做出一臺只能向內開門的柜子;更容易翻車的是那些多放一盆花就會側翻的光軸花架……“DIY失敗實錄”比比皆是,“勸退帖”的評論區,無數期望成為“當代魯班”但迅速失敗的網友們在進行自嘲狂歡。
(圖/社交平臺截圖)
不僅如此,用這些材料制作的家具其實并不一定比平價成品家具便宜,畢竟不是人人都能找到所謂的“源頭工廠”,DIY博主精心搭配好原材料并且配以安裝視頻和圖紙的獨家款式更是要價不菲。即便如此,年輕人為一塊木板、一根光軸投入時間、金錢與耐心的意愿還在逐漸攀升。 在AI、虛擬現實和遠程辦公大行其道的時代,這看似反潮流的選擇,實則是對物質與精神之間關系的再定義。這些在網上爭當“當代魯班”的年輕人,不一定要成為造物的行家,但他們愿意在生活的縫隙中找回一種被工業社會剝奪的創造權——哪怕只是一張桌子、一盞燈。在這個不缺商品的時代,“做東西”本身,就是一件很酷的事。
(圖/《爸爸的木匠小屋》)
編輯 宋爽 運營 鹽浴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