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略研究院(SquareStrategics Research Institute)作為專注教育領域的全球智庫,長期深耕教育研究、高校戰略與學科建設,提供涵蓋教育評價體系構建、教育決策支持等核心服務。團隊通過「數據驅動的信息化建設」「開放式智庫共建」等創新路徑,結合「院校治理工作臺」「人才培養工作臺」等業務工具,助力高校實現一流大學建設與科研人才培養的深度融合。
方略研究院受邀參與清華高等教育國際化學術研討會|一讀EDU十周年系列學術活動
5月24日,清華大學第十三屆國際文化節暨地球村國際文化博覽會開幕,三十余國家留學生與幾千名師生參與其中,共享了一場跨越國籍的文化交流盛宴。與此同時,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日本、香港、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的眾多學者也相聚清華大學國際交流活動中心Xspace,參與由 清華大學教育學院與國際處聯合主辦的 “高等教育國際化:走向新格局” 學術研討會,圍繞高等教育國際化進行了一場精彩的思想交流與碰撞。 方略研究院受邀參與此次學術研討會。
作為清華文科沙龍系列活動之一,本次研討會邀請多位專家學者,圍繞 “地緣政治和國際高等教育關系”“國際學生和學者流動”“跨境教育的治理和學生培養”等三個主題展開,探討在復雜動態背景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未來趨勢與創新路徑。
值得關注的是,5月22日美國聯邦政府宣布撤銷哈佛大學在 "學生與交流訪問者計劃"(SEVP) 下的認證資格,并剝奪該校為2025-26學年國際學生和學者申請F類及J類簽證的資格。這一事件恰好為本次研討會增添了深刻的現實寫照,讓這場小而精的學術研討會更具實踐指導價值。
“地緣政治和國際高等教育關系”主題討論由廣島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高等教育學專業主任黃福濤教授主持。 昆山杜克前校長、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Denis Simon教授作題為《合辦大學在中美教育合作中的角色演進》演講。Simon教授以昆山杜克大學等中外合辦大學為例,指出這些合辦大學正在面臨 日益嚴峻的法律和政治不確定性,同時美國大學也面臨著重新評估海外合作的壓力。他建議,未來合辦模式必須明確劃定 "紅線" 和 "路線圖,劃定可接受的研究領域和治理實踐,如氣候變化、健康科學和社會研究等領域仍有合作空間。
盡管挑戰重重,Simon教授仍持謹慎樂觀態度。他表示, 合辦大學在構建社會互信、培養跨境人才等方面仍具不可替代的作用,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是否延續合辦模式,而在于如何在信任消解、競爭加劇的環境中存續。Simon教授強調,合辦大學當前迫切需要新的治理模式、共同價值準則和更清晰的法律框架。
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美國研究中心魏紅霞教授作《逆向而行:維護中美人文交流的機遇和路徑創新》的演講,她從自身經歷出發,分享了 兩個民間交流故事,闡述了民間交流項目中人文互動對緩解地緣政治沖突的重要價值。她主張通過多樣化路徑和創新雙邊合作來積極維護中美教育聯系,促進中美國際關系健康發展。
近年來,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給中國與西方之間的國際研究合作帶來了重大障礙。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環境如何影響國際研究合作的方式?這些新出現的方式對科學合作有什么影響?清華大學教育學院文雯教授從學理角度出發作題為《地緣政治影響下的中國國際科研合作:空間構建的視角》分享。 基于Lefebvre和Marginson的理論,文雯教授提出的"空間建構" 理念,其核心強調的是對物質、符號和制度關系的重構。她指出,地緣政治的持續演變促使中國主動突破以西方為主導的傳統國際研究合作模式,轉向構建多極化、與國家戰略深度協同的全新范式。這并非退出全球科學體系,而是一種戰略重構。在這一進程中,國家組織搭建的合作平臺與大型科學計劃發揮著關鍵作用。此外, 大學排名、海外分校、國際研究中心和慕課正成為地緣政治知識版圖演變中的重要工具。
