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智藥局不完全統計,中國合成生物公司已經突破到了203家。
它們包含了上游生命科學工具、技術平臺型企業、產品型企業、提供生物合成服務的CXO以及正在謀求轉型的化工&醫藥企業。
這條賽道上有國資背景的老將,也有成立于2024年的新興玩家,活躍資本與科學成果在這里碰撞、交織、融合。
這份由中國企業創造的繪卷上,我們能看到基因、蛋白、酶、微生物、多肽藥物、AI平臺等成果,也窺見了合成生物產業背后無盡的想象空間。
以下是公司具體情況:
上深遙遙領先 多地實現反超
在合成生物企業地區分布中,上海以41家的絕對優勢領先,緊隨其后的是擁有24家企業的深圳與北京(18家)。
除此之外,擁有十家以上企業的地區分別為:杭州(14家)、武漢(12家)、蘇州(11家)和成都(10家)。
本次更新著重增加了處于早期階段的企業,而上海、武漢、南京成為了這些新秀的首要選擇地。
我們也欣喜的看到,更多資源雄厚的老牌上市企業入局合成生物,他們多數已經是某一細分品類的隱形冠軍。
例如總部位于伊犁的川寧生物在抗生素中間體賽道全球領先、總部位于湖北宜昌的安琪酵母是全球最大的酵母抽提物YE供應商。
這些企業致力于將合成生物打造成為“第二增長曲線”,也讓生物制造的浪潮進一步滲透到祖國各地。
在生產基地方面,湖南常德、江蘇常州、安徽合肥都形成了一定的產業集群,而傳統發酵大省山東實現了淄博、濱州、青島、菏澤等地多點開花。
國資是市場主力 產能是市場熱詞
2025年上半年,合成生物及生物制造領域投資熱情不減,其中地方國資仍是市場主力。
根據智藥局不完全統計,明確提出將合成生物作為發展方向之一的上市企業已經達到了27家,其 優秀的市場表現也為行業提振了士氣。
68家企業已進入A輪融資,產能落地與商業化推廣成為了他們最關心的話題,而地方國資與供應鏈下游企業的投資將成為關鍵助力。
從創始人背景看,中科院仍是合成生物產業的最大搖籃,超過20家企業的創始人/核心產品來自于中科院體系之中,其中又以天工所與深圳先進院占比最大。
在具體的商業化路徑上,醫美美妝、生物基材料、食品添加劑與醫藥中間體是目前的四大主流方向,重組膠原蛋白和麥角硫因是最熱門的兩大單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