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夜色/圖源:圖蟲創意
上半年的最后一個小長假要來了,總體而言,今年盡管受到國際局勢影響,但開局仍然穩健。
從此前公布的一季度GDP來看,將近90%的省份,經濟同比增速較去年全年都要加快。但拉長視角,仍然需要應對外部挑戰,如何維持回升態勢也是中長期的重點任務。在這種情況下,培育和挖掘新的區域增長極尤為重要。
今年是國內城市發展格局的調整重構之年,一個顯著的趨勢是靈活性更強了,新一線城市都不再“吃老本”,而是煥發出了更多、更新鮮的活力。比如杭州、成都、重慶,都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方式出圈。
不過,在大家圍繞西南、東南腹部地區大討論之時,卻沒留意到,北國疆域也悄悄閃起了新的光亮。
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吉林長春聽取工作匯報,明確提出“要統籌區域協調發展,推進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注重同東北地區其他省份的協同聯動,形成融合發展的格局”。
簡單一句,囑托重大。建設長春現代化都市圈,意味著什么?
吉林,長春/圖源:圖蟲創意
東北,被稱之為世界獨一份的“寒冷而繁榮”的地方。作為共和國長子,東北的第一次騰飛,就是被歷史選中后的“火箭式增長”。1953年,156項重點工程中有54項落戶東北。1960年代,東北工業產值占全國比重將近1/4。
隨著經濟變遷和區位優勢的升級,東部、南部地區的繁榮勢不可擋,東北也要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特色之路來。此時規劃新的都市圈,不僅是為了振興東北的重任,更是連通東北亞、打開北部經濟新格局的破局之舉。
7年前,中國經濟面臨轉型升級的挑戰,“長三角一體化”被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當下,國內經濟兼具韌性和挑戰,東北的潛力同樣不可小覷。
當然,無論是對吉林長春而言,還是對整個東北地區而言,建設都市圈的關鍵,都是如何將地理優勢和制度創新進行融合試驗,找到一條最適合的路徑。最終目的,則是激活與延伸黑吉遼、乃至內蒙東部的經濟鏈條,并且實現有效協同、民生共享,共同推進關乎東北未來的長期系統工程。
長春北湖濕地公園/圖源:圖蟲創意
此前以及當前,上海大都市圈、粵港澳大灣區等等成熟的地區連通建設,都已經做了很好的示范。
這一次輪到東北,對市場而言,期待、參與的心情,同樣超過觀望。
一體兩翼
受近幾年“文旅熱”影響,新生代網友提起吉林,第一時間想起的往往是長白山、黑土地、粉雪場,提起長春,想起的是大排長龍的“冰雪新天地”。旅游資源確實是吉林的“天賦”,僅長春一城,去年全年接待游客1.7億人次,增長15.6%。
但還有多少人記得,旅游之外,“東方底特律”和“東方好萊塢”,都曾是長春的簪頂之花?
其實,直到現在,長春的優勢還依然是“一體兩翼”,相輔相成。一體,指的就是汽車產業,而兩翼則是科技產業、文化產業。這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歷史沿革和自身稟賦結合的成果。長春現代化都市圈的規劃,則會再次強化這一結構。
眾所周知,中國汽車產銷總量連續16年穩居全球第一,深圳、廣州、重慶都功不可沒。但這個巨型產業夢開始的地方,其實在長春。新中國第一輛“解放牌”載重汽車,第一輛東風牌轎車,以及大家更熟悉的第一輛紅旗牌轎車,都產自長春的第一汽車制造廠。
直到現在,長春汽車的產業產值占全市GDP比重依然達58%。吉林省汽車產業的核心區域,長春汽開區,坐擁中國一汽及眾多合資車企,正在構建半徑30公里的汽車產業“生態圈”。
無人機拍攝的晨曦中的一汽紅旗創新大廈/圖源:新華社
而在汽車大企最初扎根長春之時,產業的原始積累也帶動了大校、大院、大所的“北進”。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匡亞明、成仿吾、王大珩、張伯駒等一批大師“先生向北”,就已經為長春帶來了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中國科學院長春應化所、中國一汽、中車長客等高質量教育資源、頂尖研究所和大企業。
這種大校、大院、大所、大企彼此關聯的結構,使得吉林成為一個對創業者、發展者都極為友好的科教產閉環生態區。因此,吉林的科創屬性,事實上一直在持續加碼。
2024年,吉林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再創歷史新高。業內熟知的長光衛星就是吉林企業,全球最大的亞米級商業遙感衛星星座“吉林一號”就屬于長光。