在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戴坤教授主持的 “國際學生和學者流動”主題討論上, 墨爾本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Christopher Ziguras教授作題為《主要留學目的地國的國際學生流動調控:新政策目標與實驗監管》演講。他指出,以澳大利亞、加拿大為代表的目的地國家的教育市場正從自由的國際教育市場轉向實驗 性治理模式。通過實施簽證配額制、暫停簽證發放、限制職業培訓簽證、引導學生從城市中心向周邊區域流動等措施,試圖控制國際學生流動。他強調,這種從“開放”向“管控”的轉變正在深刻改變國際高等教育的動態——尤其是對于那些來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學生,他們的流動性愿望現在越來越多地受到政治考量而非個人選擇的影響。而各國政府的外交關系、勞動力市場需求和公眾輿論,也讓大學處在了更加動蕩和不可預測的環境。
全球化智庫鄭金連博士作題為《國際學生流動的現狀與趨勢》分享,探討了國際學生流動及中國留學生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她表示,全球國際入學人數已超過680萬,印度和中國等中等收入國家是主要生源地,但許多留學目的國正在實施有針對性的控制措施。在就業方面,留學生歸國就業競爭加劇,首次就業率從86%降至70%以下。值得注意的是,博士畢業生回國比例上升,折射出高層次人才回流的積極變化。
除了了解國際學生的流動情況,海外華人華裔學者總體規模、國別分布、學科分布、院校分布如何?海外華人華裔學者對華流動情況如何?中國的引才政策效果如何?回國后的海外華人華裔學者學術成果有何變化? 北京理工大學教育學院劉進副教授作題為《海外華人學者分布、流動與院校“壟斷”》的分享。他表示, 通過追溯海外華人學者的全球流動模式發現,海外華人學者主要分布在美國、英國、德國、新加坡等國,且大多數任職于全球前200的高校。 回國后的學者仍繼續在國際學術舞臺上保持較高水平的影響力。
在文雯教授主持的“跨境教育的治理和學生培養”主題討論上, 黃福濤教授作題為《全球高校拓展的成敗分析:基于案例的實證考察》的分享。通過對天普大學日本分校、馬來西亞莫納什大學 以及現已關閉的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等院校的實證考察, 他指出,全球大學擴張的成功不僅取決于招生規模或財務狀況,更取決于三個核心維度:制度適配性、文化適合度、政策靈活性。這些因素會直接影響項目的長期生存能力和利益相關者認同。
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副校長張穎博士以《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中國高等教育走出去的先行者》為題,詳細闡述了廈門 大學馬來西亞分校作為中國高等教育 "走出去" 的先行者在跨境辦學中在發展進程、學科布局、人才培養模式、師資力量、科研發展、國際合作及本土化治理的探索實踐。張穎博士表示,制度支持和區域合作伙伴關系是海外分校保障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西北工業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陳慧榮助理教授以《互為鏡像 同構創新中外合作辦學與境外合作辦學的互動實踐》為題, 深度解讀了西北工業大學哈薩克斯坦分校涉外辦學動力機制、涉外辦學路徑選擇以及在與 “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合作辦學的創新實踐經驗。
戴坤教授則以《跨境合作辦學中的學生發展探究:機遇與挑戰》為題, 梳理了中國跨國高等教育的現狀,重點探討跨境合作辦學中學生發展的多元維度,包括學生選擇動機、學習體驗、跨文化適應及畢業后的發展等。通過案例研究展現了跨文化學習機遇的同時,也揭示了語言障礙、制度理念錯位等適應難題。
研討會現場,還有來自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老師參與討論發言,共探高等教育國際化在當下教育發展格局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本次研討會深入探討了高等教育國際化領域的重大變化,分析了地緣政治、逆全球化浪潮、新國家主義、人工智能技術等多重因素影響下的理論發展與實踐創新,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未來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見解和實踐路徑。
關注「方略研究院」,獲取更多教育政策分析、高校戰略規劃及智庫研究前沿動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