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洋、王東
編輯 |蔣波、王東
對于新能源利用率數據,一直是行業里的爭議話題。
華夏能源網(公眾號hxny3060)獲悉,6月3日,全國新能源消納監測預警中心(下稱“預警中心”)公布了2025年4月各省級區域新能源并網消納情況:全國風電、光伏利用率分別為92.4%、94.0%,同比分別下降了3.7個百分點、3.1個百分點(2024年4月,全國風電、光伏利用率分別為96.1%、97.1%)。
1-4月整體來看,全國風電、光伏利用率分別為93.2%、93.9%,同比分別下降了2.9個百分點、2.4個百分點(2024年1-4月,全國風電、光伏利用率分別為96.1%、96.3%)。
預警中心公布的新能源利用率數據,與行業企業、從業者的真實“體感”差距巨大。全國整體高于90%的利用率,與各地此起彼伏的棄風、棄光問題形成了鮮明對比。另外有兩組數據可以作為對比:
中電聯數據顯示,全國層面2025年1-4月的光伏利用小時數,比照2020-2022年的歷史值已經下降了14%,這是預警中心公布的7%降幅的整整兩倍。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今年4月單月全國新增光伏裝機近50GW,同比增長215%;1—4月,中國新增光伏裝機規模更是達到驚人的104.9GW,同比增長75%,創下新記錄。
一邊是新能源裝機馬不停蹄的突飛猛進增長,一邊是數據真實感存疑但整體是在大幅下滑新能源利用率,這在新能源圈引發廣泛的警惕與擔憂。
那么,中國新能源的真實利用情況到底是什么樣的?新能源利用率大幅下滑背后原因是什么未來趨勢如何?已經下調過一次的利用率“紅線”,應該要死守還是適當放寬以開放更多新能源裝機空間?諸多問題值得深思。
“體感失真”的利用率數據
中國的新能源利用率數據,由設立在電力規劃設計總院的全國新能源消納監測預警中心發布。該中心成立于2018年4月10日,時任國家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綦成元出席成立儀式并講話。
官方對該中心的定位是:建立全面科學準確的全國新能源消納監測預警體系,搭建開放共享的信息平臺,全面監測全國新能源消納狀況,建立多方會商的工作機制,科學預測評估未來新能源消納水平,分析查找制約新能源消納的關鍵因素,為新能源的優化布局和行業政策制定提供參考,促進我國新能源高質量發展。
作為這樣一家專業機構,其權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新能源業主方和行業從業者,從實際感受出發對新能源利用率數據并不“感冒”,普遍認為統計數據是大大低估了棄風棄光、限電限上網的嚴重程度。
例如,某電力央企所持有存量電站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新能源電站平均限電率達到17%,各區域限電率都有所提升。其中,西北地區的平均限電率基本達到了30—40%,新疆部分區域甚至超過了50%;山東、江蘇蘇北等區域部分場站的限電率甚至也達到了30%;西南地區的限電率開始趨近20%。
另外,新能源限電限發的現象,也反映在了上市公司財報中。
中廣核新能源(HK:01811)2024年年報披露稱,由于“2024年的限電同比增加”,風、光平均利用小時減少分別減少約3.1%、16.8%、光伏加權平均電價同比大幅下降12.5%;節能風電(SH:601016)稱,2024年公司因棄風限電損失電量14.1億千瓦時,新疆(18.3%)、甘肅(16.9%)、青海(14.6%)成重災區。
與上市公司財報數據遙相呼應的,是肉眼可見的新能源場站限電停發。
例如,從2023年起,擁有2000萬千瓦光伏、1000萬千瓦風電的青海省,中午高峰時段電網已經要求新能源場站停止發電三到四個小時。青海的情形并非孤例,西北新能源大省都有類似遭遇,且有逐年惡化之趨勢。
中東部分布式新能源也一樣難逃限電之苦。以分布式光伏大省河南為例,進入2024年,新安縣分布式光伏用戶接電網通知,9時到13時停發,限電4個小時;漯河地區光伏用戶10:00—16:00停發,限電6個小時;商丘柳河鎮光伏用戶9:00—16:00停發,限電7個小時……
華夏能源網研究發現,之所以會出現統計數據與行業體感差距巨大的問題,主要在于統計口徑的不同。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做好新能源消納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國能發電力〔2024〕44號)明確,“統一新能源利用率統計口徑”,“新能源利用率按僅考慮系統原因受限電量的情況計算。”
而所謂的系統原因受限電量,是指光伏、風電電站受電力系統用電負荷及調峰能力、網架約束、安全穩定運行等因素影響可發而未發出的電量。其計算方法為:因系統原因受限電量=可用發電量-實際發電量-特殊原因受限電量。
特殊原因受限電量,包括七種情況,不僅包括自然災害、檢修,還包括因光伏電站出力超出電站備案容量(即交流側容量)未能發出的電量、市場化方式并網光伏電站因未落實并網條件導致未能發出的電量、因光伏電站市場化交易決策不當導致未能發出的電量等。
可以看出,預警中心統計的新能源利用率,統計口徑是極小的,這也就能理解為什么到現在全國利用率還有90%幾那么高,為什么大家的感受反超那么大了。
持續下滑的新能源利用率
拋開統計口徑選取合理性的問題不談,全國新能源利用率在持續下滑是不爭的事實,這是需要引起行業和監管機構重視的問題。
預警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3月,風電、光伏利用率下降明顯,全國范圍內下降了3%左右,河北、蒙西、陜西、甘肅、青海等地區的光伏利用率基本都降到了90%以下。
光伏利用率不達標低于90%的地區包括:西藏68.1%、甘肅87.6%、青海87.6%、蒙西85.0%、陜西88.1%以及河北89.0%。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前兩年,各地區的新能源(包括光伏、風電)利用率一直是在95%以上。
新能源利用率的大幅滑坡,首當其沖的原因,主要還在新能源裝機增速過于迅猛。由于光伏搶裝潮等原因,今年1—4月,我國光伏新增裝機已經突破100GW,單是4月單月新增光伏裝機就將近50GW。這么快的裝機增速,什么樣的電網能一下子接住呢?
