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身影出現在直播帶貨的鏡頭前——熱播劇《人民的名義》中"張晞臨,竟然在直播間賣起了天文望遠鏡。
這一跨界舉動迅速引發網友熱議,#孫連城帶貨望遠鏡#話題一度沖上熱搜。
當"懶政區長"遇上星空宇宙,這場充滿戲劇張力的商業聯動背后,究竟藏著怎樣的營銷密碼?
在《人民的名義》中,孫連城這個"心懷宇宙"的區長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劇中他面對信訪窗口改造難題時,那句"人類在宇宙面前都很渺小"的臺詞,配合著辦公室里的天文望遠鏡道具,成就了國產劇史上最富哲學意味的官僚形象。
如今張晞臨手持專業級天文設備現身直播間,瞬間激活了觀眾的集體記憶。
有網友調侃:"這回孫區長真把辦公室愛好發展成副業了",更有觀眾發現其帶貨的星特朗品牌,正是劇中同款望遠鏡的"平替"版本。
這種角色特質與商品屬性的高度契合,形成了天然的營銷優勢。
心理學研究表明,觀眾對經典角色的情感投射可以產生高達47%的轉化率。
張晞臨在直播中刻意保留孫連城式的語言風格,當介紹望遠鏡尋星功能時那句"這比看清信訪群眾的訴求容易多了",引發彈幕集體玩梗狂歡。
制作方透露,此次選品經過三個月調研,最終從32種科技產品中鎖定天文望遠鏡,正是看中其與角色記憶點的無縫銜接。
對比第一代明星直播的"刷臉式"叫賣和第二代的情感故事營銷,"孫連城望遠鏡"現象標志著帶貨模式進入新階段。
數據顯示,這場直播觀看非粉絲群體占比達63%,客單價超過800元的產品轉化率高達12%,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某MCN機構負責人分析:"這不是簡單的明星效應,而是通過角色再創作完成的內容電商實驗。"
直播中精心設計的"宇宙區長辦公室"場景還原了劇集元素,張晞臨身著類似劇中服裝的深色西裝,背景墻掛著太陽系圖譜。
當演示用望遠鏡觀測月球環形山時,他突然轉頭問助理:"這算不算另一種形式的'窗口改造'?"這種打破次元壁的互動,讓觀眾同時獲得戲劇重溫與購物樂趣的雙重滿足。
值得注意的是,品牌方同步推出"孫連城同款觀星手冊",內含基礎天文知識和劇中經典臺詞摘錄,將IP價值延伸到實體贈品中。
天文望遠鏡作為典型的長尾商品,傳統渠道年增長率僅維持在8%左右。
但此次營銷事件帶動相關品類搜索量單周暴漲300%,某電商平臺數據顯示,2000-5000元中端望遠鏡銷量同比激增5倍。
這種成功源于對文化符號的深度解構。孫連城角色本身具有復雜的社會隱喻——既是官僚主義的諷刺標本,又承載著當代人對星空哲學的向往。
品牌方巧妙提取其中的浪漫元素,與產品特性形成價值共振。直播間特別設置"星空夜話"環節,張晞臨邀請天文愛好者連線,討論光污染治理與都市觀星技巧,將商業行為升華為文化議題討論。
這種"帶貨+科普+社會觀察"的立體模式,為小眾商品開拓了全新的營銷范式。
當然,這場營銷狂歡也伴隨質疑聲。有觀眾認為過度消費角色形象可能削弱藝術作品的嚴肅性,某劇評人指出:"當反腐劇的諷刺對象變成賣貨噱頭,是否需要警惕價值消解?"
更專業的爭議在于,直播間宣稱"輕松觀測土星光環"的產品效果,被天文論壇指出需要專業環境配合,存在宣傳尺度問題。
對此,中國廣告協會法律委員會強調,明星帶貨特殊品類時應履行更高注意義務,尤其是涉及專業參數的產品描述。
張晞臨團隊回應稱已聘請天文顧問團隊全程把關,所有演示均在理想條件下完成,并追加了"城市觀測效果說明"彈窗提示。
這場爭議恰恰折射出IP變現的深層命題:當影視角色成為商業符號,如何平衡娛樂性、商業性與社會責任?
"孫連城現象"或許只是個開始。據統計,已有17個經典影視角色IP正在洽談類似商業開發,從"蘇大強"老年鞋到"祁同偉"釣魚裝備,一場角色經濟的深度開發浪潮正在形成。
清華大學新經濟研究中心預測,2025年影視IP衍生帶貨市場規模將突破800億元,其中角色特質關聯產品的轉化效率尤為突出。
但真正的創新點在于,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影視-周邊-電商"的線性鏈條,構建起"內容-情感-消費"的即時閉環。
當觀眾在直播間重溫劇情共鳴的同時完成消費決策,這種高效的價值轉化正在重塑娛樂產業的商業模式。正如某品牌總監所言:"我們賣的不僅是望遠鏡,更是一把打開集體記憶的鑰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