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5月28日電
新華社記者白麗萍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基礎教育“規范管理提升年”行動的通知》,提出深化整治中小學“校園餐”。校園餐的安全是社會普遍關切,讓校園餐干凈衛生、營養健康,讓每一分錢都吃到學生嘴里也是各地一直努力的目標。但食堂絞肉機內發現蛆蟲、“鼠頭鴨脖”等事件也反映出校園餐仍存在漏洞,必須給予深入且常態化治理。
守護好校園餐的安全,關鍵在建立健全嚴謹、科學的風險防控體系。一些學校校園餐制作和外包送餐過程透明度低,學校管理制度缺位和監督機制弱化,是導致校園餐出現安全問題的重要原因。采購、進貨查驗、食品貯存、加工制作、餐飲具清洗消毒、留樣……校園餐相關的全流程都應有詳細規定和嚴格管理。只有打造一個貫穿采購、貯存、加工制作、供應全過程的學校食品安全風險防控體系,才能從源頭上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
制度“上了墻”,怎么落實尤為重要。學生要吃安全,這既是底線,更是紅線。學校作為校園餐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學生餐有問題,首先就要追究校長的責任。有的學校雖聲稱設立了陪餐制度,卻未能充分落實。要讓學校對校園餐上心,只有把學校負責人真正擺進去。
從源頭上降低校園餐風險,還要靠監督的便利化、日常化。“互聯網+明廚亮灶”是社會各界普遍認可的監督手段。在普及過程中,需不斷減少監控死角,提高家長隨手、隨時監督的便利性。有的地方針對校園餐還探索運用“碼上監督”“一鍵舉報”等方式,拓展舉報渠道。未來應加大監督方式的創新力度,讓監督路徑更清晰、舉報方式更可及,不斷提升公眾監督的積極性。
保障學生“舌尖上的安全”沒有終點。唯有用最嚴格的標準、最負責任的態度、最透明的監督,才能烹飪出放心有溫度的校園餐。
來源:新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