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黃色非常常見,它也是意義最多變的色彩之一
撰文 | 河邊的卡西莫多
在夏日,如果你穿著一件明黃色的衣服,很可能會遭到昆蟲們的“偏愛”:蚜蟲、潛葉蠅、粉虱等昆蟲會誤把黃色的衣服當作剛剛開放不久的花朵,貼上去意味著很可能收獲花粉或者花蜜。
關于為什么穿黃色衣服容易招蟲子的具體原因,可以查看↑短視頻
而這正是黃色帶給世界的一種屬性:通常人們會把波長介于565至590納米的光線定義為黃色,這是一種非常醒目的顏色,具有很高的可見性。不止如此,相比其他色彩,黃色對光的反射率較高,在昆蟲眼中會顯得格外明亮。
所以在較為寒冷的地區,當乍暖還寒的時候,最先從冰雪中綻放的花朵,往往都是黃色的。比如側金盞花、蠟梅、迎春或者連翹。而當植物的果實成熟的時候,隨著葉綠素的減少,黃色和紅色的類胡蘿卜素變得明顯,所以香蕉、橙子、杧果等水果開始變黃。希望和豐收,就成為了黃色帶給自然界的符號。
側金盞花開花時,深色系的花萼能吸收更多的熱量,并且富有光澤的花瓣會排列成凹面鏡一樣的結構,在晴朗的天氣隨著太陽轉動,反射陽光來增加花心的溫度。這樣不僅保護自己的花朵不受低溫傷害,同時也為昆蟲提供了一個“溫室”(圖片來源:iae.cas)
而對于人類來說,黃色在不同文明、不同群體、不同時期意味著不同的寓意,它也成為意義最多變的色彩。
正如大部分的顏料一樣,人類最早對于黃色的應用也來自礦物顏料。在今天法國的拉斯科洞穴中,就有一幅距今約17000年前的黃色駿馬,所使用的顏料為黃赭石,這是氧化鐵和沙子混合而成的顏料,在很多早期文明遺址中都能見到它的身影。
拉斯科洞穴中用黃赭石著色的野馬圖像(圖片來源:owlcation.com)
盡管人類早期的文明互相距離遙遠且相對孤立,但是不同地區的人們對于黃金的態度卻出奇的一致。這種帶有亮燦燦黃色的金屬非常稀有,所以很自然就成為了財富的象征。雖然把黃金磨成粉末,確實也可以作為顏料,但畢竟它的價格過于昂貴,所以人們通常會用其他黃顏色的礦物代替。而含砷元素的雌黃和雄黃就是最常見的代替顏料之一,特別是雌黃呈現檸檬黃色,因此應用更為常見。
在古埃及,黃金被認為是不朽的象征,也因此黃色也與黃金聯系在一起。在法老的墓穴里,壁畫上的人物很多被涂上了黃色,人們相信諸神的皮膚和骨骼是由黃金制成的(圖片來源:meisterdrucke.cn)
無論是古埃及法老的墓穴中,還是古羅馬別墅的壁畫上,都能見到雌黃構成的畫面。而在我國古代,雌黃還是重要的文具。古代寫字用的紙一般會添加植物黃檗的汁液,具有防腐的作用,因此紙往往略帶黃色。而一旦寫錯字,就可以用顏色相近的雌黃把錯字涂掉后修改,“信口雌黃”也就成了留給后人的一個成語。
在我國,黃色有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淵源。相比其他顏料,黃色更容易獲取。黃櫨、槐米(槐花干燥的花蕊)、梔子、木犀草等都可以作為黃色染料,而后來從南方傳來的藤黃、姜黃,以及從西域傳播而來的藏紅花,進一步豐富了黃色的來源。在隋朝以前,黃色與完全不需要印染的白色一起,是服色等級最末端的色彩,并且在唐初被定為“流外官以及庶人服色”。
藏紅花(左)又稱為番紅花,最早產于地中海與中亞伊朗地區,后經印度傳入我國西藏,再由西藏傳入內地。藏紅花采集者壁畫(右)發現于愛琴海圣托里尼島青銅時代遺址,這是考古發掘現場保存的眾多藏紅花壁畫之一。雖然名為“紅花”,但藏紅花柱頭產生的顏色(背景色)其實是一種帶有濃郁金黃色彩的橙黃色(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不過之后黃色的地位就得到了明顯的提升。最初的根源來自先秦時期陰陽家鄒衍提出的“五行說”,黃色在五行概念里對應中央的位置。在唐代五行理論得到了發展,漸漸的黃色就成為了獨屬于皇家的顏色。自宋代以后,赭黃色成為皇帝專用顏色,民間禁止使用赭黃色,后來禁黃的范圍還延伸至“柳黃、明黃、姜黃”也不準使用。直到民國建立,普通人才恢復了“黃色自由”。
這樣的規則也影響到了我國周邊的國家,特別是日本。模仿唐制的日本,至今還把赭黃色當作天皇的專屬色彩,用黃櫨和蘇木染出的赭黃色,成為天皇之外的絕對禁色。1989年明仁天皇即位時,使用的束帶裝束禮服,便是最隆重的“黃櫨染御袍”。
