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心智的奧秘還是組織的進化,其偉力皆非源于某個全知全能的“超級單體”,而在于海量簡單、專注的模塊,通過精巧的結構化連接與協同,最終在更高層級涌現出超越個體之和的集體智慧與系統適應性。”
作者:張國維
來源:認識管理(ID:gh_503913264134)
正文字數 3217 字 |閱讀 10 分鐘
2025年6月,陳春花與秦子忠合著的《共生理念:組織范式的轉變》問世。書名中“范式轉換”一詞引人矚目——在“范式”已成管理學界時髦標簽的今天,這一宣稱需經得起庫恩理論的嚴格檢驗。
庫恩的“范式轉換”理論強調科學革命的五大要件:世界觀重構、科學共同體共識轉移、理論內核變革、方法論革新、價值標準遷移。
本書雖未直接引用庫恩,但其章節暗線恰是對這五大要件的系統性回應。我們不妨以庫恩理論為“謝公屐”,攀登這場組織認知革命的青云梯。
在湍急的思想河流前,學者們常面臨兩難:是獨自架設新橋,還是借前人橋梁渡河?
陳春花與秦子忠合著的《共生理念:組織范式的轉變》選擇了后者——他們將馬古利斯的共生進化論、凱文·凱利的鏡像世界、萊盧的組織演化理論等數十種學說化為理論橋梁,試圖跨越工業時代與數字時代的認知鴻溝。
庫恩范式革命的要件中,“科學共同體的共識轉移”對東方學者挑戰最大——在以西方管理思想為主流的學術評判體系中,東方理論的合法性常需借力跨學科橋梁。用西方思想為主的理論背書,利于達成科學共同體的共識轉移。
《共生理念》以數十種西方學說為樁,架設四條核心理論橋梁:
1. 生物學橋梁
琳恩·馬古利斯的共生進化論被用作顛覆達爾文競爭邏輯的武器,主張“生物界遵循適應與協作的共生機制”,直指工業時代“適者生存”組織觀的基因缺陷。
2. 技術哲學橋梁
凱文·凱利的“三大數字化平臺”(互聯網、社交媒體、鏡像世界)解構組織邊界,當現實被完整映射至數字空間,組織從“經濟實體”躍遷為“社會實體”。
3. 制度理論橋梁
斯科特的制度三維度(規則性、規范性、認知性)揭示組織轉型的深層阻力——例如“新老員工”的認知分類已成范式轉換的無形枷鎖。
4. 意識進化橋梁
弗雷德里克·萊盧的“組織意識色譜”理論(從紅色到青色的演化階段)為共生型組織提供進化路徑圖,指向組織如生命體般自組織的終極形態。
這些理論嫁接不僅是為學術背書,更是以西方思想為“共識轉移”的杠桿,撬動管理學界對東方智慧的接納。
讀書如拳擊,是讀者與作者在信息熵與邏輯流中的博弈。本書的副標題“組織范式的轉變”已昭示其高熵值本質——這場哲學級較量引發部分讀者“邏輯混亂”的眩暈感,實則源于庫恩范式理論的殘酷真理:范式轉換本質上是世界觀的重構。其中:
熵值之拳
哲學思維的管理突圍。當陳春花宣告“時間價值從效率轉向意義”、“財富尺度從物質生產擴展到人際交往與自我意識活動”時,傳統管理者遭遇了認知地震。
書中揭示的殘酷現實是:年輕員工的工作取向已從“為利益奮斗”轉向“為意義消耗能量”。這種價值取向的巨變,使科層制組織猶如恐龍面對冰川紀——昔日優勢成為今日枷鎖。
邏輯之拳
庫恩范式的解構游戲。本書的章節編排看似松散,實則嚴格遵循庫恩范式革命的五大轉換要件架構全書的內容。
這與我們經常閱讀的商業管理文章的習慣不同,容易產生被打懵的暈眩。
將本書的范式革命喻為拳擊賽,陳春花向舊管理范式揮出五道庫恩之拳,如八卦拳虛實相間,力道深淺各異,既有直擊本書要害的重拳(前三拳),也有為未來著作留下伏筆的溫和拳(后兩拳)。
1. 世界觀重構之拳
作者以手術刀般的精準,解剖技術-制度雙變量革命。
技術變量,用數智化將人類三大活動(生產、交往、意識)悉數卷入價值創造漩渦。年輕人推寵物車的“自我意識消費”,宣告財富尺度從物質囤積轉向意義流動;
制度變量,將組織效率源泉從“內部榨取”轉向“生態協同”,倒逼ESG從道德裝飾變為生存剛需。這一拳徹底擊碎科層制組織的認知基石。
2. 理論內核變革之拳
提出“互為主體、互作效應、價值共創、整體進化”四原則,系統性取代科層制的控制邏輯。
其中“互作效應”明確承認共生關系的四種可能(互利、偏利、偏害、吞噬),避免陷入盲目樂觀的烏托邦敘事,為自組織理論奠定哲學基礎。
