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推 薦
名家臨名碑:
金石煥新章——金熙長“化臨”《楊淮表紀》啟示錄
金熙長先生對漢隸名碑《楊淮表紀》的深度“化臨”實踐,為當代書法創新提供了極具價值的范式。他超越“形似”窠臼,敏銳捕捉碑刻中清勁古拙的線條基因,將其精髓創造性融入楷書、行草。橫畫頓挫存金石蒼茫,結體方正納漢隸開張,更將斑駁風化感轉化為筆底沉厚流動的獨特韻律,在二王帖學體系外開辟出兼具高古氣象與時代審美的“第三極”。其提出的“化臨”理論——視形臨、意臨為過程,以激活經典、催生全新風格化合物為旨歸——深刻揭示:傳統絕非標本,而是可被解構重組的活水。此探索有力證明,真正的傳承在于動態轉化,當書家成為傳統基因的“工程師”,書法的星河必將迎來更多璀璨新生。
(圖一為金熙長形臨《楊淮表紀》)
(圖二為金熙長意臨《楊淮表紀》)
(圖三為金熙長化臨《楊淮表紀》)
金熙長
從《楊淮表紀》處
“化臨”楷書及行草的
跨越書學啟示
漢隸《楊淮表紀》作為金石瑰寶,向來以古樸野逸的氣質吸引著書家目光。金熙長對其臨習與轉化的實踐,不僅展現了傳統碑帖在當代書風中的創造性生長,更以“化臨”理論為支點,撬動了書法傳承與創新的深層邏輯。
一、碑帖基因的解構與重生:從漢隸到楷行的跨越
《楊淮表紀》的獨特魅力,正如金熙長所評“老干枯柴之勁拙”與“隨石紋裂勢之天然”的融合。金熙長的臨習之路,亦打破了“隸法必守蠶頭燕尾”的慣性認知。他敏銳捕捉到碑中線條與《大開通》《北莊王石刻》共通的“干凈清亮”特質,將漢隸的篆籀遺意轉化為楷書的筋骨架構——在第三張化臨作品中,首字“故”字左部古的橫畫之短橫先壓至中間與豎畫交接處則向上取勢,碑意顯現,“隸”字右上部“又”的收筆用直筆代了隸書波磔,卻保留了線條的蒼茫質感,“孝”字中部用反撇,外陽內陰,力扛金鼎,“河”字之“可”部用篆意隸形草寫,古中有逸;結體雖取法石門頌的開闊,卻以楷書的方正秩序重構空間,這種“以隸為骨,以楷為形”的轉化,讓漢隸的高古氣息在楷書體系中獲得了新的載體。
作品中,“淮、書、將、城、金”用篆籀意寫出了行楷,尤其是“史”字,雖是草書,卻與其他行楷又非常融合。從這一系列的作品中,讓我們感受到行草化臨的突破,更具啟示性。金熙長將碑刻的斑駁質感轉化為行草的筆意流動,看似背離傳統帖學的“飄逸”審美,卻在筆鋒使轉間暗藏漢隸的沉雄厚實。其行草作品中,每一根線條都仿佛裹挾著金石風化的痕跡,既非二王書系的流美灑脫,亦非明清行草的張揚恣肆,而是在“古厚樸拙與野逸”中開辟出獨特的審美維度。
二、臨帖境界的再定義:從“三臨”到“化臨”的升維
傳統臨帖講究“形臨—背臨—意臨”三境,金熙長卻以“化臨”為目標,賦予臨習過程新的價值排序。在他看來,形臨與意臨是“過程”,化臨才是“目的”。這種認知顛覆了“以形似為宗”的傳統觀念,將臨帖從“復制經典”升華為“激活經典”。
第一張形臨作品,如鏡照物般復刻碑刻的點畫形態,看似“亦步亦趨”,實為深入解構碑帖基因的“解剖學”式臨習;第二張意臨則如譯者轉譯,在保留精神內核的前提下,以個性化的筆法重新詮釋;第三張化臨則如化學家的分子重組,將漢隸的元素徹底融入楷書、行草的體系,催生全新的風格化合物。這種“三階遞進”的臨習路徑,揭示了傳統與創新的辯證關系——真正的傳承不是Static(靜態)的復制,而是Dynamic(動態)的轉化。
三、書風突圍的當代啟示:在碑帖融合中尋找“第三極”
當書壇深陷“二王體系”的審美慣性時,金熙長的探索為當代書法提供了“第三條道路”。他的化臨作品與二王書系的最大差異,在于對“古意”的不同詮釋:二王一脈追求“魏晉風流”的雅致清遠,而金氏書風則直擊漢隸本源,在“野逸”與“法度”的張力中重構高古氣象。這種突圍,得益于對碑帖資源的深度開掘——漢隸的雄渾、楷書的端嚴、行草的靈動,在“化臨”中形成多元共生的生態。
其啟示更在于:傳統不是凝固的標本,而是流動的活水。正如《楊淮表紀》在歷史長河中歷經風化卻愈發璀璨,書法的創新亦需在與經典的對話中完成“風化”與“重生”。金熙長的實踐證明,當書家以“化臨”的思維打破書體壁壘、激活碑帖基因,傳統便不再是束縛創新的枷鎖,而是孕育新風格的母體。
從漢隸到楷行的跨越,本質是一場跨越兩千年的對話。金熙長的“化臨”實踐,讓我們看到:真正的書法創新,從來不是對傳統的背離,而是以更深刻的理解讓經典在當代重生。這種從“臨帖”到“化帖”的思維躍遷,或許正是破解當下書壇同質化困境的密鑰——當每一位書家都能成為傳統基因的“轉基因工程師”,書法的星河必將涌現更多璀璨的新恒星。
(編者)
附:金熙長辛丑年臨《楊淮表紀》局部欣賞
金熙長形神兼備臨《任城王刻石》
金熙長以碑入帖寫小楷,字雖小卻有榜書的雄渾。
金熙長碑帖相融,將碑臨出了帖的靈動。
金熙長的漢隸化楷書作品中,還融入了草情篆意,除了線條富有內涵,其結體亦字字生動,變化莫測,令讀者心生歡喜,遠離庸俗!
(以上為金熙長融碑于帖撰寫自作詩)
(以上為金熙長用漢碑筆意化寫楷書及行書集聯)
(以上為金熙長用漢碑筆意化寫(創作)尺八屏楷書及行草自撰聯)
本期編輯:梁善劍 包玉慈
圖片提供:段心照
策劃設計:張曉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