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觀(ID:xinnengyuanqianzhan)原創
全文2529字,閱讀時間7分鐘
24年前的2001年,新能源汽車研究項目被列入國家“十五”期間的“863”重大科技課題,研發正式起步。誰也不會想到,如今的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已經和燃油車平分秋色,甚至還強那么一點點。
根據乘聯會數據,2025年4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滲透率突破51%,意味著每賣出100輛新車,新能源汽車占了51輛。
圖/2025年4月我國新能源零售滲透率突破51%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而且可以肯定地說,現在的新能源汽車熱銷是產品力主導。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驅動電機、車用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2025年的中國汽車市場,將繼續這場“油改電”的消費遷徙,甚至愈演愈烈。
加油站與充電樁之間,燃油車與新能源車的車主群體逐漸分化,或形成兩條涇渭分明的河流,折射出他們在收入、地域、年齡、職業乃至價值觀上的深層裂變。
1.收入與地域:割裂的平行世界
在北京國貿寫字樓的地下車庫里,蔚來ET7與特斯拉Model S占據著黃金車位,車主的共同標簽是家庭年收入50萬元以上的金融從業者或科技公司高管。
圖/蔚來ET7--特斯拉Model S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他們以事業成功者的身份,既擁抱科技又關注環保,而高端電車就是他們證明。他們談論著800V高壓平臺和激光雷達的迭代,利用一杯咖啡的工夫給愛車充滿電。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山東某鄉鎮街道,五菱宏光MINI EV和長安Lumin穿梭于農貿市場與物流倉庫之間。這些車主的賬本清晰而務實:每天200公里送貨里程,從原先的120元油費改為18元電費,省下的成本足夠給三名員工各漲500元工資。
圖/五菱宏光MINI EV--長安Lumin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這種割裂源于收入結構的差異。一線城市中高收入群體(家庭年收入30萬-80萬元)貢獻了高端新能源車42%的銷量,他們甚至愿意為“交了錢也用不了”的特斯拉FSD支付6.4萬元,只因“技術領先和未來潛力”。
而在三四線城市,10萬元以下的微型電動車成為個體商戶的首選生產力工具,安徽阜陽的服裝批發商張女士算得明白:“這車開三年,省下的油費夠再買一輛新車。”
地域差異則進一步放大了選擇鴻溝。中規智庫數據顯示,深圳、上海、海口和廣州等36座城市中心城區的公共充電樁密度平均為34.3臺/平方公里,其中深圳充電樁密度最高的地方甚至超過每平方公里200臺。
圖/36座主要城市公共充電樁密度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與此同時,內蒙古東部多地區的燃油車市占率仍高于70%,一方面是天氣原因,當然也有基礎設施欠發展的原因。盡管三四線城市充電樁數量同比激增300%,但仍有38%的縣域消費者因“找不到快充樁”而放棄新能源車。
不過,內蒙古正在全面推進充電樁建設,加上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活動的賦能,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傾向于選擇環保、節能的新能源車型。
2.年齡與性別:代際觀念的碰撞
在選擇了新能源汽車的群體中,我們也能很直觀地感受到,年齡和性別這兩個決定性因素。
95后互聯網從業者小王在上海開的是一輛小鵬G6,他看中的不是續航里程,不是顏值,而是車機系統能無縫銜接釘釘會議和B站彈幕。他認為,“燃油車的機械儀表盤像上個世紀的產物。”
圖/小鵬G6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這種技術原住民的傲慢,在25-35歲人群中蔓延。數據顯示,該年齡段新能源車主占比達61%,他們中87%認為“智能座艙比發動機參數更重要”。
