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魅力科學君,今天我們要聊的話題是:根據一項近日發表在預印本服務器(arXiv)上的研究,科學家發現了一個太陽系的新成員——“2017 OF201”。
根據介紹,“2017 OF201”是一顆矮行星,簡單來講,矮行星就是比一般的小行星更大,但又比不上行星的天體,它們是太陽系中的重要成員,比如說大名鼎鼎的冥王星(Pluto),就是一顆矮行星。
需要知道的是,冥王星并不是已知太陽系中唯一的矮行星,在過去的日子里,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多顆矮行星的存在,例如鬩神星(Eris)、妊神星(Haumea)、鳥神星(Makemake)、谷神星(Ceres)等。
科學家認為,在太陽系之中應該存在著更多的矮行星,只不過由于它們距離我們太遠,探測難度高,我們暫時還沒有發現它們的存在。正因為如此,科學家一直在致力于尋找太陽系中那些可能存在的遙遠矮行星。
實際上,這也正是此次研究的主要內容,根據介紹,“2017 OF201”只是一個臨時編號,其中的“2017”表示它最初于2017年被發現,字母“O”代表其發現時間是在那一年的第十五個半月(每月分為前后兩個半月),“F201”則是指在該時間段內的發現順序代碼。
在研究工作中,科學家發現,其實早在2011年的時候,“2017 OF201”就已經被拍攝到了,只不過當時人們并沒有注意到。
有了這條線索之后,科學家大量分析了近些年來積累的觀測數據,從中找到了“2017 OF201”的“蛛絲馬跡”,通過對其進行深入分析,最終確定了這個天體的真實身份——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矮行星。
研究結果表明,“2017 OF201”的直徑約為700公里,它沿著一個偏心率很高的軌道圍繞著太陽公轉,其近日點距離太陽約45個天文單位,而遠日點與太陽的距離卻高達1600個天文單位左右,這樣的軌道,使得它的公轉周期極為漫長,大約每2.5萬年繞太陽公轉一圈。
引人注目的是,“2017 OF201”的發現,并不僅僅是意味著我們已知的太陽系又多了一個新成員,實際上,它的存在,挑戰了此前關于太陽系第九行星的假說。
簡而言之,此前的觀測發現,一些運行海王星公轉軌道之外的小天體,其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的近日點,不約而同地都指向了同一個方位。
對于這種現象,科學家當時給出的推測是,很可能是因為這些小天體受到了一顆行星的引力作用,根據當時的估算,這顆行星的質量應該是地球質量的5至20倍,近日點距離太陽約200個天文單位,遠日點距離太陽約800個天文單位。
顯而易見的是,假如第九行星真的存在,那“2017 OF201”的公轉軌道也會受到其引力的影響。然而在此次研究中,科學家利用計算機模型模擬了第九行星“存在”和“不存在”這兩種情況,結果表明,只有在沒有第九行星的情況下,它才可以按現有的軌道運行。
當然了,由于我們對這個新成員的了解還不夠多,因此現在就據此完全否認第九行星的存在還為時尚早。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相關的研究仍在進行之中,期待科學家在未來能有更多的發現。
參考資料:Discovery of a dwarf planet candidate in an extremely wide orbit: 2017 OF201,arXiv:2505.15806 [astro-ph.E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