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北京頻道
5月27日傍晚,北京市懷柔區湯河口鎮中心小學的操場上,70頂帳篷在暮色中依次亮起絢麗燈光。這是該校首屆“天文·數學”節的壓軸環節——親子帳篷觀星夜,也是懷柔山區首個將天文科普與親子露營深度融合的校園實踐活動。
27日下午14時,活動正式拉開帷幕。全校200余名師生、愛心人士共同開啟了一場科學與人文交織的探索之旅。
“銀河漫游者,太空巴士是我創想的作品。巴士車身呈現夢幻的蔚藍色,車窗設計成星星的形狀。它從一顆恒星到另一顆恒星,帶我們發現星云的奧秘,領略星座的壯麗,享受一次童話般的太空漫游。”六一班的學生車雅焱指著由AI技術呈現的精美畫作,介紹自己的作品。
展區內,從紙漿畫星空燈到數學田園測量工具,從手工日晷到航天模型展示,100余件學生作品展現了孩子們對宇宙與數學的獨特理解。科技副校長、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王匯娟評價:“這些作品不僅充滿想象力,更體現了孩子們將學科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次實踐活動,從操場到教學樓設置了23個天文主題實踐區。在天文探索板塊,“太陽黑子觀測站”“星空包探秘”“VR體驗”等活動,讓學生在觀測與實踐中感受宇宙奧秘。低年級學生通過拼接星座模型,用熒光顏料點亮“銀河”,創作出充滿童趣的星空畫卷。
數學實踐板塊中的“數獨挑戰賽”“七巧板空間重構”“電流急急棒數學謎題”等游戲,將抽象數學知識轉化為趣味體驗。五年級學生團隊在“格子數學游戲”中快速破解路徑優化難題,以最短時間完成挑戰;二年級學生用七巧板拼出“火箭發射臺”立體造型,展現出色的幾何空間想象力。
在科技創意板塊,“水火箭發射實驗”“日晷與星象圖制作”“彩繪星空燈工坊”等融合科學與美育的項目,點燃了創新火花。六年級學生設計的簡易水火箭成功飛越10米,刷新校內紀錄;三年級學生利用回收材料制作的“北斗衛星”星空燈,在展區成為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
通過多元模塊設計與真實場景實踐,湯河口小學將天文與數學教育轉化為“看得見的成長”,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星河與數字的交織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閃光點。
夜幕降臨,70頂帳篷點亮操場,家長與孩子共同搭建“星空營地”,在科技副校長王匯娟的指導下辨識北斗七星、觀測月球地貌。家長陳先生感慨到:“在果園里看慣了蘋果開花結果,今晚孩子指著天上的一個星座說‘爸爸,那顆紅星星像不像咱們家樹上的冰糖心蘋果?’突然覺得,鄉村振興的種子不僅在地里,也在孩子望星空的眼眸里。”
地處燕山深處的湯河口鎮,依托得天獨厚的星空觀測條件與懷柔科學城資源優勢,以創新實踐打破山區教育短板,通過校地協同發展機制,引入國家天文臺專家團隊駐校指導,將科技副校長機制轉化為“星空課堂”育人實效。這種“引智入山+學科融通”的教育新范式,不僅破解了優質師資短缺難題,更讓深山校園成為連接科學與人文、貫通書本與實踐的成長沃土。
湯河口鎮中心小學書記兼校長劉穎表示,未來,學校將緊抓懷柔科學城建設機遇,以“天文+”特色教育為突破口,充分利用懷柔北部山區地勢資源優勢,打造獨具特色的山區科學教育體系,讓常態化天文節活動和特色課程成為山區孩子探索科學的重要窗口,為培養未來科技創新人才貢獻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