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會提到刻板印象、信息繭房、后真相……而所有這些概念,都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對,你沒聽錯)的一本書,這就是李普曼的《輿論》。
《輿論》,1922年初版,熱門傳播學圖書TOP10。
這本書到底有多超前呢?這么說吧,有學者曾指出,大眾傳播的研究大多不過是在為李普曼的《輿論》做注腳,有豆瓣網友甚至感嘆,自己完全是跪著讀完這本書的。
豆瓣網友對于本書的評價。
正如此書的譯者之一、著名傳播學者常江教授所指出的,大眾媒體的快速發展,讓我們有了更多激動、卷入、參與、宣泄的機會,而這種情況下,我們或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李普曼。
曾在一戰后以美國陸軍上尉的身份在法國服務的李普曼,親眼見證了戰時宣傳的虛假內幕。為此,他對所謂真相持根本懷疑態度,并指出輿論就是“匯集了愚蠢、軟弱、偏見、錯誤的感覺,準確的感受,固執的觀點和報紙文章的大雜燴”。
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美國著名政論家、新聞記者、專欄作家,被譽為“現代新聞理論之父”。
與此同時,李普曼給出了令人信服的理由,輿論的缺陷根源于人們的精神惰性和結構性限制。我們總是受限于特定的出身、環境、前理解等,并且習慣從自我出發,往往“先定義后理解”,媒體又對此加以迎合,參與構建了“擬態環境”。
在李普曼看來,我們所擁有的,只是程度深淺不一的“刻板印象”。不過,刻板印象也并非一無是處,它使我們感到安定,幫助我們快速融入陌生環境并做出決策。甚至許多看似高深莫測的知識,也不過是被巧妙包裝的“刻板印象”。所以即使是講求精確的科學,也遲早面臨著“范式革命”。
這一切都提醒我們,我們身處“擬態環境”與“刻板印象”之間。我們總是不免于乃至習慣于戴著濾鏡看待事物,比如把勇氣比作磐石,把目的想象成道路……極端情況下,我們甚至可能完全活在自己想象出來的世界中。
在《輿論》中,李普曼首次系統提出了“刻板印象”(stereotype)概念,刻板印象是我們認知世界的一種必要但危險的簡化機制。圖片來自壹圖網。
李普曼在書中舉了一個耐人尋味的例子,一位報人在描寫圣誕節時天馬行空:“人的心靈往往因古老的回憶而變得柔軟,人們重溫那些神圣的故事,思緒仿佛回到了童年……自由的精神之火在人類的胸膛中熊熊燃燒。”面對這種跳脫而清奇的文風,李普曼不無諷刺地評價道:“能寫出這么一段話的人,肯定腦子有點問題。”
是的,事實、觀念、情感可以被雜糅為大亂燉,而輿論的秘密或許就在于此,因此李普曼不無悲觀地指出,所謂的輿論其實只是利用象征符號“制造”出來的同意罷了。
李普曼指出,象征符號使人們的情感有了宣泄目標,而真正的觀念則被清除或掩蓋。圖片來自壹圖網。
在李普曼看來,美國民主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依賴不具備充分知識的大眾來做出復雜判斷,因此不得不引導和利用輿論,輿論并不是某種自然生成的、自由交換意見的結果,“制造同意”是一種更精細,也更隱蔽的控制方式。
而作為彌補、被寄予厚望的新聞理想,李普曼同樣持悲觀態度。他認為,新聞從來不等于真相,它只是一個經過簡化和編輯的現實版本,僅僅提示了哪里可能存在真相。作為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李普曼主張情報工作的正規化以及精英治國,確保公眾能夠獲取準確、全面的信息,以形成健康的輿論、做出理性決策。
說了那么多對人類局限性的批評后,李普曼還將希望寄托于人,這樣的方案到底有多靠譜乃至可行呢?當然,也有人認為,這不過是李普曼意味深長的反諷或提醒,正如他所指出的,承認人類的渺小和狹隘,本身就對人類事務的改進有所助益。
李普曼:這個世界上,有清廉也有腐敗,有混沌也有奇跡,有彌天大謊也有不惜一切去戳穿謊言的人。
一百多年過去了,李普曼的《輿論》不僅沒有過時,反而變得更加重要。重新閱讀這本經典著作,或許能幫助我們穿透迷霧,更清晰地看到輿論與我們自身的深刻關系,從而更加理性地面對這個復雜的世界。
你曾經讀過這本經典嗎?
李普曼的觀點你怎么看?
在留言區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位優秀留言讀者將獲贈這本
經久不衰、常讀常新的經典
走近傳播學奠基之作
在眾聲喧嘩中保持清醒
公號粉絲限量專享
掃碼領券后折合5折優惠
掃碼進群,更多福利
-End-
圖片|壹圖網
觀點資料來源:《輿論》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scb01@pup.cn
▼點擊名片 ?標關注我們▼
在擬態環境和刻板印象中保持清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