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的掣肘不僅來自內部改革的陣痛,還有更加不確定的外部。
文來源:一號公司,作者:蕭田。本文經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系文章原出處。
“喝的娃哈哈純凈水竟是今麥郎生產的?”
最近號稱實驗室用水級別的娃哈哈純凈水,因為代工爭議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作為一個曾經以“品質”著稱的國民品牌,娃哈哈純凈水卻選擇了代工生產,而且還是選擇一個競爭對手今麥郎。
這被很多人視為一種背叛:“既然是代工,我為什么不直接購買今麥郎?還便宜?”
“代工門”引發了負面輿情,逼得娃哈哈官方不得不下場澄清——
娃哈哈發布聲明稱:“我司和今麥郎確存在委托加工關系……自2025年4月起,我司已終止與相關代工方的合作……”
這是自2024年娃哈哈從宗慶后時代進入宗馥莉時代之后,娃哈哈產品首次遭到輿論沖擊。
去年2月,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后逝世。7月,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宗馥莉接任娃哈哈董事長,開始“完全掌舵”娃哈哈。
但接班300天,宗馥莉主導下的娃哈哈卻多次負面纏身,包括員工降薪、商標轉讓存疑、多地工廠停工停產、員工集體維權頻發等諸多敏感問題。
顯然,這一切背后,都是堅持“鐵血改革”的宗馥莉試圖謀求一場勝利的結果。她必須要證明,自己有能力帶領這艘巨輪繼續乘風破浪。
1
一場代工風波背后的博弈
去年宗慶后去世,無數消費者用野性消費表達了對這位企業家的敬意。情感加成下,娃哈哈也迎來了近十年最好業績:
2024年,娃哈哈集團總營收突破700億元,增長幅度約40%。
以娃哈哈包裝水業務為例,過去的2024年,娃哈哈包裝水的份額經歷了10個月的突然猛漲。
灼識咨詢報告顯示,娃哈哈水的市場份額從2024年2月的4.17%上升至3月的17.9%,再上升至5月的20.04%,此后雖有所回落,但在2025年1月仍高達16.79%。
巨大業務增長之下,難免會導致產能跟不上,所以選擇代工。這是娃哈哈給出的解釋,其還表示已完成18條高速生產線布局,現在完全實現自主生產。
但實際上,早在2013年,娃哈哈的年營收就一度高達782.79億元,為歷史最高水平。即便在當時,娃哈哈也沒有選擇代工。
此次選擇代工既有客觀因素,更有人為原因。
據鳳凰網《風暴眼》報道,去年娃哈哈因為銷量大幅上漲,產能跟不上,宗馥莉在3月要求娃哈哈集團開展委外加工,于是找了今麥郎代;
今年之所以又找到今麥郎,則是因為娃哈哈關閉了10余家分廠的生產線——去年新購買的高速瓶裝水生產線雖陸續投產,但還沒能快速形成產能補充,再次導致產能不足。
那么,宗馥莉為何要在產能如此緊張的背景下關閉分廠生產線?這背后疑似有著“股權糾紛”的影子。
華夏時報報道,被關閉的這些分廠里,部分來自陜西娃哈哈乳品有限公司、衢州娃哈哈啟力飲料有限公司、徐州娃哈哈飲料有限公司、深圳娃哈哈榮泰實業有限公司等。
這些公司都有一個共同點:里面都有杜姓高管的股份。
據悉,杜是90年代初期加盟娃哈哈的“老人”,曾任娃哈哈集團黨委書記,是核心管理團隊成員。
改革,意味著打破陳規、重塑秩序,也意味著觸動既得利益者的蛋糕。
為此,宗馥莉執掌娃哈哈后,多次推動大規模的人事調整,不惜關停工廠。而關停工廠又導致了“停工停產、員工薪資驟降及大規模維權”等一系列連鎖反應。
從這個角度上看,這次代工風波,是宗馥莉帶領下的娃哈哈在新舊勢力之間艱難博弈的一個縮影。
2
宗馥莉正在搞定娃哈哈
盡管娃哈哈的代工風波鬧得沸沸揚揚,但最大的贏家或許仍是宗馥莉。
外界普遍認為,如果宗馥莉采取一種更溫和的方式,也許能避免如今一系列沖突的發生。不過,這種觀點卻忽略了“娃哈哈遠比想象中的復雜”。
娃哈哈是典型的中國短缺經濟時代的產物,供給不足是那個時代的主要特征。
白手起家的宗慶后為何成功?
