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金日成不顧反對下令拆了箕子陵,這座存在了八百多年的古墓,雖然躲過了日本侵略者的鐵蹄,卻終究沒能逃過金日成的毒手。
提起這件事,很有必要好好說道說道。
因為明知吃了虧,也要吃得明明白白,知道這里面究竟是怎么回事。
現在提起箕子這個人物,很多人都顯得比較隱晦,畢竟有些事不能拿到桌面上說。
但是歷史是真實存在的,有些事情不說心里不痛快。
箕子是我國三千多年前的歷史人物,是商紂王帝辛的皇叔,妥妥的殷末勛貴,出生于如今的河南安陽。
只可惜,他時運不濟,因屢次諫言觸碰了侄子的逆鱗,被暴虐無道的帝辛囚禁了起來,過著朝不保夕的奴隸生活。
武王伐紂的時候,箕子在戰火中獲得了自由,跑到山西陵川的大山深處,想要和家人過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活。
可是沒想到,想要請他出山的武王,很快也追到了陵川。
怎奈,對商朝感情深厚的箕子,不愿意為周朝效力。
垂頭喪氣的武王離開后,箕子的隱居生活也泡湯了,隨即帶領親族離開了陵川,一路向東跑到了朝鮮半島。
那個時候的朝鮮半島,用現在的話說還沒有開化,是個茹毛飲血的蠻荒之地。
箕子來到這里之后建立了政權,也就是后來的“箕子朝鮮”。
政權的建立,也意味著時代的更迭,朝鮮半島自此進入了文明時代。
后經歷史變遷,無論半島上的王朝怎么變更,他們都將箕子奉為祖先。然而,當硝煙散去,創傷還未撫平,“去箕子”運動便被他們迫不及待地提上了日程。
在這件事情上,南北兩個國家倒是罕見地保持了一致,齊心合力的罔顧事實,共同努力的篡改和創造歷史。
南邊那個國家就不用多說了,貌似除了他們的“美爹”,沒什么東西不能更改的。
主要是北邊這一塊,領導這項運動的人都不陌生,就是金日成。
被曾經的親密戰友“背刺”,是一件很令人沮喪的事情,但有些事也實在是沒法說。
不管是膨脹了,還有什么其他想法,反正他們就是覺得民族起源這件事,必須得尋找、或者創造一個“自己”的祖先。
于是,朝鮮學者就開始從模糊不清的史料中挑刺,逐一推翻并加以“輔證”,讓篡改之處盡量顯得相得益彰。
尤其是1959年,箕子陵被掘開后,墓中連一具骸骨都沒有找到,這個發現讓他們大喜過望。
朝鮮官方資料中還記錄了當時的情況:“那些相信箕子陵的人都得羞紅了臉!”
如此一來,“箕子朝鮮”這個說法,就被他們順理成章地推翻了。
殊不知,根據考古界的考證,箕子真正的陵墓實際上在國內,這跟我們的古老傳統有關系。
所謂的“箕子陵”,不過是十二世紀的高麗王朝為箕子修建的衣冠冢。
但為了達到 “去箕子”的目的,他們壓根就不管那么多,不管外人信不信,只要自己相信就行了。
為了找到合適的“祖先”,他們也算是絞盡了腦汁,竟然從不靠譜的野史中,找到了一個虛構的神話人物“檀君”。
檀君的身世不知道該怎么說,文雅一點的說法,他是“神和動物”產生愛情后的結晶。
這種事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那句話怎么說來著:只要我不尷尬,隨便別人尷尬去吧。
所以,不管外人怎么說,哪怕對此提出了質疑,發出了嘲諷與調侃,這也絲毫影響不了他們的決定,“檀君”以后就是他們的祖先無疑了。
不得不說,他們更換“祖先”的做法,雖然看起來很荒誕,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卻無比成功。
因為他們經過這么一番折騰,歷史維度立馬就暴漲到了五千多年,輕輕松松就創造出來一個“文明古國”。
但諷刺的是,發生這樣的事情也并不稀奇,因為很多道行淺薄的國家都做過這種事。
值得慶幸的是,咱們國家在這方面很務實,要是也跟他們一樣拿著神話傳說當歷史,恐怕天地萬物都得改姓“中”了。
參考素材:
呂思勉.《中國民族史》.東方出版社.
孫衛國.傳說,歷史與認同:檀君朝鮮與箕子朝鮮歷史之塑造與演變.《CNKI》
閆素芬.箕子與箕子朝鮮.《CNK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