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干旱,大家第一時間能夠想到的就是撒哈拉沙漠,畢竟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大家直覺會認為這一定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方。
但是事實并不是如此,被稱為“世界旱極”的地點并不在撒哈拉沙漠,甚至都不在非洲,而是在南美洲智利國的阿塔卡馬沙漠。
阿塔卡馬沙漠有多干旱
阿塔卡馬沙漠的下雨記錄有兩個,一個認為這個地方最長的干旱時間已經(jīng)達到四百年了,但這個記錄是依靠當?shù)厝说目诳谙鄠鱾鞑ハ聛淼模敶艘恢绷鱾髦?strong>16世紀到20世紀整整四個世紀都沒有下過一滴雨。
但是這畢竟只是口頭上的流傳,并沒有實際的記錄,真正的記錄是從1845年開始,一直記錄到1936年才下了第一場雨,這之間跨越了91年。
無論是400年還是91年,其實聽起來都一樣,因為時間的跨度已經(jīng)十分大了,已經(jīng)大得超越大多數(shù)的人想象了。即便是91年,也比絕大多數(shù)人的一生還要漫長了。
沒有人能夠想象這么一個場面,從出生的那天起,一直到死去,都沒有見過下雨這個場景,腦海中連下雨這個概念都沒有,這個場景太過夸張了,在阿塔卡馬沙漠生活的人甚至一輩子都不知道雨衣雨傘是什么,更不知道這是用來干嘛的。
我們知道生活中水分的來源有很多,地下水、河流、空氣中的水汽還有下雨,這些都是讓一個地方能夠獲得水分的現(xiàn)象,這其中,下雨絕對是最主要的水資源獲得方法。
但在阿塔卡馬沙漠中,這些現(xiàn)象統(tǒng)統(tǒng)都沒有,一個上百年沒有下雨的地方,自然也不會有地下水,地下水分不多,那么空氣中的水汽成分當然也不多,河流當然也不可能存在。
一個人如果七天沒有進食都還能維持生命,但如果三天不喝水我們的生理特征就會分分鐘崩壞。
這阿塔卡馬沙漠這個地方,到處都沒有水,自然也導致生命根本無法生存,這個地方就像南極北極一樣,是人類無法輕易生存的極地,因此才被稱為世界“旱極”。
為什么阿塔卡馬沙漠那么干旱
如果問起為何撒哈拉沙漠會那么干旱,相信很多人都能說上兩句,大家都知道穿越赤道的非洲日照最為強烈,海洋吹來的水汽無法在上面停留,所以才那么干旱。
但是智利阿塔卡馬沙漠并不在赤道上,相反,它是在南回歸線左右,這是赤道和溫帶氣壓交匯處,因此水汽基本都會往這個位置集中,而且最離譜的是阿塔卡馬沙漠位于南美洲的西海岸,就在海邊,在那里我們能看到一個神奇的一半海洋一半沙漠的畫面。
阿塔卡馬沙漠的緯度實際上與巴西雨林是基本一致的,但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就像天和地一般大,一個是世界上降雨量最大的雨林,一個則是世界旱極。
造成這個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科迪勒拉山系的安第斯山脈。赤道與南溫帶之間因為溫度的差異會出現(xiàn)氣壓差,因此兩地的氣流會經(jīng)常交匯,但是這兩個沖突的氣流在地球自轉的影響下是會有方向的,所有的氣流基本都是從東至西流動。
這是為何所有的臺風和颶風都是從大西洋或太平洋出發(fā),然后向著北美洲東部和亞洲東部移動。這個氣流的移動方向是固定的,所以太陽照射下從海洋上蒸騰起來的水蒸氣凝成云朵后也全都是自東向西移動。
這些云朵漂浮的過程中,撞上了安第斯山脈,在這個平均海拔高達4000米的世界最大山脈的阻攔下,自西向東的氣流被迫停了下來,云朵自然也不能被帶到西海岸中去。而南美洲西邊太平洋中蒸騰起來的水汽當然也是被交匯氣流往西吹走了。
所以阿塔卡馬沙漠就遇到這么一個尷尬的現(xiàn)象,東邊的水分過不來,西方的水分不過來,在這極端的環(huán)境下,它也只能成為一片沙漠了。
人們如何在阿塔卡馬沙漠居住
不得不感慨,我們人類的生存能力還是十分強悍,在阿塔卡馬沙漠依舊有人類的城市的存在,雖然阿塔卡馬沙漠的年均降雨量不足0.1毫米,甚至不能像其他沙漠那樣擁有綠洲。