?最后再看文化產業,文化和旅游天然不分家。吉林風光自不必多說,僅是長白山和查干湖就自帶流量。民族文化也非常豐富,歷史縱向上有扶余、高句麗、渤海國等三個以今吉林省區域內為統治中心的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的遺址遺跡,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高句麗王城遺址,這些天賦型的資源,對長春發展文化產業大有裨益。
“東方好萊塢”的名號并非空穴來風,長春擁有中國第一家世界級電影主題娛樂園,長影世紀城。新中國第一部電影?《橋》和第一部動畫片《甕中捉鱉》都出自長春。今年恰逢長影成立80周年,也將舉辦第20屆長春電影節。
《橋》電影海報
其實,作為共和國長子中的一員,吉林長春一直就肩負眾多。在改革春風吹滿地之后,這個領跑沖刺的先鋒又逐漸低調,夸張一點說,可謂“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但是,如今又到了長春為祖國東北門戶發光發熱的時候了。時機已到,寶刀未老。
“1+X=∞”
目前整個東北都在集中發力,沈陽、大連、哈爾濱都各有特色,長春在其中同樣起到了關鍵的一環,而建設現代化都市圈,其實也是為了提升和擴大長春的能力邊界,在吉林內部重新組合、發揮共同效益。
今年1月,國務院批復同意《長春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文件中就寫得很清楚了,要發揮東北先進制造業基地、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面向東北亞開放門戶等功能,還要“加強長春都市圈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利用的區域協同”。
如果以距離相對較近的上海大都市圈(長春飛上海航程約2.5小時)來參照,我們還能更好地理解此次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的邏輯。
上海作為中國首個跨省域協同發展的超級都市圈,已經不斷擴容,從“1+8”逐漸長到了“1+13”。大家都愿意加入進來,因為上海是GDP“最強王者”、國際金融中心。長三角地區的城市甚至有一個隱形的統計口徑,叫“滬企合作率”。
雖然人們熱衷于大談“城市競爭”“綜合競爭力”,但城市之間,甚至是國際城市之間,最好的關系都是“合作”,弱者需要強者帶動,強者需要弱者助力。即便處在同一梯隊,也最好是能達到“1+1>2”的效果。
而都市圈,其實就是“1+X=∞”,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形成規?;?,彼此分工合作,形成一個更強大的整體,而這個整體的潛力,是無限的。
長春夜色/圖源:圖蟲創意
都市圈,其實就是“1+X=∞”
因此,再來看長春。2024年,吉林省GDP總量為14361.22億元,長春占了7632.19億元,斷層領先省內其他城市。其省會首位度超過50%,在全國排名中僅次于寧夏銀川。
從GDP總量而言,長春在全國不占優勢,但在吉林省,確實是“老大哥”一枚。圍繞在長春身邊的吉林、四平、遼源、松原,除了吉林市本身的基礎較好、松原的勢頭強勁,四平和遼源都需要一次重組和挖掘潛力的機會。這個機會,需要長春“幫一把”。
在穩步提升自我實力的前提條件下,以長春為中心建設現代化都市圈,有著更為顯著的戰略規劃意義,也是一次關鍵的區域布局激活動作。長春能否帶動弟兄城市形成互利共贏,不僅關乎自己的招商引資優勢和人才引進資本,也深刻影響著吉林的發展前景。
不過,與長三角、珠三角的城市群建設略有不同,長春現代化都市圈的核心只有一個。作為都市圈唯一單核,長春“壓力山大”。但只有邁出這一步,才能為吉林打造出新的增長極,為東北完善綜合實力。
而既然要建都市圈,最重要的就是同進退、共發展。除了打造都市圈的硬件建設,空間建設,更要重視軟件建設,制度創新。比如建設都市圈試驗田、改革行政制度,讓多個城市共享改革成果,形成示范效應和帶動作用。
創新建設
以整個都市圈為視野,長春必須要打破原有的城市空間距離,將自己和周邊城市融為整體,才能形成一個真正的“圈”。
最基礎的硬件設施已經在推進了。目前,都市圈內已有鐵路956公里,干線公路3225公里。但是,要達成真正的整體效果,不僅要從路上做連通,還要從制度和機制方面不斷地去做創新,形成一體化發展,減少合作的間接成本。
今年4月前后,長春市聯合吉林市創新推出“長吉通辦”政務服務新模式,依托吉林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實現兩地政務服務事項跨區域通辦,解決兩地企業和群眾異地辦事“多地跑、多頭跑、多次跑”問題,79個事項納入首批通辦清單。
