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近日,有消費者反映,家中老人遭遇“上門免費清洗”騙局,花近3萬元買了400多瓶清潔劑,如果一個月用一瓶要用35年。記者調查發現,此類騙局近期在多地頻發,不法分子瞄準老年群體,打著“廠家直銷”“免費服務”旗號,將價值僅幾元的清潔劑賣出上百元。不少老年人被推銷人員以情感綁架、虛假宣傳等手段誘導,購入遠超實際需求的清潔劑。(見5月23日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
“上門清潔陷阱”的違法侵權套路并不復雜,甚至很拙劣,之所以屢屢得手,關鍵在于不法分子精準拿捏了不同群體的心理。例如,他們利用老年人的善良與同情心,鎖定其信息獲取渠道有限、防范意識不足的弱點,為達目的大打“苦情牌”;而對年輕人,則換上“推薦代理”“市場前景好”等話術,以虛假承諾誘導其囤貨。
《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經營者不得對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質量、銷售狀況、用戶評價、曾獲榮譽等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根據《刑法》,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即構成詐騙。從法律層面審視,這些清潔劑推銷人員虛構身份、夸大功效、編造話術,欺騙誤導消費者,輕則構成虛假宣傳,重則具備了詐騙罪的構成要件。
要填平“上門清潔陷阱”,須綜合施策,打出治理組合拳。監管部門應開展專項治理行動,結合消費者的投訴舉報,順藤摸瓜開展調查,斬斷違法侵權鏈條;還應開展溯源治理,壓實生產企業對經銷商行為的管理責任,從源頭規范營銷行為,遏制上門忽悠或詐騙的沖動。
同時,各地可通過網絡群組、社區公示欄、防騙課堂等媒介強化普法宣傳,發布典型案例,戳穿“上門清潔”等陷阱的違法侵權套路,揭露“免費服務”背后的詐騙劇本,提醒消費者尤其是老年群體提高警惕、理性消費。
作為子女,我們也要多關心、陪伴老年人,發現父母在家中大量“囤貨”時,應問明情況、及時應對。共筑社會防線,方能填平類似陷井,守護好消費者的“錢袋子”,讓不法分子“無計可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