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5月28日電 (記者 呂少威)記者今天從北京市公安局舉行的防范虛假征信類電信網絡詐騙專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今年以來,北京公安機關共破獲電詐案件2600余起,同比上升29.2%,刑拘電詐及關聯犯罪人員3200余人,同比上升24.4%;返還群眾被騙資金3.6億元。
5月28日,北京市公安局舉行防范虛假征信類電信網絡詐騙專題新聞發布會。北京市公安局供圖
北京市公安局刑偵總隊政治處主任李小燕在發布會上表示,今年以來,北京市公安局深入落實國務院和北京市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工作協調機制部署要求,按照“四專兩合力”總體思路,一方面持續加強打擊治理,結合推進“奮進·2025年”平安行動等專項工作,嚴厲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重拳整治黑灰產業;另一方面,把宣防工作擺在重要位置,發動社會各界及媒體平臺力量,持續掀起強大反詐聲勢,取得明顯成效。
李小燕提到,近期,利用發短信或打電話引流的虛假征信類電詐警情相對突出,北京市公安局會同北京市委網信辦、北京市通管局、北京市郵政管理局正在嚴厲打擊治理。
李小燕通報了該類案件作案手段演變情況。2024年,北京市虛假征信類詐騙過程主要為:騙子冒充銀行、互聯網金融、網絡社交平臺等客服人員,謊稱事主名下賬戶有不良記錄或開通的會員服務需要消除,不消除會影響個人征信或定期扣費,待事主相信后,進一步誘騙事主下載遠程控制、遠程會議類APP,通過APP進一步誘導操作網銀、借貸APP轉賬。
今年以來,騙子的詐騙手段從冒充銀行金融機構專業客服,演變成冒充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各互聯網平臺、快遞物流客服。如,通過發送含有虛假快遞信息、手機號碼的短信作為首次接觸方式,謊稱事主有快遞到達快遞物流接收點,利用事主急于取件的心理,誘導事主主動通過短信中預留電話與其聯系,進而以“取消已開通的會員服務”為話術實施詐騙。這種貼近生活的偽裝手法更具迷惑性,增加了識別難度。
李小燕還通報了該類案件作案重點環節特點。在首次接觸環節,騙子主要是使用手機號碼發送虛假的快遞投送短信,里面一般有取件碼、手機號碼。這個手機號碼和發送短信的手機號碼不一致。事主按照短信提示根本取不到快遞,騙子的目的就是讓事主通過短信內預留的手機號碼跟他們聯系。有時候,騙子會省略發短信這一步,直接撥打事主電話。
在騙取信任環節,騙子接到事主電話后,一是謊稱快遞小哥已經取出快遞,會給事主送上門。二是指出快遞是一份免費保障服務到期合同或者保單,不取消的話,將每月扣費。三是事主同意取消后,便會引導其訪問正規平臺,查看保險、服務功能的界面,目的是獲取事主信任。四是以服務項目不支持平臺關閉,需要客服協助完成為由,引導事主在手機瀏覽器輸入他提供的網址,打開的實際是騙子偽造的虛假客服平臺網站,網站中所謂的客服,會進一步要求事主提供身份信息,并根據這些信息生成虛假的合同文書,發送給事主進一步獲取信任。
在實施詐騙環節,騙子以幫助取消扣費服務為由,讓事主進一步操作。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誘騙事主訪問虛假網站,下載遠程控制軟件,獲取手機權限,通過直接控制的方式,操作事主的手機進行轉賬;二是通過遠程會議軟件,間接引導事主操作網銀、互聯網金融、貸款等軟件進行轉賬;三是引導事主下載安裝遠程NFC軟件,誘騙事主將銀行卡貼在手機上,進行遠程刷卡。
北京警方向廣大市民群眾提示四點:一是任何企業的客服都不會要求用戶脫離企業的官方平臺進行操作。二是不要通過非官方渠道下載安裝APP等軟件。北京警方每周一公布涉詐APP和網址,目前已經公布第七批,近期常見涉詐APP有“云客服”“及時服務”等,可到“北京反詐”視頻號上查看。三是如果已經下載安裝,并提供了手機權限,無法操控手機的,要立即強制重啟,無法強制重啟的,要立即斷網、拔手機卡,并掛失銀行卡。四是多關注、多了解“北京反詐”等官方平臺反詐宣防知識,提高防范意識;對不經常上網、對智能手機操作不熟悉的老年朋友們,請親友、子女等協助加強提示提醒,切實提高警惕、嚴加防范。
此外,關于快遞相關情況,北京市郵政管理局提示:第一,用戶首次收到快遞即將投遞的信息,由各品牌快遞公司通過短信平臺或者官方APP統一發送,任何未經溝通個人發送至用戶的取件短信,均為冒充快遞員發送,為詐騙信息。第二,切勿掃描不明快遞包裹內的二維碼,不要點擊陌生鏈接填寫銀行卡、身份證、手機號等個人信息。第三,凡是以快遞方式寄送資料,要求墊付資金,要求通過快遞渠道遞送現金、黃金的,均為詐騙信息。
發布會上,中國銀聯、螞蟻集團、微博平臺和抖音集團相關負責人分別介紹相關情況并針對性發布安全提示。(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