今年4月前后,長春市聯合吉林市創新推出“長吉通辦”政務服務新模式/圖源:吉報江城發布
更早些時候,《吉林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2025年重點行動方案》也提出,要加大各類隱性準入壁壘排查力度,重點整治新經濟領域準入標準滯后、排斥外地企業和商品、限制公平競爭等問題。
有了一體化發展的基礎,還需要從合作機制上尋找新突破,各自筑牢底板、補齊短板、貢獻長板,發揮彼此的優勢。比如都市圈內城市,可以形成固定的協作機制模式。這些舉措,對接下來的都市圈合作都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促進效果。
還是以上海大都市圈為例。蘇州明確劃定100萬畝工業和生產性研發用地保障線,是名副其實的工業強市。但蘇州工業園區的勝利,除了得益于自身定位和歷史政策支持,更是和上海形成互利共贏的結果。
而在產業鏈方面,長春與吉林、松原,或者與四平、遼源,能否誕生東北版的“蘇州-上海”關系?可能仍然存在一些想象空間。去年,長春的一二三產比重分別是6.6%、35.4%、58.0%,這意味著三產和二產的比重已經大于1,單從結構上來看,似乎已經接近深圳。
長春火車站/圖源:圖蟲創意
但是,深圳形成這一結構的主要原因和上海相似,是將一般制造業轉移給了周邊城市,比如惠莞,形成了擴散效應,而自身則實現了進一步生產力升級,專注核心研發和高端服務業。長春達成這一結構的深層次原因,卻是因為除了重工業以外,大力發展旅游業所致。
因此,長春要想實現“深圳模式”“上海模式”,確實還需要比較長的進化時間。不過,今年以來,趨勢已經在向好發展。
在長春的下轄縣農安,浙江省吉林商會就投資建設了一個吉浙綠色智能制造產業園,計劃引進圍繞一汽集團及中國中車的配套制造企業,紅旗新能源項目配套企業等。類似的合作,在都市圈內將越來越多地出現。
由此,即可以長春為中心,靈活調配、組合都市圈內的資源,再向東北、全國及國際擴散,最大程度地發揮都市圈效應。
打通出圈
這幾年,長春的常住人口始終保持凈流入趨勢,連續4年,每年吸引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超過10萬人。這個數字不大,但絕對也不是小數目。
東北氣候寒冷,短期內發展薪資可能不比北上廣深杭,但現在的長春面對人才信心,能夠回報的,可能是一個極具潛力的廣闊市場所帶來的機遇。
因為,長春現代化都市圈,不僅要畫圈,還要出圈。
作為“一帶一路”中蒙俄經濟走廊的核心節點,2024年,長春新增外貿企業150家以上,進出口總額達到1300億元。長春興隆綜合保稅區向北連接滿洲里,借港出海,對接國際市場,連通東北亞。
去年,“中國餐桌上每5只帝王蟹就有4只來自吉林”的消息登上熱搜。這一鮮美產業背后,就是長春、吉林、琿春等形成的中蒙俄經濟走廊和“濱海2號”國際運輸走廊之間的連接。
吉林省琿春市一商家所售賣的帝王蟹/圖源:新華社
去年,“中國餐桌上每5只帝王蟹就有4只來自吉林”的消息登上熱搜
而要更好的向國內外市場拓展,長春還不僅僅要在物流通道上發力,而是通過提升產業實力,以市場化手段,吸引更多的跨境合作。
如今,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已經抓好了汽車制造、光電信息、生物醫藥這三大產業集群,還有“世界級冰雪旅游目的地”的光環加身,再發力衛星應用等新興產業,一個大型城市群的核心脈絡已經初具雛形。
有內部信息稱,長春將建設都市圈現代化發展新區,由永吉未來城、龍嘉樞紐港、凈蓮創智谷三角區域構成,規劃范圍2740平方公里。這一新區建設起來,也將連通和覆蓋周圍都市圈城市,形成產業培育的核心區域。
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是一環扣一環的破局之戰。當上下游一體的產業集群培育起來,長春的目光就不只是吉林,也不僅僅是東北,而是以圈內為中心,遠探國際市場。
從振興東北的角度來說,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從地理中心上加固好這一關鍵的連接位置,對整個東北區域的整體競爭力提升,乃至東北亞開放合作格局都舉足輕重。當東北各省形成產業互補,共同促進“一帶一路”北向通道擴容,才能為更長遠的下一步奠定堅實基礎。
這是一場打破“虹吸”和“依賴”的硬仗。人們正在期待,這片黑土地之上,能夠孕育出新一輪的傳奇。
來源:南風窗
作者:張來
初審:劉星彤
復審:曲翱
終審:陳尤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