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有最佳的動作模式,就必須先有良好的關節中心化。良好的關節中心化要有好的神經肌肉的控制、好的關節面以及好的動力鏈所組成。一般來說,關節中心化就是穩定度(stabilization)和關節游離(dissociation)。
關節游離(dissociation)常與關節活動度(Range of motion)混為一談,但事實上有好的活動度不代表有好的動作,好的動作還必須要有好的關節游離(dissociation) 。
關節游離(dissociation)包括了神經動作的控制(neuromotor control)。穩定度(stabilization ) 、關節游離(dissociation) 以及關節活動度(Range of motion) 這三個要素組合在一起,才能達到一個最佳的動作模式。
?如何維持好的關節中心化和關節中心軸?
我們看到圖A,靠近髖關節端的肌肉,幫著了髖關節旋轉軸的穩定。 圖B的肌肉是距離髖關節較遠、較長的肌肉,動作同樣是做了髖伸展,但是這肌肉確無法維持髖關節旋轉軸的穩定。
給大家一個例子:臀大肌( gluteus maximus) 是靠近髖關節軸心,它幫助髖關節維持一個良好的穩定,不讓髖軸心亂跑,也協助髖伸展的動作。 腘膀肌(hamstring)的肌肉附著點離髖軸心較遠,它促使股骨頭往前滑動,完成一個髖伸展的動作。
所以,要完成一個最佳的髖伸展(hip ext.)動作,就必須讓這兩個肌肉做好它們該做的工作。 若穩定性肌肉的功能被抑制住,當另一功能性肌肉在動作時,關節軸心很快的就會被拉離關節軸心。 像是肩關節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旋轉肌袖(rotator cuff)的功能就是用來穩定肩關節軸心。
而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是一個非常特別的肌肉,它幫助我幫把肱骨頭拉近關節窩里。 所以當肩胛下肌被抑制住時,我們的闊背肌和大圓肌就會跳出來幫忙它做肩內轉(Shoulder IR)的動作。 當闊背肌與大圓肌主窄了肩內轉這個動作時,肱骨頭就會被往前拉,而導致肩關節中心軸偏離,這我們稱它為肱骨前滑移癥候群(humeral anterior glide syndrome) 。
圖左,是在肌肉配合完美的情況下所達成的肩關節曲屈動作。
圖右,是在肌肉失衡的情況下(肱骨前移癥候群),所達成的曲屈動作。
很明顯的,右圖在軸心方面沒有維持住,使得肱骨頭向上滑移撞到肩峰,這就是我們常說常見的夾擠癥狀群(impingement syndrome)的形成。
常見的問題
1
肩部
闊背肌、大圓肌、胸小肌以及菱形肌常常過度作用去幫助我們的軀干穩定。
這樣的模式會造成肩胛骨過度的下旋(downward rotation)而導致軀干僵硬。 而在這樣的錯誤模式下,做雙手過頭的動作就容易被限制住,而發生活動度不足或是代償問題。
2
軀干
過度作用的束脊肌會導致胸腰連結處(thoracolumbar junction)過度的伸展。腹外斜肌過度作用會造成骨盆的后傾以及軀干的曲屈。腹外斜肌的過度作用會造成肋骨的浮起。
而不管是腹部肌肉還是豎脊肌,只要其中一者是過度作用就都會造成軀干和脊椎的僵直。
3
髖部
在股骨頭過度前傾的姿勢或杵臼關節處于高度壓力的情況下做單腳站立姿,會發現該邊髂骨會向后旋轉。當髖關節在失去穩定度的情況下做單腳站立姿,常常呈現髂骨向后旋轉的現象。
結論
當動作失去關節中心化時,容易造成關節的提早退化以及慢性的肌肉酸痛及疲乏。
穩定度對于關節很重要,它影響的不只是動作,也影響了四周的肌肉以及鄰近的關節(joint by joint approach)。
以上這個觀念是來自于Dr. Evan Osar,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去看看哦。
來源:康復醫學書籍、運動醫學部落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