而50歲以上的燃油車忠實擁躉,則固守著對機械質感的信仰。廣州的出租車司機老陳開了20年豐田卡羅拉,他對電車的評價充滿黑色幽默:“油門踩下去沒聲兒,跟開玩具車似的。”
圖/豐田卡羅拉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這份執念甚至催生出獨特的二手市場——2024年,車齡超10年的日系燃油車在二手車平臺溢價12%,買家多是堅信“自然吸氣發動機更可靠”的中年群體。
性別差異的消解與重構同樣耐人尋味。新晉寶媽成為家庭購車的隱形決策者,她們對車內空氣質量近乎偏執,所以,蔚來ES6因配備"紫外線殺菌空調"和"哺乳模式隱私座艙",成為母嬰社群推薦爆款。
而硬派越野車的消費版圖上,女性占比從2020年的8%攀升至2025年的23%,長城坦克500的女性車主直言:“開燃油越野車穿越沙漠,比帶孩子闖游樂園更有掌控感。”在這一層面上,新能源汽車給不了的樂趣,有燃油車。
圖/坦克500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3.職業與生活方式:實用主義與身份符號的博弈
當然,也有燃油車提供不了的情緒價值,新能源汽車則已拉滿。比如在浙江義烏的小商品市場,新能源車則是精打細算的生意經。
每天凌晨4點,批發商老李開著五菱繽果穿梭于倉庫與檔口,他計算的不只是電費:“客戶看見我開電車,會覺得我更懂控制成本,談價時都能多讓兩個點。”這種將交通工具異化為商業信譽載體的現象,在下沉市場形成滾雪球效應——臨沂商貿城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已超40%,遠超當地居民用車比例。
圖/五菱繽果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與之形成鏡像的是高端市場的身份建構。上海陸家嘴的投行精英圈層里,一輛高端新能源汽車不僅是通勤工具,更是進入“碳賬戶俱樂部”的入場券。他們熱衷于在朋友圈曬出“年度減碳3.6噸”的成績單,并在車主社群討論ESG投資動向。
不過,在河北某三甲醫院,心血管科張主任的購車選擇頗具隱喻意味。他堅持購買燃油版CR-V,理由來自一份未被證實的猜想:“電磁場可能干擾心臟起搏器。”這種基于專業背景的過度防御,在教師、醫生等知識密集型職業中并不鮮見。
圖/本田CR-V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反觀杭州的軟件工程師群體,他們對技術的信任近乎虔誠,不少車主甚至允許車企收集其駕駛數據用于算法訓練,“就當為自動駕駛革命做貢獻”。
價值觀的沖突在家庭場景尤為尖銳。北京的退休教授老劉與兒子爆發激烈爭執——父親堅持買燃油版奧迪A6L,認為“德國工藝值得傳承”;兒子則鎖定極氪001,宣稱“拒絕為石油戰爭買單”。這場代際博弈最終以折中方案收場:父親開燃油車接送孫子,兒子開電車通勤,家庭車庫成為兩種文明的臨時停火區。
圖/奧迪A6L--極氪001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4.未來圖景:共存而非取代
油電之爭的主戰場更多是在短視頻平臺,稍微搜索一下便知道,它們Battle話題播放量超50億次。
有意思的是,油電之爭還衍生出南北之爭。長春的出租車司機自發組建“燃油車后援會”,通過直播展示-30℃環境下電車的續航縮水;而深圳的科技博主則發起“百城充電探樁”行動,用實測數據反擊偏見。這種社群化對抗,讓購車選擇演變為身份站隊。
事實上,當豐田章男承認“日本電車落后中國十年”時,產業變革的終局已逐漸清晰。但這不意味著燃油車的退場——在西藏那曲,蘭德酷路澤仍是穿越無人區的首選;在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燃油大巴依舊承擔著98%的接駁任務。
圖/蘭德酷路澤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或許真正的答案藏在北京望京的立體車庫里:上層停著理想L9和寶馬X5,下層擠滿五菱宏光MINI EV與本田飛度。它們安靜地分享著同一片空間,就像這個時代的所有人,在變革的洪流中尋找著各自的確定性。畢竟,通往未來的道路,從來不止一條。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