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37歲的她成為中國首位女省委書記,這個紀錄保持至今。毛主席曾七次接見這位'最美勞動者',但鮮為人知的是,她在政治巔峰期突然自請降職。
這是為什么呢?
在河北臨西的東留善固村,有那么一段歲月,被一個年輕姑娘的堅韌與執著,染上了一層別樣的色彩。這個姑娘,就是呂玉蘭。
呂玉蘭從高小畢業后,沒有像村里其他孩子那樣,一門心思盼著進城謀個輕松差事。她心里裝著生她養她的這片土地,裝著村里那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鄉親們。于是,年僅15歲的她,毅然決然地回到了家鄉,一頭扎進了生產勞動中。
那時候的東留善固村,放眼望去,全是大片大片的沙荒地。風一刮,漫天黃沙,莊稼根本沒法好好長,村民們一年到頭也收不了多少糧食,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呂玉明白,要想讓這村子變個樣,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唯一的辦法就是“植樹造林”。只有把樹栽上,讓風沙停下來,地才能保住肥,莊稼才能有收成。
說干就干,呂玉蘭是個行動派。她挨家挨戶地去動員村里的婦女們,跟她們講植樹造林的好處。一開始,有些婦女都不樂意,覺得這活又苦又累,還不一定能成。但呂玉蘭那股子認真勁,還有她描繪的美好未來,漸漸打動了大家。很快,一支“婦女造林隊”就組建起來了。
從那以后,東留善固村的沙灘上,常常能看到呂玉蘭和姐妹們的身影。寒冬臘月,北風呼呼地刮,像刀子一樣割在臉上。呂玉蘭背著小樹苗,深一腳淺一腳地在沙灘上走著。到了植樹的地方,她顧不上歇口氣,就趕緊開始挖坑、栽樹、澆水。
呂玉蘭也不在乎別人怎么說,只一門心思撲在植樹造林上。在她和姐妹們的努力下,幾年時間,村里就種下了11萬棵樹。那原本光禿禿的沙灘,漸漸被綠色覆蓋,風沙也小了很多。村民們看著這些樹,對呂玉蘭充滿了佩服。
時間過得飛快,一轉眼,呂玉蘭20歲了。這一年,她當上了大隊黨支部書記。為了把村子建設得更好,呂玉蘭經常走出去學習經驗。大寨、劉莊這些先進的地方,她都去過。每到一處,她都,仔細看人家是怎么搞生產的,怎么改善村民生活的。遇到不懂的,她就虛心地向人家請教,把好的經驗都記在心里。
回到村里后,呂玉蘭就帶著大家一起干。她先是帶著大家改善農田水利設施,讓莊稼能喝上足夠的水。接著,又鼓勵大家發展多種經營,種果樹、搞養殖。在她的帶領下,村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村里開始蓋新房的時候,呂玉蘭卻一直拖著沒搬。她想著,先把鄉親們的事兒安排好,自己最后再搬也不遲。于是,她看著一戶戶人家歡歡喜喜地搬進了新房子,自己卻還住在原來那間破舊的屋子里。等到最后一家搬走,她才開始張羅自家搬家的事。
1970年,呂玉蘭走馬上任,當上了臨西縣委書記。這職務變了,地位也高了,可她身上那股子農民的質樸勁,卻一點兒都沒變。她打心眼里覺得自己就是個農民,不過是比旁人多了一份責任,得帶著全縣的鄉親們把日子過好。
呂玉蘭常跟縣里的干部們念叨:“干部身上泥土越多,資產階級的官氣就越少。”這話她可不是隨便說說,而是實實在在這么做的。別的干部可能一天到晚坐在辦公室里,看看文件、開開會,就覺得把工作做了。可呂玉蘭不這樣,她覺得坐在辦公室里,哪能知道鄉親們在田地里到底遇到了什么難題,又怎么能真正把工作干好呢?所以,她很少在辦公室里待著,一有空就往下面跑,去各個村里、各個單位視察工作。
有一回,呂玉蘭在視察的時候,發現有些單位有點不對勁。這幾年,臨西縣不少地方連年豐收,糧食產量一年比一年高,這本是好事。可有些單位的干部,卻因為這連續的豐收,滋生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干活也沒以前那么上心了,總覺得反正已經豐收了,差不多就行。