但是聰明的人類還是學會了在沙漠中生活下去的辦法,在阿塔卡馬沙漠中部的沿海地區(qū),雖然整體的水汽并不會吹向岸上,但依舊還是會有海風吹過的,于是人們使用塑料薄膜制成的采水器豎在海邊,當海風吹過時,水汽就會凝結在上面,然后被收集起來。
使用這個方法,讓人們在阿塔卡馬沙漠上也建造出城市。當然有人會好奇為何要在這么極端的環(huán)境中想辦法生存,其實阿塔卡馬沙漠不僅僅只有干旱和沙漠,在其中還有十分豐盛的礦產(chǎn)資源,正是這個原因吸引了不少人前來定居。
在這片沙漠中含量最豐富的就是天然硝石,為了搶奪這些資源,智利甚至與秘魯還有玻利維亞開戰(zhàn),戰(zhàn)爭勝利后永久占據(jù)這片沙漠。
硝石的作用十分廣泛,可以制作黑火藥、炸藥、制冰、提取其中氮元素制作肥料等等。在和平年代,硝石的主要作用是提取氮元素作為農作物的肥料。
但是自從尿素這種人工合成氮肥被發(fā)明出來后,硝石的價值就直線下降,阿塔卡馬沙漠也隨著變成一片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地域。
為了留住當?shù)鼐用瘢抢F(xiàn)在正在積極開發(fā)阿塔卡馬沙漠的旅游價值,想要憑借沙漠的獨特景觀增加經(jīng)濟收入。
最像月球的環(huán)境
如果將一個人的眼睛蒙上,然后將其帶到阿塔卡馬沙漠上,他甚至有可能會認為這是一個外星表面,因為這里的環(huán)境既不像極度干旱的沙漠,也不像半沙漠化的戈壁灘,根本就不像任何一個為人所熟知的環(huán)境。
因為氣流幾乎無法到達它那里,所以阿塔卡馬沙漠的風化程度并不高,也就是它那里有許多石山、石塊都還保留著原本的狀態(tài),并沒有被完全轉化為沙子。
所以比起沙漠,這里更像是一個戈壁灘,但因為它的干旱程度比沙漠還要高,所以在戈壁灘上常見的各種生物都不會在它表面生存,只有少數(shù)的地衣和仙人掌能夠艱難存活。
當我們能夠近距離觀測月球時,科學家們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阿塔卡馬沙漠的環(huán)境與月球十分相似,都是極度干旱,但石頭卻沒有被完全風化,因此阿塔卡馬沙漠上還有一個著名的景點——月亮谷。
月亮谷比阿塔卡馬沙漠其他地方更像月球表面,因為這里位于阿塔卡馬沙漠的中心部位,整片阿塔卡馬沙漠在百萬年前其實是被埋藏在海底深處的,隨著地殼運動而浮出海面,位于沙漠中部保留了更多的海洋地貌特征。
海底環(huán)境與月球的表面其實是有相似之處的,畢竟在海水的包圍下,就像月球表面被真空包圍差不多,那些景象都沒有被空氣風化腐蝕太多。
發(fā)生在阿塔卡馬沙漠的奇觀
阿塔卡馬沙漠不僅風景像月球等外星表面,它還時常有一些十分奇特的景色,常常讓人嘆為觀止。
比如在2015年,因為厄爾尼諾現(xiàn)象的存在,地球的氣候變得十分反常,阿塔卡馬沙漠這種數(shù)百年沒有下雨的地方也下起了大暴雨。
在一場暴雨過后,沙漠在短時間內神奇地變成一片花海,蔚為壯觀。這些花的種子是哪里來的,它們是如何在干旱中保存這么長時間的?這些問題一度困擾著許多人。
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阿塔卡馬沙漠上其實并不是絕對不會下雨,它只是下雨間隔比較長,短則四五年,長則數(shù)百年,這些植物就是以快速生長繁衍,種子長期保存的生存策略,借助阿塔卡馬沙漠空氣流動不強的特性,留在土壤中,下一場雨就繁衍一次。
另外2021年8月25日,阿塔卡馬沙漠竟然下起雪來,積雪的厚度甚至能讓當?shù)鼐用穸哑龀鲆粋€大大的雪人。
當然大家不要覺得這是六月飛霜之類的奇特景象,因為七八月份本來就是南半球的冬季,所以阿塔卡馬沙漠只是正常的冬天下雪。
但實際也并不算十分正常,因為在年降雨量只有0.1毫米的地區(qū),下雪當然也是一件不太可能發(fā)生的事情。只是現(xiàn)在全球變暖現(xiàn)象愈演愈烈,氣候變化更加激烈,讓這個被稱為世界旱極的地方也下起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