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李潔瓊 在珠海斗門的田間地頭,一場“手機革命”正悄然改變鄉村經濟生態。全網粉絲超百萬的“區草”梁海峰,用兩臺手機、幾支三腳架,在助農直播間與鄉村課堂間架起數字橋梁,詮釋著“為家鄉我愿意”的赤子情懷。
梁海峰在直播室。李潔瓊攝
直播間里的助農突圍戰
梁海峰大學學習導播專業,畢業后抓住直播風口在澳門創業,成為百萬粉絲“網紅”。
2023年起,蓮洲鎮推動國家農綜改革試點,在東滘村打造珠海首個鄉村直播電商培育孵化中心,探索“1+2+3+4+5+N”鄉村直播模式,結合線上線下打造直播矩陣,并向全鎮發出“村播”召集令。在此契機下,梁海峰從澳門回到斗門,投身助農直播,將“斗門特產”送上“云端”。
梁海峰在直播銷售羅非魚。斗門融媒供圖
今年3月26日,在脆肉羅非魚養殖基地,2025年斗門村播首場戶外直播開播。“大家看,這就是東滘村‘一村一品’——脆肉羅非魚片!”梁海峰躍入鏡頭,熱情展示晶瑩剔透、爽脆Q彈的魚片。村支書盧葦隨后詳細介紹其養殖過程與獨特價值。
約2個小時的直播,創下單日1.5萬斤活魚銷量的紀錄,點贊次數超2.2萬,點贊數超過99%的同級主播,還一度躋身抖音平臺生鮮榜前列。
這種“眼見為實”的直播哲學屢建奇功。中秋前夕,梁海峰帶著學員深入蓮溪豆沙月餅工坊,鏡頭直擊非遺傳承人揉面、炒餡的72道工序。“直播3小時賣出5000盒,老手藝人們第一次見識了'爆單'。”
如今,從脆肉羅非魚到非遺月餅,近20種“斗門特產”通過梁海峰的直播間走向全國,填滿網民的購物車。
鄉村課堂中的“造血工程”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梁海峰將經驗轉化為課件案例,其開發的《極簡直播十二式》,將復雜技術拆解成“一學就會”的土方法。
在珠海首個鄉村直播電商培育孵化中心,梁海峰是其中一名導師。他將經驗轉化為課件案例,其開發的《極簡直播十二式》,將復雜技術拆解成“一學就會”的土方法。
梁海峰在田間指導學員直播。斗門融媒供圖
“不需要專業設備,記住這三個運鏡口訣就能拍出電影感。”他開發的《極簡直播十二式》,把復雜技術拆解成“一學就會”的土方法。
52歲的李桂玉通過培訓,把自家土雞蛋賣到深圳、上海。她說,“以前覺得直播是年輕人玩的,現在我用老年機也能帶貨。”像她這樣的“銀發主播”,在學員中占比超三成。梁海峰特別設計“信任背書教學法”,教農戶展示產品檢測報告、拍攝養殖環境,這些細節讓直播間轉化率提升40%。
更具創新性的是《村播合伙人計劃》。該計劃通過“理論+實操+帶崗”模式,優秀學員可入駐孵化基地,享受流量扶持與銷售分成。返鄉青年陳偉強組建5人直播團隊,專攻蓮洲蘭花銷售,旺季月收入突破2萬元。東滘村相關人士表示,“現在村里寶媽們邊帶孩子邊直播,每月能掙2000元補貼家用。”
梁海峰在給學員上課。受訪者供圖
政府搭臺、媒體運營、導師培訓、農民帶貨——斗門特色“村播”模式初顯成效。孵化中心已匯聚超110名學員,成功培育一批本土“村播”,并將直播間前移至果園、養殖基地一線,助力斗門農產品走得更遠。
“我也來自農村,理解農戶,就想實實在在幫他們把農產品推廣出去。”梁海峰道出初心。這份“為家鄉我愿意”的情懷,正是他架起數字橋梁、激活鄉村內生動力的核心驅動。
他說,“作為鄉村直播的參與者和推動者,我將繼續運用更多技術提升直播內容的質量,幫助更多鄉村主播提高他們的直播水平。還有希望可以讓更多元的鄉村產品通過直播走向市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