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遺產“彼得大帝”號核動力巡洋艦,排水量2.37萬噸,在波羅的海的迷霧中,這艘長達250米的鋼鐵巨獸依然保持著冷戰時期的威嚴姿態。
它的艦橋像一座垂直矗立的鋼鐵森林,甲板上密布的導彈發射井如同刺猬的尖刺,而兩座核反應堆的心臟仍在發出低沉的嗡鳴。
彼得大帝號是全球唯一現役的核動力水面戰艦,也是噸位最大的,上面光導彈就有400多枚,包含各種型號,屬于名副其實的武庫艦。核動力系統賦予它無限航程,具備獨自作戰的能力。
它的故事開始于上世紀60年代的古巴導彈危機。當美國航母戰斗群在加勒比海與蘇聯形成對峙時,克里姆林宮的決策者意識到,自家導彈的性能不如美國,必須擁有一款能夠抵近美國東海岸,可以遠洋作戰的艦船,必須攜帶核彈頭讓美國感到紅色巨人的壓迫感。
于是,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的藍圖徐徐展開。作為該級艦的四號艦,尤里·安德羅波夫號原計劃在1990年代成為蘇聯海軍的旗艦,但蘇聯解體的陰云讓它的建造歷程充滿波折。在1991年工程停滯時,這艘巨艦的龍骨只完成了80%。
直到1998年,搞“休克療法”差點嘎了的殘血俄羅斯才將它從波羅的海造船廠的船塢中拖出完工,賦予其“彼得大帝”的稱號,成為北方艦隊新的象征。
站在彼得大帝號的甲板上,你會被密密麻麻的武器系統所震撼。艦首那門AK-130雙管艦炮如同史前巨獸的獠牙,130毫米炮彈以每分鐘35發的速度傾瀉,但是射程只有22公里,北約水兵戲稱其為海上加農炮。
其實真正的殺招藏在甲板之下,20枚P-700花崗石反艦導彈如同20枚紅色死神,射程雖然只有550公里,但是速度有2.5馬赫,而且還能攜帶核彈頭。北約曾做過推演,如果20枚導彈齊射,即便只有30%命中率,也足以讓一支航母戰斗群變成海底廢鐵。
彼得大帝號的防空火力同樣不虛,48枚S-300F遠程導彈能編織成一張覆蓋150公里的防空網,還有128枚“道爾”近防導彈外加6座CADS-N-1彈炮合一系統組成最后防線。
可惜這些導彈只能依賴老式的“頂罩”雷達制導,抗干擾能力薄弱,預警和探測距離也不夠遠,對付美國近些年來大力發展的隱身反艦巡航導彈有些吃力。
該艦全艦沒有相控陣雷達,那臺MP-800預警雷達雖然能探測500公里外的空中目標,卻像近視眼的守門員,難以應對現代隱身戰機的突襲。
彼得大帝號上的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同樣落后,就和老式左輪手槍一樣,需要旋轉發射筒才能瞄準目標,反應速度比現代垂直發射系統慢了整整一代。
俄羅斯海軍如今深陷“越窮越舊”的惡性循環,每年600多億上美元的軍費中,近40%消耗在維護蘇聯遺產上。
彼得大帝號一年的核燃料、反應堆維護和人員開支,足以建造兩艘22350型護衛艦。2023年,俄軍放棄升級姊妹艦“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轉而使用“鋯石”高超音速導彈武裝輕型護衛艦,這些變化已顯露出俄海軍戰略重心轉移的端倪,船太大難掉頭,沒想到家底太厚竟然也成了負擔。
坊間曾有戲言“用彼得大帝號換052D”,看似戲謔卻暗含無奈。
若真能以這艘“活化石”換取中國052D的成熟技術,俄羅斯至少能省下維護費,集中資源發展新一代艦艇,還能獲得新的盾艦技術。
但現實遠比理想骨感,核動力系統俄羅斯不敢移交給我們,而我們也不需要。彼得大帝號上的核反應堆只能提供14萬匹馬力的功率,055噸位比它少1萬噸,可是有15萬匹馬力。放航母上更加不可能,當下中國也在自研艦載核動力系統。
彼得大帝號對俄軍而言不僅是武器,更是紅色帝國最后的“精神圖騰”。就像莫斯科紅場上的青銅騎士雕像,它存在的意義早已超越了軍事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