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鄢銀嬋 每經編輯:董興生
今年以來,腦機接口(BCI)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臨床的案例不斷涌現。
比如,多個科研團隊利用“腦脊接口”技術(腦機接口技術的一種),成功幫助截癱患者實現直立行走,改寫了脊髓損傷不可逆的傳統認知;漸凍癥患者借助可穿戴眼動設備,重獲溝通能力;湖北、浙江等地還率先將腦機接口治療納入醫保,千元級定價也令這項“高大上”的技術走向普惠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該領域的科研和產業化方面,中國企業的表現相對亮眼。近期,國內首張精神領域經顱磁刺激儀的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獲批,背后站著的研發企業,正是國內無創腦機接口與神經調控領域的依瑞德集團。而在磁電協同、多模態融合的創新路徑下,無創腦機接口也從“替代功能”向“修復神經”升級。在技術、政策與臨床需求共振明顯的當下,國產腦機接口技術要如何實現從“跟跑”到“領跑”?
為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近日專訪了依瑞德集團董事長、高級工程師蔡勝安。以下為專訪實錄。
蔡勝安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首張三類證獲 批抑郁癥患者迎來規范化治療選擇
NBD:全國首張經顱磁刺激儀(精神)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的獲批引發行業關注。你認為這對行業和臨床實踐意味著什么?
蔡勝安:這一批準確實意義非凡,能推動行業發展從無序走向規范有序。
過去,磁刺激設備大多以二類證獲批,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臨床應用范圍。而三類證的獲批,需要通過國家藥監局極為嚴格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研究驗證,其本質是對技術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權威認證。
三類證獲批明確了經顱磁刺激儀治療抑郁癥的合法合規性,這將促使更多醫療機構放心引入該設備開展治療,提升抑郁癥治療的規范性和普及度。同時,隨著對該技術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進一步認可,也為拓展其他精神疾病如強迫癥、精神分裂癥等的治療應用奠定基礎,推動臨床治療手段的多元化、精準化。
實際上,早在2006年,包括北京安定醫院、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等相繼啟動了經顱磁刺激治療精神病業務,其中包括對抑郁癥的治療嘗試。我們公司(依瑞德)在2009年推出首款自研CCY型經顱磁刺激儀,也是國內首個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注冊證的經顱磁刺激儀。
現在三類證獲批,會吸引更多科研人員關注經顱磁刺激技術,增加相關科研投入。此前多中心RCT(隨機對照試驗)研究積累的大量數據,為進一步深入探究其作用機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有助于開發出更精準、更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此外,獲批后設備在臨床的廣泛應用,能夠收集到大量真實世界數據,為科研成果的轉化提供有力支撐,加速新技術、新療法的誕生。
可以暢想的是,未來,更多醫院將引入設備,數千萬抑郁癥患者將獲得更規范的治療選擇。
NBD:你提到相關技術需向精準化升級,目前有哪些突破?
蔡勝安:我們正打造“一人一腦圖”的個性化治療模式。傳統經顱磁刺激的療效可能因個體腦結構差異而波動。現在,通過整合患者的磁共振、3D結構光成像等多模態數據,我們希望構建精準的個體腦圖譜,結合智能導航機器人動態調整刺激參數。這相當于為每個大腦定制“治療導航地圖”。
未來,患者甚至可能在家里用便攜設備接受治療,擴大技術的應用范圍。
腦機接口發展要考慮“三個優先”
NBD:腦機接口技術目前在很多臨床領域都有應用,比如漸凍癥患者、京東原副總裁蔡磊使用可穿戴腦機接口設備,通過眼球控制微信交流。從專業角度看,你如何看待這類技術的臨床價值?
蔡勝安:腦機接口(BCI)是連接大腦與外部設備的雙向通信系統,根據信號采集方式,可分為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三種,其中非侵入式研究占比超80%。按照工作方式劃分,又有輸入式、輸出式和交互式三種核心工作方式。
蔡磊應用的是基于眼動追蹤技術的輔助溝通產品。這一成果的技術突破點在于利用患者殘存的眼球運動功能,通過精準的眼動追蹤技術,將眼球運動轉化為可識別的指令,實現與外界的溝通。
包括霍金使用的“眼動+語音合成系統”,也是這個技術方向。它們的本質都是通過殘存功能重建溝通橋梁。我認為,這對腦機接口發展有三點啟示:一,功能代償優先,技術應基于患者殘存功能如眼球、面部肌肉等進行設計,而非過度追求復雜的神經解碼;二,場景適配性優先,設備需能夠無縫融入患者的日常生活,如寫作、通話等,而非僅局限于實驗室環境;三,可靠性優先,臨床產品必須保證長期的穩定性,例如霍金的設備需耐受每日十余小時的使用強度。
NBD:今年以來,多個科研團隊利用腦機接口技術讓癱瘓患者實現直立行走,這類突破的技術本質是什么?
