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不姓屈?粽子最初是給魚吃的?端午為什么不能說快樂?這些關于端午節的冷知識,你知道嗎?
端午節臨近,吃粽子、賽龍舟的傳統節目已經安排上了。
這個可以在中華傳統節日中排前三的風俗佳節,不但撬動了消費熱潮,更加激起了國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求知情懷。端午節和粽子的來歷,就自不必說了,這里面還藏著一些鮮為人知的冷知識,今天,小編帶著大家扒扒看。
屈原的名字里藏著小秘密
提到端午節,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屈原。但你知道嗎?屈原其實不姓 "屈"。在先秦時期,姓氏制度和我們現在大不相同。那時,"姓" 是族號,代表著血緣關系,而 "氏" 則是 "姓" 的分支,通常根據封地、官職等因素來確定。
楚國的國姓是 "羋/mǐ/",屈原就出生于楚武王的后代,屬于 "屈" 氏分支。所以,屈原的完整稱謂應該是 "羋姓、屈氏,名平,字原"。按照當時男子稱氏不稱姓的習慣,我們才叫他 "屈原",而不是 "羋原"。
和屈原同屬 "羋" 姓的歷史名人還有不少。比如西楚霸王項羽,其實他也姓羋,叫 "羋羽"。還有前些年熱播的《羋月傳》里,楚國王室成員們也都是以 "羋" 為姓的。是不是突然覺得,這個姓氏一下子變得高大上了許多?
粽子的前世今生有點忙
說到端午節,粽子絕對是當之無愧的 "主角"。但你可能不知道,粽子最初并不是為了紀念屈原而出現的。早在屈原之前,古人就已經開始制作類似粽子的食物了。那時候,人們把這種用菰/gū/葉包裹黍米,形狀像牛角的食物叫做 "角黍",它是夏至時節的祭祀食品,象征著陰陽調和,主要用于祭祀自然神靈或者驅邪。
直到南朝梁代,《續齊諧記》中才首次將粽子與屈原聯系在一起。書中記載,百姓們為了防止魚蝦啃食屈原的遺體,就把粽子投進江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傳說逐漸流傳開來,成為了主流說法,粽子也因此和屈原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
在古代,粽子就已經有了南北之分。北方的粽子多用黃米制作,南方則偏愛糯米。到了唐宋時期,粽子更是成為了宮廷里的美食,甚至還衍生出了 "射粉團" 這樣的游戲。
端午祝福該說 "快樂" 還是 "安康"?
每到端午節,朋友圈里總會出現兩種聲音,有人祝 "端午安康",也有人祝 "端午快樂"。那么,到底哪種祝福更合適呢?這還要從端午節的起源說起。
端午節最初被視為 "惡月惡日"。農歷五月,氣候濕熱,容易滋生疫病,古人便通過掛艾草、佩香囊、飲雄黃酒等習俗來驅邪避毒。在這樣的背景下,祝福 "安康" 顯然更貼合傳統的防疫主題。從歷史依據來看,云夢睡虎地秦簡中記載了秦代已有應對麻風病隔離的法律,這也體現了古人的防疫智慧。
不過,也有不少人覺得 "端午快樂" 同樣合適。一方面,端午節融合了賽龍舟、吃粽子等許多喜慶的活動,充滿了歡樂的氛圍。另一方面,唐玄宗的詩中就有 "美君臣之相樂" 的描述,說明在古代,端午節也是一個可以歡慶的節日。所以,無論是 "安康" 還是 "快樂",都是人們對健康和幸福的美好祈愿,不必過于糾結。
這些冷知識讓端午更有料
端午節的別稱可不少,足足有 20 多個,像天中節、龍舟節、浴蘭節、女兒節等等。這些別稱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端午節的復合文化屬性,每一個別稱背后都藏著一段獨特的故事。
你以為端午節只紀念屈原嗎?其實不然。在歷史上,端午節曾經紀念過介子推、伍子胥、曹娥等許多人物。后來,因為屈原的文化影響力更大,才逐漸成為了主流。這也讓端午節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多元。
再看看我們手中的粽子,它那形似牛角的外形,其實源于古代用牛角祭祀的習俗。古人認為,牛角具有驅邪納吉的寓意,所以把粽子做成牛角的形狀,希望能夠帶來好運。
感受端午的深厚底蘊
端午節的文化內涵,遠遠超出了 "吃粽子紀念屈原" 的簡單敘事。它是時令更迭的印記,是防疫避災的智慧結晶,更是歷史記憶的多元融合。無論是 "安康" 還是 "快樂",都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端午節,當你和親友一起品味粽子、觀看賽龍舟的時候,不妨把這些冷知識講給他們聽,讓這個傳統節日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讓我們一起感受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