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集。。。。
12、公元前204年,劉邦打算冊封六國的后人。張良急忙勸說:“跟從漢王東征西討的人,確實應該得到封賞。漢王您要是把國土都分給六國的后代,卻沒地封賞您的群臣,他們便會去支持六國的后人了。就再沒人能保漢朝了!”劉邦聽完,立即明白了張良的意思,打消了分封六國后人的想法。
小翟:人啊,一定要有智囊團,這才能保證,每走一步才是對的。劉邦要智囊團有張良、陳平、蕭何,要打仗有韓信、盧綰、樊噲、夏侯嬰。。。。人才多啊,必然得江山
13、韓信攻破齊國后,野心變大,想自立為王。劉邦對此非常憤怒,此時項羽還在垂死掙扎,張良勸諫劉邦要以大局為重:“韓信居功自傲,漢王您現在的實力能擋得住韓信稱王嗎?不如先安撫住他,按照他的要求分封,還落個人情!”劉邦無奈之下冊封韓信為“三齊王”,這才避免了內部的分裂。
小翟:學會以退為進,只有目標,沒有情緒。一切以大業為重!
14、項羽軍到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南)被漢軍包圍,張良獻計,讓士兵在夜間都說楚地的方言,唱楚地的民歌。項羽聽了大驚,以為漢王得了楚地。他的八千子弟兵聽到楚歌后,倍感思念自己的家鄉,士氣低落,無心戀戰。楚軍便突圍四散,項羽在烏江自殺,楚國滅亡。
小翟:張良深懂人性,懂心理。
15、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立了新的國家,作為最高統治者,他首先考慮的就是定都的問題。起初,劉邦想把都城定在洛陽,大臣們也都持贊同意見。因為朝中的大臣多為六國舊人,難舍故土。
有一個叫婁敬的齊人,跑到洛陽求見劉邦,勸他不要定都洛陽,改為定都關中。
他說:“請問陛下您定都洛陽,是否想與周朝一比隆盛威勢呢?”
劉邦說:“是!”
婁敬接著給劉邦分析道:“可是您和周朝奪取天下的方式大相徑庭啊!周朝的開創者,靠的是幾代人的積德累善,正因為憑借著高尚的品德,才讓天下的諸侯紛紛仰慕,一心歸順,最后消滅了荒淫無道的紂王。成王即位后,周公輔佐他,在洛陽建立都城,他們認為這里是天下的中心,各地諸侯前往繳納土貢和賦稅,所走的道路里程是相等的。這也說明了有德的人可以得到天下,而失去德行的人則會遭到滅亡。所以,當周朝興盛的時候,天下和諧。但是等到周朝衰落的時候,天下的諸侯都不來朝見,周朝統治者對這種情況也是無力控制。這與陛下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您從沛縣起義,戰爭席卷蜀、漢,又平定了三秦之地,和項羽之間的戰斗大大小小加起來少說幾百場,天下的百姓在這場楚漢戰爭中死傷無數,這時候您就想與周成王的隆盛威勢相媲美,我私下認為是不可能的。再說秦地,地理位置險要,即使有了危險,百萬隊伍也可以立即調動停當。所以,我建議您應該入關在那里建立都城。如今若您在秦地建都,就好比是和人打架,掐住他脖子的同時又可以攻擊他的后背。”
小翟:思想、思維可以改變一切,思想通了,路就通了。
16、婁敬的話讓劉邦一時拿不定主意,大臣們都覺得建都洛陽好,唯獨張良支持婁敬的意見:“洛陽有天然的險要,但它的腹地太小,方圓不過數百里,容易腹背受敵,不是安邦定都的理想之地。但關中不一樣,它既有險要的地理位置,又有肥美的土地和富饒的物產,加上北面還有可供放牧牛馬的大草原。若在此建都,可以憑借北、西、南三面的險要固守,又可向東控制其他諸侯。天下如果安定,則黃河、渭水可以開通漕運,往來運輸天下的糧食,供給京師所需。如果天下諸侯一旦發生兵變,也可以順流東下以運送糧草,這足以維持出征隊伍的補給!”