呂玉蘭知道,這驕傲自滿的情緒要是不及時糾正,以后肯定會影響農業生產。她正琢磨著該咋辦呢,就聽人說“隨五里大隊”反驕破滿搞得好。呂玉蘭一聽,來了精神,當下就決定去隨五里大隊學習學習經驗。
到了隨五里大隊,呂玉蘭一打聽,才知道這個大隊為了反驕破滿,沒少下功夫。他們多次開展“整風”活動,發動群眾一起參與。為啥要發動群眾呢?因為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們身上有沒有驕傲自滿的表現,群眾看得最清楚。大隊干部和群眾一起,把那些驕傲自滿的事兒都擺到臺面上來說,互相批評、互相幫助,一起改正。
就拿這個大隊的糧食產量來說吧,1965年的時候,大隊的畝產能達到500多斤,這在當時可不算低了??珊髞?,干部們驕傲了,覺得已經挺好了,進步的步子就小了。結果,到了后來,畝產降到了400斤。這一降,可把大家降醒了,意識到驕傲自滿要不得,這才開始反驕破滿,努力把產量再提上去。
呂玉蘭在隨五里大隊待了幾天,把他們的經驗都摸了個透。她覺得這個經驗特別好,非常值得在全縣推廣?;氐娇h里后,呂玉蘭馬上組織全縣的干部開會,把隨五里大隊反驕破滿的經驗跟大家詳細地說了一遍。她鼓勵各個單位都向隨五里大隊學習,發動群眾,一起找出自己單位存在的問題,然后努力改正。
干部們聽了呂玉蘭的話,都覺得這個辦法好?;氐礁髯缘膯挝缓?,都積極地行動起來。有的單位開群眾大會,讓大家暢所欲言,把干部們的問題都指出來;有的單位組織干部下田地,和農民一起勞動,在勞動中體會農民的辛苦,也找找自己身上有沒有脫離群眾的地方。
這么一來,全縣上下都掀起了一股反驕破滿的熱潮。大家不再滿足于現有的成績,而是都憋著一股勁兒,想把工作干得更好。干部們和群眾的關系也更緊密了,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
呂玉蘭在學習隨五里大隊經驗的過程中,還發現樹立典型效果特別好。
日子就這么一天天過著,呂玉蘭在臨西縣委書記的崗位上,一心撲在工作上,總想著怎么把全縣的發展搞上去。有一回開會,她跟大家講起了城關公社黨委書記劉慶玉的事兒。
劉慶玉以前是個軍人,在戰爭年代受了傷,落下了殘疾。按說,他完全可以憑借著軍人的榮譽和殘疾的身份,找個輕松的工作,安安穩穩地過日子??伤麉s在退役之后,一頭就扎進了城關公社,帶著社員們一起艱苦奮斗。
那時候,城關公社的條件可不好,土地貧瘠,生產工具也落后。但劉慶玉不怕吃苦,他領著社員們改良土壤,引進新的種植技術。天不亮,他就和社員們一起下地干活兒;天黑了,還在田頭琢磨著怎么提高產量。在他的帶領下,全社的糧食產量一再突破,從原來的低產,變成了遠近聞名的高產公社。社員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提起劉慶玉,沒有不豎大拇指的。
呂玉蘭在會上講劉慶玉的事跡,就是想讓大家學習他這種艱苦奮斗、一心為民的精神。她覺得,臨西縣要發展,就得有更多像劉慶玉這樣的干部。
時間過得飛快,到了1972年,呂玉蘭迎來了人生中的一個重要時刻——她受到了周總理的接見。那天,呂玉蘭心里既緊張又激動。周總理親切地和她交談,對她之前在臨西縣的工作給予了肯定,同時也對她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周總理希望她能在3年的時間里,把臨西縣打造成“擴大版的東留善固村”。
這可不是個輕松的任務,時間短,任務重。但呂玉蘭沒有絲毫猶豫,她毅然在周總理面前接下了這個重擔。
從那以后,呂玉蘭一刻也不敢懈怠。她東奔西走,到處拉贊助。為了能給臨西縣爭取到更多的發展資金,她跑遍了省里的各個部門,還去了不少外地的大企業。有時候,為了見一個負責人,她在人家門口一等就是大半天。
在她的努力下,臨西縣的發展有了新的起色。一個個項目落地生根,一條條道路修了起來,一座座工廠建了起來。臨西縣的面貌一天一個樣,老百姓的日子也越來越有盼頭。