明太祖朱元璋掛像(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在西方,黃顏色的含義則是經歷了更為復雜的變化。黃色是黃金的顏色,所以象征著財富,并在后世延伸為與放債和金融有關,比如著名的美第奇家族盾徽上就有三個金色球體,意味著典當所需的三袋黃金。
但另外一方面,隨著基督教的興起,黃色被描述成為背叛耶穌的門徒猶大的代表色,因此黃色也與嫉妒、猜忌和虛偽聯系在一起。在中世紀,如果被指控為異教徒或者異端的人,會被迫身披黃色斗篷接受宗教裁判所的審判。
喬托·迪·邦多納 (Giotto di Bondone ) 創作的《猶大之吻》 遵循了中世紀的傳統,為猶大穿上了黃色托加袍(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在歐洲的猶太人,由于信仰的原因往往不能從事其他職業,只能參與金融行業。兩種因素一疊加,黃色一度成為猶太人的專屬顏色。在法國,路易九世命令猶太人戴黃色的尖頂帽,后來還得戴圓形的黃色胸章。這樣的傳統一直延伸到了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在1939年入侵波蘭以后,規定猶太人必須佩戴繡有“猶太人”字樣的黃色大衛之星,這拉開了將猶太人送往集中營的序幕。
納粹治下的猶太囚犯所戴的黃色大衛之星胸章(圖片來源:《顏色的故事》)
而用黃色定義偏見,受害的并不止猶太人。在19世紀,歐美開始盛行“黃禍論”,這是一種極端的民族主義,宣揚黃種人,尤其是中國人和日本人對西方世界的威脅。這種觀念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甚囂塵上,并且誕生了很多文學藝術作品,成為一段狹隘與偏見歷史的見證。
黃色雖然同樣遭受了“污名”,但同時期畫家們卻也打開了“黃色”的新大門。畫家文森特·梵高尤其鐘愛黃色,著名的油畫《向日葵》訴說著生命的堅韌和美麗。梵高非常熱衷嘗試使用各種黃色的顏料,既有傳統的黃赭石,也包括神秘的,更有當時剛剛興起的合成顏料鉻黃和鎘黃。梵高也是最早使用商業化顏料,而非自制顏料的藝術家之一。
梵高曾畫過多幅以向日葵為主題的油畫。1888年,梵高在給他人的心中曾記載過:“如今天氣溫暖宜人,無風無雨,這對我來說非常有益。陽光,我實在找不到更好的詞來形容它,只能稱之為黃色、明亮的硫磺黃、淡淡的檸檬金。黃色多么美啊!”(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顏料技術的提升也讓當時的藝術家們有了更多可以發揮的空間。英國畫家威廉·特納就非常擅長運用黃色來營造情緒和情感,它的作品《雨,蒸汽和速度—西部大鐵路》以閃耀的黃色云朵為主色調,并且透視原理的運用表現出火車行駛的速度之快。
《雨,蒸汽和速度—西部大鐵路》,畫家用黃色的云朵來營造一種氛圍,就像當時浪漫主義作曲家運用音樂的方式類似(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后印象派畫家喬治·修拉則用細小的原色點組成的實驗性繪畫,來嘗試使用當時剛剛被發明不久的鋅黃顏料,只是他并不知道的是,他的作品《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中使用的鋅黃極不穩定,很快黃色就變成了棕色。
《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在繪制之后不久,顏料就開始褪色,原本鮮黃色的鋅黃(鉻酸鋅)褪色為褐色(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1895年,顏料技術的成熟催生出了一種新的流行藝術形式,由洋紅、青色、黃色三種墨水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就可以在報紙上呈現任意一種顏色。彩色連環畫就此誕生,這樣基于油墨三原色的印刷技術,一直沿用至今天。
