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援引俄羅斯衛星社報道,5月20日,中國外長王毅與巴基斯坦副總理兼外長達爾舉行會談。會后,巴基斯坦向中國致以謝意,印度對此高度關注,隨后莫迪公開強硬發聲,引發南亞局勢新動態。
中國在印巴沖突中的外交行動成效顯著。王毅外長穿梭溝通印巴高層,推動雙方建立緊急對話通道。這種勸和促談并非權宜之計,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來,中國在歷次沖突調解中始終秉持中立原則。2023年克什米爾邊境沖突時,中國就曾推動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特別會議,促成雙方達成72小時停火協議。此次通過外交斡旋,成功將沖突控制在有限范圍,避免演變為全面戰爭。
巴基斯坦副總理兼外長達爾(資料圖)
軍事技術合作成為巴基斯坦應對沖突的關鍵支撐。殲-10CE戰機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與霹靂-15空空導彈,在2024年12月的空戰中,擊落多架印度米格-21戰機。巴方空軍參謀長穆賈希德?安瓦爾?汗公開表示,該機型作戰效能較前代提升40%。此外,中國提供的JY-27遠程預警雷達,使巴基斯坦防空系統探測范圍延伸至印度縱深200公里區域,構建起立體化防空網絡。
中巴經濟合作構筑起巴方戰略韌性。中巴經濟走廊總投資已超250億美元,瓜達爾港年貨物吞吐量突破1200萬噸,成為中亞地區重要出海口。在沖突期間,卡洛特水電站持續為旁遮普省提供穩定電力,保障了紡織、食品等支柱產業運轉。拉合爾至卡拉奇高速公路建成后,貨物運輸時間縮短40%,物流成本降低35%,有效緩解了戰時供應鏈壓力。
莫迪(資料圖)
莫迪的強硬表態背后暗藏多重戰略考量。在水資源博弈上,印度控制著印度河上游8條支流中的6條,通過修建沙達水壩、巴吉拉蒂河改道工程,使巴基斯坦年均水資源減少約30億立方米。這種“水霸權”策略,迫使巴基斯坦信德省近百萬公頃農田面臨灌溉危機。貿易封鎖聲明更是劍指巴基斯坦經濟命脈,印巴雙邊貿易額雖僅占巴基斯坦外貿總額的3%,但印度占據巴方藥品、電子產品進口的關鍵份額。
克什米爾爭端持續加劇地區對抗。該地區3000公里實控線兩側,部署著印巴雙方約20萬軍隊。過去十年,雙方在控制線附近日均發生3.2次交火,造成超過5000名平民傷亡。印度推行的“領土整合”政策,通過修改憲法取消克什米爾自治地位,引發當地持續三年的抗議浪潮,為沖突埋下長期隱患。
大國博弈深度影響南亞格局。美國對印度軍售額近五年增長180%,向其提供MQ-9無人機、S-400防空系統等先進裝備。俄羅斯則通過續簽十年軍事合作協議,鞏固在印傳統影響力。這種外部力量介入,使得印巴沖突呈現“代理人博弈”特征,2023年印軍跨境打擊行動背后,就被指存在外部軍事顧問參與跡象。
莫迪(資料圖)
中巴關系展現出強大戰略定力。兩國聯合研制的“哈立德”主戰坦克,在2024年卡吉爾高地沖突中,以優于T-90S的火控系統,成功抵御印軍攻勢。教育領域,中巴“青年領袖計劃”已培養2000余名專業人才。未來,雙方將在人工智能、航天探測等前沿領域深化合作,推動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向更高層次邁進。
展望未來,印巴和解之路充滿挑戰。印度人民黨內部強硬派持續鼓吹“大印度聯邦”理念,莫迪政府或將通過軍事冒險轉移國內矛盾。但國際社會調解力度也在增強,中國、俄羅斯、阿聯酋組成的三方調解機制已啟動工作。歷史經驗表明,2004年《印巴和平宣言》簽署后,雙方貿易額曾實現三年連增,這為當前局勢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和平解決范例。中國將繼續發揮建設性作用,推動地區國家通過對話協商,構建持久和平的南亞新秩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