呂玉蘭的出色表現,大家都看在眼里。短短2年時間,她就又升職了,1974年她成了河北省委書記。這職位高了,可呂玉蘭那根為老百姓服務的弦,卻一點都沒松。她還是和以前一樣,經常往基層跑,和群眾打成一片。
呂玉蘭那時住在省委東側一號樓,這樓外觀看著挺莊重,可樓前卻空蕩蕩的,啥也沒有。呂玉蘭每次路過,總覺得缺了點啥。
她琢磨著,這空地閑著也是閑著,不如開辟出來種點菜。說干就干,她從家里找來鋤頭、鐵鍬,卷起袖子就開始忙活起來。她先把地上的雜草清理干凈,然后一鋤頭一鋤頭地翻著地。那土硬邦邦的,翻起來可費勁了,可呂玉蘭一點兒也不嫌累,干得熱火朝天。
其他工作人員看到呂玉蘭在樓前種菜,一開始都有點驚訝。后來,也被她的熱情感染了,紛紛加入其中。大家有的挖坑,有的澆水,有的撒種子,忙得不亦樂乎。這樓前一下子就熱鬧起來了,充滿了生機。
可有些人就不樂意了,在一旁陰陽怪氣地說:“都當上省委書記了,還是改不了農民的習氣?!边@話傳到呂玉蘭耳朵里,她卻不以為然。她笑著說:“我呂玉蘭什么時候,都是一個農民。農民種地是天經地義的事兒,我在這樓前種菜,既能鍛煉身體,又能吃到新鮮的蔬菜,多好啊?!?/p>
呂玉蘭是干農活的一把好手,她種在樓前的菜長得特別好。綠油油的青菜,紅彤彤的西紅柿,紫瑩瑩的茄子,看著就讓人喜歡。
不過,這干農活也相當傷身體。呂玉蘭34歲才結的婚,這在當時算是比較晚的了。結婚第二年,她就懷孕了,可沒想到卻流產了。這對她來說,可是個不小的打擊。第三年,她又懷孕了,醫生千叮嚀萬囑咐,告訴她萬萬不能干體力勞動,小心習慣性流產。
可1976年是個多事之秋。這一年,發生了好多大事,保定、唐山、北京這些地方都事情不斷。呂玉蘭作為省委書記,哪里坐得住。她顧不得醫生的囑咐,也顧不上自己的身體,保定、唐山、北京來回跑。
有一次,她去唐山查看災情。到了唐山,她顧不上休息,就直奔受災最嚴重的地方。她看到那些倒塌的房屋,看到那些失去家園的群眾,心里難受極了。她一邊安慰著群眾,一邊和工作人員商量著怎么安排救災物資,怎么重建家園。
在忙碌的過程中,她多次肚子痛。每次肚子痛,她就找個地方稍微休息一下,緩一緩,然后又接著干活。
好在有驚無險,這年11月,呂玉蘭的大女兒江河降生了??粗蓯鄣呐畠?,呂玉蘭心里既高興又愧疚。高興的是自己當媽媽了,愧疚的是自己因為工作,沒能好好照顧女兒。
按說,作為省委書記,呂玉蘭完全有能力請個保姆來照顧孩子和家里。可她卻請不起保姆。為什么呢?盡管她已經是省領導了,可她的戶口還在農村。她的報酬是工分加補貼,村里每天給她記一個工,補貼是省機關每月給她發放40元錢。這40元錢,要維持一家人的生活,還要支付房租、水電費等各種費用,哪還有多余的錢請保姆。
但呂玉蘭從不喊苦叫累。她常說:“當干部就是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她覺得,自己能為老百姓做點事,能讓大家過上好日子,這點苦不算什么。
1981年,呂玉蘭調任正定縣副書記。當時,正定縣有個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復原軍人,叫高恒久。他年輕的時候,響應國家號召,奔赴朝鮮戰場,在槍林彈雨中保家衛國。戰爭結束后,他帶著一身的傷病回到了家鄉。
后來,他被安排到醫院工作,本以為能安安穩穩地過日子,可沒想到,不知道什么原因,醫院竟開除了他的公職。這一開除,可把高恒久一家老小可就慘了。家里沒了經濟來源,日子一下子就陷入了困境,一家老小吃飯都成了問題,生活沒了著落。
高恒久四處奔走,想討個說法,可一直沒個結果。后來,他聽說了呂玉蘭的事情,知道她是個一心為群眾的好干部,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找到了呂玉蘭。
呂玉蘭見到高恒久,認真聽他訴說自己的遭遇。等高恒久說完,呂玉蘭很是氣憤,她當眾表示:你的事情我管定了!