蔡勝安:這些技術突破令人振奮,例如“腦脊接口”技術通過微創植入電極實現“大腦—脊髓”信號閉環調控,這種“神經旁路”的創新方案,打破了傳統脊髓損傷治療的不可逆困境。
這一突破的意義不僅局限于醫療領域,更標志著人類開始真正理解并干預神經信號的傳遞機制,為攻克更多神經系統疾病開辟了全新的路徑。這些案例體現了腦機接口“替代”功效的應用,而我們無創腦機接口與神經調控技術,則更多地發揮腦機接口技術“改善/恢復、增強”的功效。
腦機接口產品定價千元級 促進企業重推家用普惠類產品
NBD:今年4月,湖北將腦機接口治療納入醫保,千元級定價是否會影響技術發展?
蔡勝安:這恰恰是技術普惠的開端!醫保定價如同“官方認證”,讓醫院敢采購、患者敢嘗試。我們已看到政策帶來的連鎖反應——企業研發投入增加,家用便攜設備加速落地。不僅是湖北,浙江、北京、山東等地近期也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有的進行定價,有的開展研發,整個行業都感受到了“國家在推”的積極信號。
對企業來說,此前腦機接口常被視為“實驗室里的黑科技”,離普通人生活較遠。如今在政策推動下,我們有了新的發展方向。未來,我們不僅要專注于前沿技術研究,還要重點研發“便宜好用”的非侵入式產品。
未來,老人可能在家里用磁刺激儀做康復訓練,學生用無創設備調節注意力。當技術從實驗室走進生活,才能真正實現“健康中國”的愿景。
NBD: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腦機接口技術與其他治療手段如藥物治療、康復訓練等,在未來可以有哪些深度結合的方式?
蔡勝安:腦機接口(BCI)技術正從單一輔助工具向多模態融合治療方案演進。在藥物聯用方面,BCI可實時監測患者腦電或神經活動變化,為藥物療效評估提供客觀指標。比如,在抑郁癥治療中,通過BCI反饋調整抗抑郁藥劑量,實現“神經功能可視化給藥”。
在康復訓練領域,BCI的融合價值更為突出。它能精準評估患者狀況,通過解碼運動皮層信號,量化傳統量表難以捕捉的細微功能改善;實現閉環訓練,將患者運動想象的腦電信號轉化為外骨骼動作,形成“意念—動作—反饋”的正向循環,顯著提升神經可塑性;還能通過游戲化設計等方式激勵患者,在脊髓損傷康復中,增強患者訓練依從性。
未來,突破點在于建立個性化協同治療協議。例如,在腦卒中康復早期使用藥物促進神經發生,中期結合“BCI—機器人訓練”重塑運動通路,后期通過BCI生物標記物預測復發風險。這種“監測—干預—評估”的全鏈條整合,有望催生新一代神經康復范式。不過,跨模態治療仍需解決數據標準統一、聯合作用機制闡明等科學問題,這需要神經科醫生、工程師和藥理學家的深度協作。
NBD:目前,計劃切入腦機接口領域的公司日益增多,作為18年的行業老兵,你對逐漸激烈的市場競爭怎么看?
蔡勝安:市場競爭的加劇是行業走向成熟的必經階段,對我們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從政策角度看,國家在腦機接口領域釋放出強力政策信號,快速打開了醫療市場空間。但與此同時,行業標準缺失、使用合規性等問題也逐漸暴露,如不同企業設備互不兼容、醫保收費擦邊違規等。這種情況下,技術積累深厚、注重合法合規的企業反而獲得了建立行業話語權的機會。
在這種競爭態勢下,真正的挑戰在于能否在技術迭代、臨床轉化、產業協同三個維度形成堅實的護城河。隨著行業標準和制度的完善以及國產替代的深化,具備全鏈條技術能力和豐富臨床數據積累的企業,將在新一輪競爭中脫穎而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