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黃的靈”?還是餓了么“藍的贏”?答案是“諧音梗”贏了。
諧音梗大戰:美團“黃的靈”?還是餓了么“藍的贏”
在討吉利、講彩頭方面,大概沒有比中國人更講究、更執著的了,其中諧音梗就是一個最 常見的路徑依賴。
大家稍微留意,就可以發現很多古今追求吉利 的諧音梗,隨便舉幾個:福祿(葫蘆)、福(蝠)、棺材(官財)、高開叉的旗袍(旗開得勝)、紫色褲衩(紫腚能行)……
波及范圍之廣, 持續時間之長,影響力之大,怎么說都不為過。
就連品牌們也屢試不爽。
話說前段時 間, 請 代言,拍了一個滬語MV《黃的靈》廣告片:
該廣告充分利用“齡”和“靈”的諧音,圍繞滬語中的“靈”字做文章,寓意在美團外賣上 買東 西,買什么都 靈光:
魔性洗腦,讓人上頭。
美團還順勢推出了“掃0得0”等優惠活動。
我一直喜歡“浴室歌姬”黃齡,一直覺得這姑娘靈氣十足,所以愛屋及烏,也非常喜歡她給美團拍的這個mv廣告。
有意思的是,有網友在視頻評論區一直cue餓了么,說餓了么只能請藍盈瑩出面才 能擺平:
本以為這事就這么過去了,但是沒想到餓了么,居然采納了網友的建議,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官宣 藍盈瑩 代言,title 餓了么“首席必贏官”:
這速 度,也是沒誰了。
藍盈瑩本人也發文配合餓了么造勢:
而且餓了么 也出了小視頻:
提出讓藍盈 盈代言餓了么的兩位網友,餓了么也沒虧待,給倆人一人發了一個價值6862元的超值大禮包:
餓了么這事辦得很漂亮,格局夠大。
美團外賣先發制人,提出“黃的靈”;兩位網友建議餓了么請藍盈瑩出山擔任“必贏官”,腦洞大開,建議被采納后拿到大禮包。
餓了么順水推舟,快速請出藍盈瑩,并提出“藍的一定贏”、“blue win win”的口號,很好地回應了美團外賣,而且“藍的贏”跟美團的“黃的靈”形成完美對賬, 氣勢上也不輸美團。
我愿稱這場黃 藍商戰的結局為,皆大歡喜。
餓了么,找到了“本命代言人”
網友的腦洞和餓了么的執行力,讓圍觀的網友紛紛點贊。
有人說沒想到餓了么居然采納了網友的建議:
有人說餓了么的執行力好強:
有人懷疑餓了么是不是提前定好的,這么快官宣藍盈瑩:
有人說在美團廣告評論區看到藍,就知道商戰開始了:
有人提到了blue win win的稱呼,居然是黃齡起的:
有人說餓了么找到了本命代言人:
有人說恭喜兩姐妹都接到了廣告:
有網友說,這把餓了么贏了:
我知道現在干哪行都非常卷,但沒想到干創意這行的這么卷,不僅要卷腦洞創意,還要卷判斷力、執行力、效率。
公平來講,這次美團“黃的靈”vs 餓了么 “藍的贏”之戰,美團是有先發優勢的,畢竟是上聯。
而餓了么,雖然處在接下聯的不利地位,但慧眼識才,高效決策,快速執行,迅速拿出應對措施,力挽狂瀾,甚至后來者居上,略勝一籌。
我個人的看法是,這一局,餓了么小勝。
中國人為什么愛討吉利?
聊完美團餓了么外賣商戰,再聊聊雙方都偏愛的“諧音?!边@個路徑依賴。
我覺得“黃的靈”、“藍的贏”、“blue win win”這些諧音梗背后,反映的是中國人討吉利、討彩頭的心理現象,用現代話來講,這叫積極心理學。
不能簡單地用“玄學”倆字加以概括,更不能簡單地稱之為迷信。
中國人討吉利、講彩頭的現象,是傳統文化與心理需求交織的產物,既蘊含著深厚的文化邏輯,也能從心理學視角獲得解讀。
先來說說人們為什么要討吉利?