從那以后,呂玉蘭就開始為高恒久的事情四處奔走。她去相關部門了解情況,和醫院溝通協調,還查閱了大量的政策文件。有時候,為了一個細節,她能跑好幾趟。在她的努力下,高恒久的事情終于得到了一個很好的安排。高恒久恢復了公職,一家人的生活也有了保障。高恒久和家人對呂玉蘭感激不已,逢人就夸呂玉蘭是個大好人。
但呂玉蘭并沒有就此滿足。她知道高恒久以前當過兵,有文化,也有熱情,就想給他找個更能實現自己價值的去處。經過一番思考,呂玉蘭決定幫助高恒久開一所聾啞學校。她四處籌集資金,聯系場地,還幫高恒久招聘老師。在呂玉蘭的幫助下,聾啞學校很快就辦起來了。高恒久在學校里找到了新的方向,他把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聾啞學生的教育中,看著那些聾啞孩子一點點地進步,他的臉上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呂玉蘭工作負責,深受老百姓的喜歡,按理說,她如此年輕就是新中國第一位女省委書記,前途無量,可為什么又成了副廳級職務呢?
原來,70年代末,中央提出干部隊伍“知識化、專業化”要求。呂玉蘭雖具有豐富基層經驗,但作為僅有高小文化程度的勞動模范出身干部,呂玉蘭主動選擇下沉基層。
于是,1985年呂玉蘭調任河北省農業廳副廳長。這個職務正合呂玉蘭的心意,她又能近距離地和農民打交道了。她明白,農業是根本,農民是基礎,自己得為農民多做點實事。
每次下鄉,呂玉蘭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一樣。她和農民坐在田埂上,聊著莊稼的長勢,聊著今年的收成。她會給農民傳授一些新的種植技術,告訴他們怎么防治病蟲害。農民們也都喜歡和她聊天,覺得她特別親切,就像自己的親人一樣。
和農民在一起的時候,呂玉蘭不由得想起了和毛主席握手的場景。那是她人生中最難忘的時刻之一。毛主席也常說自己是農民的兒子,對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呂玉蘭覺得自己和毛主席一樣,都是從農村走出來的,都深愛著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的人民。
為了幫助農民提高收入,呂玉蘭跑遍了全省的各個農村。她了解不同地區的土壤條件,因地制宜地推廣適合的農作物品種。她還鼓勵農民發展多種經營,搞一些副業,增加收入來源。在她的努力下,全省的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農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然而,長期的勞累讓呂玉蘭的身體漸漸吃不消了。她積勞成疾,身體越來越差。
1993年3月,呂玉蘭不幸病逝,享年53歲。這個消息傳來,全省的農民都悲痛不已。他們紛紛自發地來為呂玉蘭送行,有的農民從幾十里外的地方趕來,就為了再看一眼這位一心為民的好干部。
呂玉蘭走了,但她的事跡卻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中。她為了人民的幸福,為了國家的繁榮,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一切。她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一個共產黨員的無私情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