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萬眾期待”到“失去青睞”,央視端午晚會為啥越來越不好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認真看2025年央視的端午特別節目《奮楫家國 沈水歡歌頌端陽》?個人看完之后,與很多網友的看法一致,沒有主持人總感覺缺了點什么,請的明星嘉賓雖然都有名氣,但表演的節目以及唱的歌,曲調輕柔,節奏緩慢,聽得昏昏入睡。不過,央視的端午晚會不設主持人,穿插微短片,也不是從今年開始的,已經逐漸失去了原味。
相信對今年央視端午晚會有同感的人,并不在少數。隨便打開幾個人氣社交媒體,就能看到一些關于2025年央視端午晚會的吐槽。比如:“沒有主持人串場,看得我一臉懵”、“請的明星沒幾個認識的”、“歌曲新不新、舊不舊,感覺穿越回十年前了”……這些尖銳的評價直指一個事實:曾經備受期待的央視傳統節日晚會,正在迅速失去觀眾的青睞。
從春晚到中秋晚會,再到如今的端午晚會,每次都是爭議不斷,說明這些央視曾經引以為傲的招牌式傳統節日專題晚會,在流媒體時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現在的觀眾,尤其年輕人已經習慣了個性化、碎片化的內容消費,央視依然固守脫節的節目制作邏輯,這種不適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更深刻地反映了傳統文化傳播在當代面臨的認同危機。
今年央視端午晚會最遭人詬病的,莫過于去主持人化,讓節目之間生硬切換,加上微短片與文藝表演沒關聯,觀眾直呼失去了文藝晚會的靈魂。這種變革看似是創新嘗試,實則暴露了制作團隊對觀眾審美的誤判。傳統節日晚會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其營造的儀式感,主持人的串場不僅是節目銜接的技術需要,更是構建集體情感空間的重要媒介。
為什么大家都喜歡以前的董卿、周濤、倪萍主持文藝晚會,因為她們給觀眾留下的印象,都是以溫暖而不失莊重的話語串聯起整個晚會,是帶領觀眾完成一場重要的儀式。目前央視的當紅主持人任魯豫、撒貝寧、龍洋、馬凡舒等也不錯,但沒有機會主持端午晚會。取消了主持人,等于抽走了晚會的情感骨架,剩下的只是一堆零散節目的機械堆砌。
而網友吐槽的今年央視端午晚會的另一方面,歌曲和節目內容的不好聽、不好看,則直指央視文藝晚會創作機制的短板。其實,無論央視辦什么節日晚會,節目都要經過層層審批,最后選擇的往往不是網友呼聲最高的,創新空間很小。如此創作模式,讓年復一年的晚會全是似曾相識的歌曲翻唱和模式化的舞蹈編排,依然在重復多年前的輸出方式。
更深層次看,央視端午晚會的式微反映了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型的普遍困境。在社交媒體和短視頻主導的注意力經濟中,傳統文化的傳播面臨著被碎片化、膚淺化的風險。央視的應對策略卻是退縮到更為保守的姿態,結果既失去了傳統受眾,又吸引不了新觀眾。從必看盛宴到食之無味,從萬眾期待到徒有虛名,央視端午晚會被網友吐槽一點不無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