小翟:思維要成熟,利弊要分析得當。張良的思維很深刻、正確、成熟。
17、張良深得劉邦的信賴,連他都支持定都關中,那就沒什么可遲疑的了。當年八月,劉邦正式遷都長安。
小翟:成為一個值得信任的人。
18、大漢基業穩定后,張良被封為留侯。劉邦雖然分封了很多開國將領,但是不久,就開始有計劃地鏟除他們。公元前197年,陳熈謀反,自立為王。次年,張良跟隨劉邦出征剿滅了叛亂。同年正月,呂后在長樂宮設計殺死韓信,三月又殺彭越。第二年,英布也因反叛被誅殺。張良看到昔日并肩作戰的將領們一一被殺,便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態度。
小翟:萬事萬物,一切都在變,每一段關系都會經歷春夏秋冬。這會榮華富貴了,下一秒就涼涼了。所以,張良不要那么多的城池,每一步都小心謹慎。
19、此后,他閉門不出,極少參與朝政。他上書說:“我的先祖是韓國的宰相。韓國亡了,我不惜舍棄萬貫家財去找秦王復仇。后來,我蒙陛下信任,當了軍師,不過出了點主意就拜關封侯,這對一個普通人來說已經是極大的榮耀了。往后,我只想拋開人間瑣事,追隨仙人的腳步云游去了。”
小翟:以退為進,不要貪圖榮華富貴,才能保全自己。
20、《史記》上說張良在呂后當政時就去世了,追封謚號文成侯,也有一種傳言說張良后來修道成仙去了,不過這個說法是真是假,今人已經不可據了。
21、圯上受書
張良年輕的時候,有一次在圯橋上行走,有個老頭走近張良,把腳上的鞋踢落到橋下,對張良說:“年輕人,下去把鞋給我拾上來!”張良見是位老人,就到橋下把鞋給他拾了上來。老者又伸腳說:“給我穿上!”張良強忍心中的不滿并恭敬地給他穿上。老者笑笑說:“孺子可教啊,五天后,天剛亮時在此與我相會!”
第五天一早,張良來到了圯橋,誰知老人比約定的時間提早到達。老人說:“你與老人相約見面,怎么能后到呢?我今天先走了,你五天后早點來吧!”
五天后,張良凌晨雞一叫就前往相約地,不料老人又先到了那里,很生氣的說:“你怎么又遲到了?五天后再早點來!”五天后,張良半夜就前往相約地,等了一會,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就應該這樣嘛!”隨即給了張良一本書,并認真地告訴他:“讀此,可當王者之師。后十年,你將興起。后十三年,你在谷城山下(今山東省平陰縣西南),見一塊黃石,那就是我!”說完人就不見了。天亮之后,張良仔細地看了看,這本書竟然是《太公兵法》。
張良得此書后便認真研讀,為日后建功立業打下了豐富的知識基礎。長安城外的青山如黛,晨霧繚繞。張良卸下朝服,換上一襲素白麻衣,腰間只懸一枚黃石玉佩。他牽著瘦馬走過城門時,守卒還在打盹,馬蹄踏碎青石板上的薄霜,竟無人察覺這位留侯的離去。
終南山深處的溪水旁,新結的草廬尚帶著松木清香。張良每日寅時便起,在溪畔巨石上盤坐。那卷《太公兵法》被他埋在了瀑布下的石潭里,唯有流水日夜吟誦著其中的韜略。偶爾有樵夫路過,只見他對著棋盤自弈,黑白子落處,恰似當年垓下圍軍的陣型。
深秋某夜,山外傳來急促馬蹄聲。呂后的使者捧著金印在草廬前高呼:"請留侯出山平叛!"屋內油燈倏忽熄滅,唯有蒼老聲音從竹林中飄出:"山中朽木,不堪為棟梁之材。"使者次日清晨發現,門前石桌上擺著用松枝拼成的八陣圖,露水在溝壑間流淌,竟顯出千軍萬馬的走勢。
山腳下的酒肆里,游俠們常拍案爭論:"張子房定是化鶴飛升了!"卻不知那賣蓑衣的老翁,正是他們口中的神仙。有次兩個孩童為爭野果打架,老翁用樹枝在沙地上畫了道線,果子便均勻分成兩半。后來這"畫地分果"的法子傳遍鄉里,卻無人知曉此法與當年劉邦分封諸侯時的諫言如出一轍。
隆冬雪夜,草廬的窗戶總映著不滅的燈光。獵戶說曾見白發老者立于懸崖,衣袂翻飛似要乘風而去。待到春暖花開時,溪邊多了塊刻著星圖的青石,牧童用石子沿著凹痕滾動,竟能推演出今歲旱澇。山谷外的官道上,新立的界碑不知被誰刻了"留侯嶺"三字,筆鋒里還藏著幾分運籌帷幄的凌厲。
多年后太史令尋訪至此,只見瀑布邊石桌上擺著半局殘棋,黑子困守孤城,白子早已化入流水。石縫里一株野蘭亭亭而立,花瓣上露珠滾動,恰似當年咸陽殿上墜落的冠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