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90后作家劉楚昕創作的小說《泥潭》榮獲第二屆漓江文學獎虛構類獎。頒獎現場上,余華公布了這個好消息。而獲獎者劉楚昕的感言,也因為格外催淚動人在朋友圈里刷了屏。
視頻截圖
在感言里,他先是講述自己并不順遂的文學道路,一直投稿、一直拒稿,直到今天才終于獲獎。說到這,很多人都以為他要分享自己逆襲的故事,結果他畫風一轉,談到了自己的初戀女友。
他回憶自己和女朋友的感情:自己沉醉文學,經常散步散著就要回去寫作,女朋友雖然不開心,但也都“放”他回去了。他也承諾“如果我的小說發表了、獲獎了,一定給她買化妝品、買衣服”。
他當時發現,女朋友愛聽的歌里有句歌詞“越過山丘,卻發現無人等候”,還跟他說如果有一天他獲獎了,她卻不在他身邊了,他就會明白歌詞的意思。他當時不懂,直到后來女朋友因為癌癥而離世,他終于明白了這一切:女朋友沒有看到他獲獎,也沒有等來“化妝品”和“衣服”。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段的時候,都和鏡頭里的劉楚昕一樣,潸然淚下、鼻酸哽咽。這勾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很多人或許都有這樣的體驗,我們在努力之后終于成功,卻發現想要分享喜悅的人已經不在。
這是一個愛情的故事,也是一個文學的故事。就像這個活動的緣起——一場文學頒獎,文學,終究指向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悲劇。有太多的作品,都沒有一個圓滿的結尾,悲歡離合、陰晴圓缺。有缺憾也有無奈,才是文學。
文學從來也不只是對優勝者的褒獎,更有對人心的撫慰,對天下有情人、苦命者的垂憐。在文學作品的頒獎現場,人們聽到這么一個故事,被戳中心底的柔軟,心生對愛情的珍視,這也再次讓文學的意義與價值,得到了具象的呈現。
其實類似的故事并不罕見,總會有很多真實的人生故事,會以特別的方式感染我們。就像近些年那些文學化的論文致謝屢屢出圈,致謝里的成長故事、自我剖析、對抗命運,哪怕在厚厚的論文最后,也總能被人們擦拭出來,為公共空間注入一抹溫暖與感動。
這些故事都有類似之處,都是一種對人生的回溯、感悟,是人們“越過山丘”之后,心生了一種體悟,這背后是人生況味的沉淀。所謂“文學即人學”,人對自我和他者的關懷,永遠都有撥動心弦的力量。
說到文學,也不妨在此岔開一句。在這個技術化的語境里,文學似乎總在承受沖擊。就像前兩天還有報道,一些網文平臺已經出現作者讓AI當“槍手”的情況,二手平臺上也有人賣起AI“寫”小說的課程。文學似乎一下變得廉價,它不再需要寫作,只需零門檻地生成。
不知道像劉楚昕這樣“屢屢投稿、屢屢拒稿”的作者會怎么想,但這種眼花繚亂的“技術”,在這場真摯的感言面前,還是會顯得有點渺小——文學動人的力量,終究來自豐沛的人生,來自真實的體驗,來自人心最深沉的共鳴。也希望這場感言,能在給人們帶來觸動之外,也帶來些許深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