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Sir馬上就要來找你……”這不是港片里的臺詞,而是電信詐騙真實的套路,你可能會以為這純屬搞笑,但就是這套說辭,成功騙走了1000多萬元。
5月28日上午,在上海金融法制研究會舉辦的“當前反詐態勢與金融企業的法制責任”金融法治講壇上,虹口區人民檢察長副檢察長吳菊萍分享了這一案例,介紹了因為公民信息泄露,導致詐騙分子精準目標造成的危害。
本次金融法治講壇是第24屆上海市社會科學普及活動周項目。聯合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檢察院、上海市公安局刑事偵查總隊、上海市反詐中心,聚焦“當前反詐態勢與金融企業的法制責任”主題,針對當前反詐形勢膠著,壓降態勢嚴峻,金融企業在反詐工作中擔負的法制責任及面臨著窘境等法治理論和現實問題,由上海金融法制研究會主要領導與檢察、公安專家交流情況,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本次金融法治講壇由上海金融法制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吳弘主持。邀請了上海金融法制研究會副會長、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李建偉研究員,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吳菊萍、上海市公安局刑事偵查總隊、上海市反詐中心警官張佳慧圍繞論壇主題分別作主旨宣講。
在分享中,吳菊萍副檢察長介紹了一些涉詐案例。有一位企業高管,被電信詐騙騙走了1000萬元,而騙子和他聯系中都是以“阿Sir”指代警察。“在我們看來在座的任何一個人都不會被騙,只會覺得好笑,但騙局成功了,原因是騙子精準鎖定了目標人群。”原來,老人從小在海外生活,在香港工作多年,后來個人信息被泄露后,騙子專門鎖定這一人群定制騙局,全都是用英美法系詞匯以及香港語言習慣來進行詐騙,使得被害者深信不疑。
“沒有上當受騙,只因為缺一個為你量身定制的騙局。”吳菊萍表示,除了通過不斷宣傳教育提升市民警惕心,進行反詐“版本更新”外,各行各業也要注意保護公民信息,防止詐騙團伙掌握有效信息,從而轉化為實施“定向詐騙”的武器。
李建偉副會長論述了當前我國電信詐騙的現狀與挑戰,提出了技術迭代快:AI換臉、虛假投資平臺等法律滯后性;相關部門、機構依法行政、履職受限;個人信息泄露嚴重,民眾反詐意識不足,跨境追責難,非法利益與治理成本不對稱。介紹了我國反詐法治發展的歷程與創新,關鍵法律措施與制度的創新,有關典型案例與司法實踐,上海的探索與經驗以及未來的法治完善方向。
張佳慧警官詳細介紹了我國《反詐法》施行兩年多以來的情況;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三個階段歷程;十大高發類案件。提出了防范電信詐騙,需要牢記“三不一多”:即陌生來電不輕信;未知鏈接不點擊;個人信息不透露;轉賬匯款多核實。論述了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的法律責任。提出了電詐不凈,反詐不止。
原標題:《“阿Sir”如何騙走1000萬?這場反詐研討會揭曉原因》
欄目編輯:顧瑩穎 題圖來源:主辦方供圖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李一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