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者在藏北牧人文化館打卡拍照。
趙鵬飛(右)采訪上倉貢瑪村以前的赤腳醫生格桑旺扎(左)。
村民為藏北牧人文化館捐獻“老物件”
申扎縣相關領導到藏北牧人文化館考察。
今年5月21日,是藏北牧人文化館(上倉貢瑪村村史館)開館一周年紀念日。一年前,它作為那曲市申扎縣首座村史館開館,帶動了申扎縣村史館建設與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保護、弘揚的新一輪熱潮。
藏北牧人文化館系統性展示了藏北牧區文化,全方位呈現了古今牧民生活。
申扎縣卡鄉上倉貢瑪村村委會主任格層曾作為熱心群眾參與到藏北牧人文化館的建設中。一年前,藏北牧人文化館開館時,格層興奮地表示,開在村里的文化館不僅能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讓人回望歷史、銘記歷史,而且還可以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在黨的領導下,西藏老百姓如今過上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來之不易。
藏北牧人文化館策劃人、時任上倉貢瑪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的趙鵬飛在談到籌建藏北牧人文化館的意義時說,西藏最吸引人的地方,莫過于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單就自然風光而言,我國和世界其它高原地區也不乏相似的景觀。但西藏的文化,賦予了每一座山峰、每一條河流、每一個湖泊神奇的傳說與故事,這正是西藏的獨特魅力所在。
趙鵬飛說:“弘揚西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當地文旅業的發展,藏北牧人文化館的誕生,恰逢其時。”
據介紹,2023年5月,自治區黨委辦公廳駐村工作隊入駐申扎縣卡鄉上倉貢瑪村伊始,在時任卡鄉鄉長頓珠的建議下,將籌建上倉貢瑪村村史館的各項工作納入計劃。
然而,“史”從何來?卻是當初擺在駐村工作隊員們面前的第一道難關。
于是,一方面,駐村工作隊員通過多方搜集現有的文字資料,希望以此獲得線索;另一方面,駐村工作隊員將希望寄托于當地村民,想要從村民口中得到一些信息。起初,后者的進展并不順利,因為在當地的老年人并不多,而年輕人又普遍對本地歷史知之甚少。
于是,實地走訪成為又一個獲取線索的渠道。駐村工作隊員在開展駐村各項工作的同時,多方走訪打聽,了解到一個信息,在距離上倉貢瑪村村委會30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處舊時的本地部落首領遺留下來的石房子。這條線索令駐村工作隊員們如獲至寶。
但當駐村工作隊員迫不及待地找到村里的幾位年輕人,聊起石房子時,卻被潑了一盆冷水,因為沒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這也讓駐村工作隊員強烈地意識到,保存地方的歷史記憶,已然迫在眉睫。
2024年5月后的連續幾個月,在駐村工作隊員和當地各方力量的努力和協助下,卡鄉和上倉貢瑪村的相關歷史脈絡漸漸浮出水面。
而那座石房子,現今屬于上倉貢瑪村(即四村),為卡幫部落首領——卡幫·嘎瑪旺堆(也稱嘎堆)時期修建,據說原有4間石房子。當初,修建房屋用的石材為牦牛所馱運。
翻開史料,一座充滿年代感的石房背后,就有如此豐富的歷史,這是駐村工作隊員和一些年輕村民起初并未預料到的。
駐村工作隊員們又陸續收集整理了不少申扎縣的歷史文化概況、牧業發展等相關資料,并借鑒西藏日報社記者、藏北文化研究專家趙書彬的研究成果,梳理了這一區域的歷史發展脈絡。
在綜合掌握相關資料和實地研究的情況下,上倉貢瑪村高校畢業生創業者、西藏浪卓瓦文化有限公司創立者、藏北牧人文化館裝修設計師巴桑提議將這個原為村史館的文化館命名為“藏北牧人文化館”,自治區黨委辦公廳駐村工作隊采納了這一建議。
在藏北牧人文化館的前期規劃中,既展示了藏北牧區的共性文化,如藏醫藥、牧業生活、民俗等方面,又展示了藏北申扎縣卡鄉和上倉貢瑪村的地域特色,把卡鄉和上倉貢瑪村作為“藏北”的一個縮影,放入當地歷史發展的整體脈絡之中。
“令人感動的是,許多當地村民和愛心人士紛紛主動捐獻“老物件”,甚至有人把家中珍藏多年的金制藏品也捐獻了出來。”趙鵬飛說,文化是故鄉的魂,所有人的熱情幫助、村民的積極參與,正說明了廣大干部、群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
據介紹,藏北牧人文化館,梳理出“納倉部落參加江孜抗英”“赤腳醫生無私服務群眾”等可歌可泣的故事;集納出流傳于民間的諸如“公心雖如上弦新月,但它會逐漸圓滿;私心雖如十五圓月,但它會逐漸虧損”“一心做善事,得益在其間”等來自《格薩爾》史詩的諺語;尋找到村里“第一名大學生”“第一名解放軍戰士”“第一名人民教師”等具有歷史意義的人和事……
“這些不正是當下最貼切的教育引導群眾的真材實料嗎?”趙鵬飛感慨道。
“在此過程中,我感謝許多人,讓我更加珍視歷史、珍視西藏的優秀傳統文化。”趙鵬飛說,藏北牧人文化館雖然并不大,但它卻成為一面當地歷史文化的窗口。它的建成,只是一個開端,藏北歷史研究和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腳步,將永不停歇。(圖/文 記者 曉勇 通訊員 澤仁居主)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