因為他解決了如何組織到足夠的資源,如何推出新的產品,如何高效的生產,以及如何通過足夠的渠道把產品送到消費者面前的問題。
在《宗慶后:萬有引力》一書中,被訪問的宗慶后也不避諱提及娃哈哈主要是通過“跟隨式創新”,即通過對市面上爆品的工藝改良和價格調整后來者居上。
換句話說,娃哈哈的成功在于“關系層面”,比如引入杭州國資,鼓勵兄弟姐妹與創業元老的投資與再創業,與渠道商結成更有利益一致性的聯銷關系,讓更多的職工成為公司股東等。
問題也在于,“關系”會衍生出更多的關系,結果是娃哈哈越來越復雜。
它的好處是,幫助娃哈哈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吸引到了盡可能多的隱形與顯性資源,并因此建立了廣泛的利益共同體,它使得娃哈哈可以有足夠力量,去充分抓住市場和經濟上升期的機會,迅速成長壯大。
不足之處是,隨著規模的增長,錯綜復雜的“關系”越來越有慣性,變革變得更為困難,管理的難度也會成倍增加。尤其是當經濟放緩或下滑,創始人離世,管理的延續性就會面臨挑戰。
宗馥莉或許很早就看到了這些問題,所以才有了她今日改革的激進基調。
《南方日報》報道,9年前,宗馥莉接受采訪時,對方問起了娃哈哈轉型的問題,她當時就說,“從我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它(娃哈哈)需要內部清理一下,人員也是,市場結構也是,然后整個思路需要重新調整一下。”
客觀上來說,宗馥莉雖然以強硬姿態推動改革,但在手腕上軟硬兼施,有前瞻視野,并提前想好應對策略,儼然是一個成熟企業家做派。
比如時代財經等多家媒體報道,去年9月,宗馥莉在娃哈哈職工代表大會上直言:“在娃哈哈發展的過程中,有的人不畏艱難,勇往直前;而有的人卻慢慢懈怠了,想躺在功勞簿上。”但也強調,“我希望大家和我,不只是簡單的老板與員工關系,而是同行者。”
這番話表面上是敲打,實則也夾帶安撫人心的意味。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娃哈哈對外發布聲明表示:387件“娃哈哈”商標從“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轉讓至“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
換而言之,娃哈哈商標將從由上城區文商旅集團為最大股東的杭州娃哈哈集團,轉向由宗馥莉控股最多的公司。
種種跡象都在表明,宗馥莉正在掌握集團的絕對“話語權”。
3
打一場勝仗的難度
但這并不意味著宗馥莉能夠一帆風順。
有員工最近向鳳凰網透露,上城區文商旅集團與宗馥莉在談判,有意將持有的46%股份轉讓至宗馥莉,但價格未談攏。對此,上城區文商旅集團可能走股權招拍掛流程,不排除向第三方公司轉讓。
宗馥莉這邊也有對策,在這次代工事件中,娃哈哈也直截了當表示:“為此我司不排除在近期推出全新的自有品牌,并已為此次轉型做好了相關的準備工作。”
追溯娃哈哈的歷史,這家企業最初是杭州上城區校辦企業經銷部,是集體企業,宗慶后通過承包經營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后來娃哈哈與達能合資,因為雙方出現嚴重分歧,這樁“跨國婚姻”不歡而散。
娃哈哈姓“國”還是姓“民”的問題也是從那時遺留了下來。
宗慶后在任時,也做過改變的嘗試。2010年,宗慶后曾公開表示要“再造一個娃哈哈”,但收效甚微。
宗馥莉的解法有些另辟蹊徑——通過宏勝再造一個娃哈哈。
據《中國企業家》報道,宏勝飲料集團從娃哈哈產品代加工業務起家,一直由宗馥莉掌舵。宗馥莉對娃哈哈集團原有組織構架進行調整,這些高管都是宏勝“自己人”,而部分員工也被要求將勞動合同改簽到宏勝,部分經銷商的簽約主體也變成了宏勝下屬公司。
這些調整幾乎是娃哈哈最近一年所有風波的導火索,但也是宗馥莉改革藍圖最重要的一步。這場風波注定不會很快平息。
而宗馥莉的掣肘不僅來自內部的陣痛,還有更加不確定的外部。
娃哈哈憑借多年來深耕中國的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市場,憑借價格親民、口味迎合大眾的產品,積累了龐大的消費者基礎。
然而,盡管娃哈哈在下沉市場表現強勁,但在包裝飲料市場增長放緩的背景下,其乳飲料和速食粥的市場份額都在下降。無糖氣泡水和無糖茶相繼為市場帶來了新變量,再創造一款像“AD鈣奶”這樣的全民飲料,難度可想而知。
以AD鈣為例,均瑤味動力、樂百氏、盼盼、太子奶,李子園、三只松鼠、貝因美也都涉及此類產品。
守成的娃哈哈正在遭遇新品牌的“十面埋伏”,亟需新爆品和增長曲線。
幾天前,“娃哈哈家園”發布了一款名為“娃小宗”的無糖茶飲料。工商信息顯示,“娃小宗”商標申請人為宏勝集團。外界猜測,這款產品或許是宗馥莉擔心解決不好股權問題,“另起爐灶”的產品。
但從過往經歷來看,宗馥莉曾積極推動娃哈哈的年輕化和產品多樣化,一系列失敗嘗試后,如今只剩下KELLYONE,但也寂寂無聞。
這一次,如果宗馥莉要將重心放在自有品牌上,能否成功仍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的。
娃哈哈與宗馥莉之間的故事,是家族企業傳承中常見的情節。但很多人卻忽略了:宗馥莉接任娃哈哈并非是創始人的主動放手,而是突然離世。
她太需要一場徹徹底底的勝利,穩定人心,贏得股東認可,消除外界質疑,并在競爭對手步步緊逼的白熱化競爭中,守住創一代留下的江山。
宗馥莉肩上的擔子遠比想象中的重,打一場勝仗的難度也比想象中的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