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清了所有債務。”
法國媽媽Jessica Derzelle說這句話的時候,帶著一種松口氣的坦然。只是她的“逆襲之路”,可能和你想象的不太一樣——不是中樂透,也不是炒股賺翻,而是靠在OnlyFans上發布性感內容,每月凈收入超過6000歐元(約4.7萬元人民幣)。
聽起來是不是很“驚掉下巴”?先別急著下結論,這故事,值得聽完。
Jessica今年41歲,是兩個女孩的單親媽媽,曾是一名專業的兒童康復治療師。她本來在學校里工作,輔導有學習障礙的孩子,工作穩定,看上去是那種典型的“體面女性職業”。
但生活哪有那么容易。
她的月薪2200歐元,在法國這個生活成本高企的國家里,根本不夠養兩個孩子,更別提離婚帶來的律師費和各項開銷。
于是她開始“白+黑”工作——白天在機構上班,周三去接私活,周末還要寫工作報告。每周工作六天,像陀螺一樣轉,結果賬戶依然赤字,連儲蓄都清空了。
說實話,這種拼法是不是你我都熟?努力、累、卻好像看不到盡頭。
一次閑聊中,朋友提到了“OnlyFans”,這個號稱“發張腳照就能賺翻”的平臺。Jessica一開始是懵的,她從沒和“性”或“性感”相關的職業沾邊。但一想到債務和孩子,她心動了。
她發了一張照片,等了一陣,收到了幾歐元……然后就沒然后了。
原來“賣腳照發家致富”只是都市傳說。真正能賺錢的,是更“深入”的內容。
這時候,一家OnlyFans運營公司找上了她,說可以幫她管理社交賬號、和粉絲聊天、發內容……傭金最高收80%。Jessica心動了,合作了一段時間。可惜好景不長,對方最后卷走了她所有的照片和視頻,還把內容發到了Reddit上。
她報警了,但警察說了句讓人心寒的話:“你自己選的路,不該意外會出事。”
——聽起來是不是熟悉?當一個女性選擇了“非主流的路”,社會總是第一個跳出來指責,而不是寬容。
但Jessica沒有放棄。
她獨自經營起自己的賬號,每天更新內容、和粉絲互動、學怎么打光、怎么拍得好看、怎么讓訂閱者留下。
這是一份不輸辦公室工作的勞動。
她在Instagram上吸粉七萬人,OnlyFans上有4300多個粉絲。雖然訂閱是免費的,但通過一對一定制內容、打賞系統、私聊推廣等方式,她實現了每月約6000歐元的凈收入。
對,她的確成功了。但她也坦言:“這不是躺贏,這是每天都要經營的事業。”
Jessica如今能帶孩子去旅行、送她們更好的教育,圣誕節也終于買得起像樣的禮物了。
她的大女兒17歲,小女兒13歲,知道媽媽在做什么。反應?很理性。“大女兒甚至說,這件事讓她重新思考了社會的偏見。”
不過Jessica也說得很明白: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走這條路,但她不會用“禁止”來教育,而是教她們怎么思考選擇、理解邊界和尊重自己。
只是,現實并不溫柔。
隨著影響力變大,她的單位知道了這件事,給她兩條路:“要么停掉OnlyFans,要么辭職走人。”
Jessica選擇了后者。
她說:“我大概這輩子都回不了學校系統了,那些我努力考的證書、培訓都白費了。”
“不后悔,”Jessica毫不猶豫。
她開始接受自己的身體,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她把這份事業當作“性教育”的延伸,希望用真實、尊重的方式去幫助粉絲理解自己的身體,而不是讓他們活在“色情片塑造的幻想里”。
她還在學習成為一名性心理顧問,希望將來能為更多人提供線上咨詢。
Jessica的故事會讓很多人陷入矛盾:
“她賺錢了,是不是就說明這種方式是可行的?”
“她是個好媽媽嗎?”
“這算不算出賣自我?”
但不如換個角度問:“如果她沒有做OnlyFans,她和兩個女兒現在過得更好嗎?”
她努力工作、撫養孩子、尊重粉絲、遵守法律,她有愛、有責任感、有原則。但人們總在用“你是不是體面”來評判她,而不是“你是不是活得自在”。
Jessica的故事不是讓大家都去做OnlyFans,而是提醒我們:
當你不了解一個人選擇的背后,請別急著否定她的人生。
Ref:
https://actu.fr/societe/j-ai-rembourse-mes-dettes-avec-ses-photos-sur-onlyfans-cette-maman-solo-gagne-6-000-euros-nets-par-mois_62669153.html
文|小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