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解夏
編輯 |韓成功
“我國海上風電已進入市場化競速期,未來將呈現深遠海化開發加速、技術持續升級、多產業融合發展三大趨勢。”5月24日,在海陵島國際風能大會(2025)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潘慧敏指出。
潘慧敏在大會上披露,截至今年4月底,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規模達4351萬千瓦,占全球海上風電累計裝機總量的50%以上,新增裝機與累計裝機容量已連續四年位居全球第一。
近年來,在雙碳目標的指引下,海上風電產業步入“快車道”。據行業預測,到2030年,我國海上風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2億千瓦,總投資約2.6萬億元,可帶動產業鏈總產值超過20萬億元。
然而,海上風電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尤其是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下稱“136號文”),明確提出“新能源項目上網電量原則上全部進入電力市場,上網電價通過市場交易形成。”這將深刻改變海上風電的投資收益模型,海風行業面臨變革。
海上風電如何應對新形勢、新問題、新挑戰,急需破題思路。在海陵島國際風能大會(2025)上,多位行業大佬給出了自己的意見建議。
海上風電機遇與挑戰并存
近幾年,海上風電裝機規模突飛猛進。
以廣東省陽江市為例,陽江市海上風電規劃容量超過2000萬千瓦,居全國首位,已建成裝機容量600萬千瓦,居全國第二。到2030年,陽江規劃的海上風電總裝機規模將達到4000萬千瓦,屆時陽江開發的風電項目上網電量將超過1000億千瓦時,基本相當于廣東全省用電的1/9。
另據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胡洪在海陵島國際風能大會(2025)上披露,截至目前,廣東省海上風電裝機規模突破1250萬千瓦,海上風電等新能源產業集群年營收突破1100億元,形成以運營維護綜合服務于一體的海上風電全產業鏈體系。
另一方面,海上風電技術發展速度驚人:風機更大、葉片更長、發電效率更高,同時,深遠海的漂浮式風電技術也在不斷創新。特別是進入平價時代以來,包括基礎結構和抗臺風設計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截至目前,我國16MW海上風電機組已經批量應用,18—20MW樣機已經安裝并網發電,26MW樣機下線。而其他國家,目前還只能做到15MW的樣機下線。
但是,在海上風電技術和裝機規模的狂奔中,行業仍面臨諸多難題。
例如在技術方面,風機大型化技術進入無人區,快速大型化所帶來的系統性風險也隨之升高,深水和遠海施工裝備及技術無法快速跟進,出現海上風電項目安裝運維難度大的問題。
此外,海上風電正向深遠海區域發展,但是深遠海的運維成本極高。資料顯示,深遠海項目運維成本占度電成本30%,是陸上風電的2倍,且故障修復周期是陸上的3—5倍,嚴重影響項目的經濟性和可持續運營。
除了以上難題,更重要的是,新能源全面入市后,海上風電的收益模型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136號文明確指出,推動新能源上網電量全面參與市場交易,新老項目以6月1日為節點“新老劃斷”執行。
對此,中國廣核集團黨委委員,中國廣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志武認為,136號文是控制節奏,而不是改變方向,目標是要實現新節點上新的平衡。
而在明陽集團黨委副書記劉連玉看來,海上風電比陸上風電發展晚,技術、管理等方面還沒有完全發展起來,136號文的調節作用來得早了一點。
在136號文之前,海上風電主要通過技術創新來降低制造和運維成本,以實現更高投資回報收益。而在136號文之后,傳統的投資收益模型改變,海上風電不得不面對市場化交易帶來的收益不確定等一系列新挑戰。一方面,新建的海上風電項目要面臨電價波動帶來的投資風險;另一方面,不同省份電力市場發展水平和新能源資源稟賦不同,導致海上風電項目在不同地區面臨的市場環境差異較大。
如今,新能源全面入市時代已經來臨,海上風電行業亟待尋找新的方向和破題思路。
“136號文”挑戰何解?
136號文的落地執行,是當前業內最為關注的問題。做好新時期的海上風電開發,一方面制造端仍要降本增效,另一方面是改變收益模型,建立新的交易體系、多元化收益模型。
金風科技總裁曹志剛認為,面對136號文帶來的挑戰,首先要重新定義最優度電成本的模型,從多方面建立新的標準,回到最優度電成本的主線;其次,以前關注功率曲線如何最優,但現在需要更關注交易價值;而且,從交易體系來講,最能發電的時候不見得是價值最高的時候,發電能力需要體現在交易層面。
這意味著新市場機制下,海上風電不僅要在制造、運輸、安裝等環節快速突破,進一步降低度電成本,而且更依賴于智能化技術的研發投入,提升面對電價波動時的風險對沖,通過多元化的電力交易模式和金融工具來規避市場風險。
曹志剛還表示,綠電的碳價值一直被低估,因此呼吁把綠電的碳價值重視起來,這樣新能源全面入市,對海上風電來說,會帶來很好的正向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136號文發布之后,各省已經開始出臺與本地實際情況相對應的配套文件。海上風電項目的規劃和開發,需要根據不同省份的政策環境和市場條件,給出有針對性的投資策略和交易策略。
另外,為應對新能源全面入市帶來的挑戰,海上風電行業還需要產業鏈上下游合成一股力量,促成多方協同。
張志武認為,海上風電從小規模到大規模,從碎片化到成片化,形成集約化的狀態,有利于降本和統籌。尤其是136號文之后,通過廣東省陽江市打造的風電生態圈,各方可以一同爭取更好的政策、營造更寬松的營商環境、進一步降低技術成本。
目前,陽江已形成了覆蓋研發、生產制造、開發建設到生產運維的風電全產業鏈,有效降低項目建設、運輸、物流等多個環節成本,同時,上下游協作效率的提升,保障海上風電項目度電成本、發電效益等方面的競爭力。
對海上風電來說,136號文不僅是挑戰,也是行業轉型升級的契機。從長遠來看,136號文的實施將加速海上風電行業的優勝劣汰,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和技術進步。具備技術優勢、成本控制能力和市場應對能力的企業,將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引領行業走向更加成熟和理性的新階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