3. 價值標準遷移之拳
批判“利益最大化”轉向“意義最大化”具有突破性,有待闡明新價值如何與現有績效考核兼容。
例如年輕員工“為意義消耗能量”的論斷,需要跨代際價值觀的實證數據支撐,防止被詬病為精英視角的微觀觀察。
4. 科學共同體共識之拳
通過馬古利斯共生論、萊盧意識模型等構建新范式合法性,有待提供管理學界廣泛接納的證據。
5. 方法論革新之拳
強調“協同賦能”有待給出量化“互為主體性”的指標體系;
引入“組織意識色譜”,仍需提供從“橙色范式”躍遷至“青色范式”的操作指南;
提出“組織神經網絡”概念,還需結合具身智能、多模態算法等AI技術具體賦能共生型組織,彌合與大模型、智能體等技術浪潮之間的斷層。
陳春花的后兩拳力道克制,即是為學界預留共創空間,也暗示著她正在進行的學術研究的方向。正如珊瑚礁需要時間沉淀,范式的工具層與共識層本就需要生態自生長。
人工智能先驅馬文·明斯基在《心智社會》中發出振聾發聵的詰問:“除非我們能用無智慧的東西解釋什么是智慧,否則我們只是在原地打轉。”這一論斷直指智能本質的核心困境——真正的突破,在于如何用非智能的“基本單元”構建出復雜的智慧行為。
明斯基的答案即是“智能體”(Agent)。它們絕非神秘莫測的“意識小人”,而是功能“極度簡化”的計算單元,例如,一個邊緣檢測智能體只識線條,不知貓狗;一個語法分析智能體僅判結構,不解語義。
其核心在于“專一性”(僅做一事)、“無知性”(無全局視野)與“可組合性”——如同蟻群,單一個體智能微薄,群體協作卻能涌現出令人驚嘆的集體智慧。
陳春花教授關于“未來組織”的宏大構想,恰恰與明斯基的智能體哲學形成跨越時空的共鳴。她將組織視為一個“巨型智能體”,而其著作體系本身,正是這一思想的絕佳隱喻。
她的每一本獨立著作——《價值共生》《協同》《管理的常識》等——正如明斯基體系中的單一智能體:聚焦一個核心管理維度(如戰略、領導力、組織變革),提供深度的局部解構(共生理念的規范性),卻無法單獨描繪未來組織的全貌(全局知識)。
只有當這些“知識智能體”——陳春花的全部著作——以某種精心設計的認知拓撲結構相互關聯、補充、激發時,真正的“智能體群”才得以形成。
價值共生思想與協同機制碰撞,激活組織活力;數字化洞察與領導力變革交織,重塑管理范式。多維度的管理智慧在動態交互中持續進化,最終涌現出那個復雜、靈動、具有自適應能力的“未來組織”全景圖。
從明斯基揭示的智能底層邏輯,到陳春花勾勒的組織未來形態,“智能體群”的思想一脈相承:無論是心智的奧秘還是組織的進化,其偉力皆非源于某個全知全能的“超級單體”,而在于海量簡單、專注的模塊,通過精巧的結構化連接與協同,最終在更高層級涌現出超越個體之和的集體智慧與系統適應性。這,正是理解復雜系統(無論是人腦還是未來組織)不可或缺的元認知框架。
就智能體的“專一性”而言,我們無需對《共生理念》提出無所不能的要求。相信陳春花在未來的著作中(新的智能體)解決類似“實踐驗證、概念操作化及東西方范式沖突”等問題。
《共生理念》或許尚未完美實現其宣稱的范式革命,但它完成了更重要的使命:
在組織理論的斷層帶上架起思想橋梁,讓馬古利斯、萊盧、凱文·凱利在河岸相遇;
以哲學之拳擊碎管理的認知枷鎖,盡管裂痕中透進的光未照亮所有角落;
播種智能體群的基因種子,當價值共生、協同共生、理念共生在思想土壤中糾纏生長,終將迸發“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涌現之力。
站在2025年技術奇點回望,陳春花的真正雄心或是成為組織領域的“范式守門人”——以十年著作為磚石,修筑通向熱帶雨林式組織的思想橋梁。
當管理者借橋渡河,看到的將是珊瑚蟲與蟲黃藻般的生態繁榮:卑微的共生體,構筑了海洋最繁榮的生態系統。組織進化的下一紀,屬于那些放棄主體性傲慢,在共生網絡中尋找生態位的智慧生命。
正如書中所言——
“共生不僅僅是一種生存策略,一種方法論,共生還是一種價值觀,一種世界觀。”
微信 ID:chunnuanhuakai-cch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