討吉利,本質上是一種通過象征符號(如數字 “8” 象征 “發”、紅色象征喜慶)構建積極心理預期的行為。
從心理學看,這類似于 “自我實現的預言”:人們通過語言或儀式強化積極信念,進而影響行為選擇和情緒狀態。
比如新年說 “吉祥話”,不僅是文化傳統,也能通過正向語言刺激,提升個體的積極情緒,增強面對挑戰的心理準備。
同理可得,美團的“黃的靈”,餓了么的“藍的贏”,也都表達了美好的心理預期。
另一方面,在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如疾病、競爭、未知風險)時,討吉利行為成為一種心理防御機制—— 通過儀式感(如佩戴護身符、選擇良辰吉日),人們試圖在不可控的世界中構建 “可控感”。
這與積極心理學中的 “心理韌性”有相似邏輯:通過文化工具緩解焦慮,增強應對壓力的心理資源。
當前外面市場激戰正酣,美團、餓了么在這個時候提出吉利口號,也是在給自己打氣,也是一種防御機制,甚至可以說是以守為攻,通過洗腦式的口號,加強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存在感。
此外,討吉利并非個體孤立行為,而是集體文化實踐。春節貼春聯、中秋賞月等習俗,通過共同的儀式強化了家庭、社群的認同感。
積極心理學強調 “社會支持” 對幸福感的影響,此類集體活動通過情感聯結,提升個體的歸屬感和安全感,符合積極心理學對 “積極關系” 的關注。
積極心理學,不只是心靈雞湯
積極心理學是由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等人提出的一種理論框架,聚焦于積極情緒(Positive Emotion)、投入(Engagement)、關系(Relationships)、意義(Meaning)、成就(Accomplishment)(PERMA 模型),研究如何通過培養樂觀、希望、韌性等心理品質提升幸福感。
其核心強調基于現實的積極認知與行動,而非依賴外部符號或迷信。
討吉利可視為一種文化賦能的積極心理策略。用 “彩頭” 構建心理暗示,類似積極心理學中的 “心理模擬”(Mental Simulation), 通過想象積極結果增強動機(如此次電商大戰的 “黃的靈”、“藍的贏” 信念)。
儀式感,則能提升當下的積極情緒,符合積極心理學對 “即時幸福感” 的關注。
積極的心理暗示雖好,但不能貪杯。
如果過度依賴討吉利,而忽視實際行動(如認為 “風水決定命運” 卻不努力),可能陷入非理性樂觀,與積極心理學強調的 “理性積極” 相悖。
當然啦,積極心理學理論,多基于西方文化背景,而“討吉利”是東方文化特有的心理實踐。
從文化心理學視角看,這體現了不同文化對 “積極心理” 的表達方式差異:西方更側重個體認知重構(如認知行為療法),東方則通過集體儀式和符號系統實現心理調節。
二者目標均指向 “提升心理福祉”,但路徑不同,殊途同歸。
說來說去,“討吉利”這一現象,本質上反映了文化對心理需求的回應:在理性與感性、傳統與現代的交織中,人們通過文化工具,構建屬于自己的 “積極心理工具箱”。
越是在迷茫彷徨不知所措的時候,越是在面對未知和不確定性的時候,越是在恐懼惴惴不安的時候,人們越是需要一點“假裝我行”的積極心理暗示,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裝不是為了欺騙自己,而是通過模仿、實踐來逐步建立真正的自信。每一次假裝都是自我挑戰,也是發現真實自我的開始。
慢慢地你會發現,曾經的不自信,已被新的自我取代,那些曾經裝出來的自信,已經成為了真正的自己。
裝著,裝著,就變成真的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