還不止是今年,“雙碳”目標提出以來,2021年至今的4年多以來,中國的新能源裝機增長都是過快的。
在“雙碳”目標提出的2020年底,中國風光新能源總裝機合計才5.3億千瓦,截至2024年底,合計14.1億千瓦。也就是說,短短4年間,中國風光新能源裝機年均增長超過2億千瓦。
這么快的增速,這么大規模的絕對裝機量,任是銅墻鐵壁的電網,也是不容易接得住。于是,新能源利用率的大幅下滑,也就自然而然發生了。
此外,近年來,中國的新能源市場化消納在迅速擴圍。此前,新能源消納是電網全電量保量保價保障性收購,所以,那時新能源利用率甚至接近百分之百,更是遠高于95%消納紅線。
新能源部分電量入市、消納市場化后,交易當中有一條規則是,新能源電量報價報量或者報量不報價參與市場,未能在市場中中標的那部分電量,不會計入新能源利用率的考核,也就是說視為電站方主動棄電了。正是這一條規則的作用下,伴隨著過去兩年新能源交易比例的逐步擴大,新能源利用率也隨之大幅走低。
有觀點認為現貨市場能緩解新能源消納問題。現在,全國正式進入現貨長周期運行的五個省中,除了廣東,其余四個(山西、山東、甘肅、蒙西)的光伏棄光率仍然偏高,分別達到11%、13%、23%、26%。這也再次說明,現貨市場不是萬能鑰匙。在電源結構不協調、供需曲線錯配、電網安全約束未得到有效緩解的情況下,單憑市場機制也難以實現新能源消納比例的大幅提升。
今年2月發布的“136號文”提到,未來新能源參與市場后因報價等因素未上網電量,不納入新能源利用率統計與考核,隨著新能源入市進程的驟然加速,未來新能源利用率還會加速滑坡,已是大概率事件。
死守還是放寬消納紅線?
對于新能源利用率,一直有一條95%的“紅線”。
2018年,為緩解愈演愈烈的棄風棄光問題,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清潔能源消納行動計劃》提出,要確保全國平均風電利用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力爭達到95%左右),棄風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力爭控制在5%左右);光伏發電利用率高于95%。
這便是95%這條“紅線”的來歷。在這個硬指標下,全國的棄風棄光問題得到了明顯緩解。但該政策也有“一刀切”的弊病,畢竟各個省區的資源、消納情況差別非常大。
于是,在2024年6月,國務院印發的《2024—2025節能降碳行動方案》中明確提出,“科學合理確定新能源發展規模,在保證經濟性前提下,資源條件較好地區的新能源利用率可降低至90%”。隨后,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做好新能源消納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對國務院文件做出具體落實,從而將新能源消納紅線降低到90%。
實際上,官方政策是有意通過放寬新能源利用率,來換取新能源項目和裝機增長的空間。正是在上述政策背景下,全國的風電、光伏平均利用率都從95%以上降低到了94%以下。
如今,隨著利用率靠近90%的紅線,外界密切關注的話題是,為了保障新能源裝機的持續快速增長,官方會不會再度下調新能源利用率“紅線”到90%以下?果真如此的話,那么未來新能源利用率大幅滑坡的情形會不會愈演愈烈?
實際上,現如今青海、新疆、陜西、蒙西、甘肅、陜西等省份(地區)的光伏利用率已經低于90%新“紅線”,這些省份無一不是“資源條件較好地區”,光是已經立項上馬建設的新能源項目就極為龐大,更無論還持續有新項目放出來。
且政策在放寬新能源利用率目標的時候,用語是“原則上不低于90%”。既然是“原則上”,那么,未來伴隨著新能源項目的持續上馬落地,綜合各種情勢來看,新能源利用率“紅線”是極有可能進一步被“松綁”的。而上有政策下必甚焉,屆時,新能源利用率的進一步下滑也將難以避免。
事實上,對于中國新能源的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來說,在持續釋放新能源裝機的同時,更加重要的工作,是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以持續提升系統針對新能源的消納能力。
2024年,德國裝機占比65.5%的風光新能源貢獻了接近50%的發電量。而中國,風光新能源裝機占比為42%,但是發電量占比卻只有18%。在具體到各省,2024年,光伏第一大省山東,近50%的新能源裝機,發電量占比僅為13%;西部新能源大省新疆,66%的新能源裝機,發電量占比僅為20%……
德國能做到的,中國也一樣能夠做到。中國新能源的消納空間是極其廣闊的,中國新能源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從過去的重裝機模式向重消納的模式有效切換。提升中國新能源消納水平的努力方向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電網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李立浧提出,電網需要“無條件”接納新能源。
李立浧認為,所謂的風光新能源的隨機性、間歇性、波動性,僅是感性的描述,從技術角度來看可將新能源“三性”歸結為不可預測性。這就意味著,新型電網的柔性智能,首先必須針對新能源實現高精度預測,有了高精度預測,電網才能夠走向“無條件”接納新能源。
只有確保并有效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中國的“雙碳”目標才能如期的高質量實現。站在這個角度看,紅線的死守還是放寬就意義不大了。畢竟,數字游戲總有玩到頭的一天,只有消納能力提升了,中國新能源裝機的空間才能進一步打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