1902年彩色印刷的示例。將黃色、品紅色和青色圖像組合在一起,即可創建全彩色圖像。這稱為 CMYK 顏色模型(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有趣的是,“黃色新聞”的說法也與這項技術的出現有關。1895年,紐約日報上出現了一個名為“米奇·杜根”的幽默男孩形象,他更廣為人知的綽號是“黃孩子”(Yellow Kid),因為他穿著一件黃色的睡衣,夸張的表情和荒誕的動作讓他非常受歡迎,也賦予了當時新聞報道的一種流派,即采用聳人聽聞和刻意渲染的手法去報道新聞,后世將之稱為“黃色新聞”。這種說法最早傳入我國時,指的是具有煽動性的、格調不高的新聞類型,但后來就逐漸成為了色情新聞的代名詞了。
“米奇·杜根”的經典形象,他也是最早的漫畫人物之一(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而在另一個領域食品工業上,酒石黃和日落黃染料的出現,讓很多食物看起來更加的美味。飲料、爆米花、玉米片、果醬和甜點中,它們賦予食物明亮的顏色。由于黃金具有穩定的化學性質,所以在一些地區,甚至還會直接使用食用金箔豐富食物的顏色。
正是因為從古至今,人類賦予了黃色豐富的內涵和文化屬性,所以現在很多國家的國旗上也會出現黃色,從象征光明、金色田野到沙漠、黃金乃至皇室。黃色帶給人類的創意似乎永遠不會枯竭,而如果還原到自然之中,或許那種溫暖和寧靜的氣質,能讓每個人都發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慨吧!
酷玩樂隊(Coldplay)歌曲《yellow》封面。對于音樂家來說,黃色同樣也是適合表達自己情緒的一種色彩,披頭士曾創作冠軍單曲《黃色潛水艇》(Yellow Submarine),同時期英國歌手唐納文(Donovan)推出專輯《Mellow Yellow》。黃色在歐美逐漸又與隨性、溫柔和風趣聯系起來(圖片來源:Parlophone)
其他關于顏色歷史的文章
參考資料:
[1] (英)維多利亞·芬利著,姚蕓竹譯. 顏色的故事:調色板的自然史.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8.09.
[2] 加文·埃文斯著;朱敬譯. 顏色的故事. 海口:海南出版社, 2019.06.
[3] Armstrong, G.A.; Hearst, J.E. (1996). ?Carotenoids 2: 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of carotenoid pigment biosynthesis?. FASEB J. 10 (2): 228–37. doi:10.1096/fasebj.10.2.8641556.
[4] ?Pigments through the ages: Yellow ochre?. WebExhibits.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4 October 2008. Retrieved 28 March 2009.
[5] The Yellow Kid Archived 4 December 2007 at the Wayback Machine.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Libraries. Retrieved 1 December 2007
[6]北京青年報.黃曾是古代最低等顏色之一 皇帝為啥還穿黃袍?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13/03-15/4647348.shtml
將“把科學帶回家”
不錯過每條有趣科學推文!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轉載請聯系:bd@wanwuweb.com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后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發布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關注我們,點亮在看,分享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