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德國,許多人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或許是嚴謹、守時、高效、理性等這樣一些刻板印象。
那么,真實的“德意志”是怎么樣的?事實上,對于這個問題的不斷追問,正是很“德意志”的一件事,也是德意志這個民族“擰巴”的體現。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教授黃燎宇在新作《德意志心靈》中,用詼諧又不失深刻的筆觸 ,揭示了德意志文明內部的矛盾性和復雜性。
北大教授黃燎宇新作,這本書語言勁道幽默,兼具文化研究與批評的深度。
如果你也好奇,這個民族為何在哲學上如此深邃,在文化上如此復雜,在歷史上如此反復……書中提到的這些觀點,或許會讓你豁然開朗。
黃燎宇老師書房中的書籍,圖片來自公眾號“北大外院人”。
1
德國文化在18世紀中葉之后,顯示出令人刮目的創造力,圖為德國古典哲學四大家。
1750年至1850年是決定現代人類歷史進程的關鍵一百年,西歐在此期間經歷了深刻的變革。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稱這段時期為“雙元革命”時代,德國雖未參與政治革命和工業革命,但發動了一場意義重大的文化革命。這場文化上的崛起不僅在思想、藝術、哲學等領域取得輝煌成就,也對世界文化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2
浮士德體現了德意志這個民族對精神、意義和歷史使命的自覺,圖為浮士德和魔鬼,
理想主義和唯心主義在德文里是同一個詞“Idealismus”,中文的兩種譯法(理想主義,唯心主義)分別與德文概念的正面和負面內涵相呼應。德國人可謂成也唯心,敗也唯心。由于唯心,他們創造了燦爛的思想文化;由于唯心,他們不通世故,不懂常理;由于唯心,他們最終犯下滔天大罪。
3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國作曲家、鋼琴家,被認為是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之間的橋梁人物。
我們常說“德國古典文學”“德國古典哲學”“德國古典音樂”,這三者似乎構成了德國文化的高峰,但這種“古典”的說法其實容易產生誤解,甚至掩蓋了其中的浪漫成分。在德國,古典與浪漫之間并非涇渭分明,而是交織重疊、難以截然區分的。
4
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海邊的月出》(Mondaufgang am Meer,約1822年),一幅充滿靜謐、哲思與浪漫主義精神的代表性作品。
浪漫主義既是德國文化的瑰寶,也是其矛盾的遺產。一方面,它帶來了對自然的熱愛、反功利的藝術理想、自我反思的文學手法,以及環保和反資本主義的文化基因,使德國文化更深刻、更富魅力。但另一方面,浪漫主義也反現代、反啟蒙,充滿懷舊情緒,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與納粹意識形態產生了糾葛。
5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士兵。
歷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奧首先宣戰,但德國人普遍認為打的是一場自衛反擊戰。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的知識精英,往往不是從現實利益或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待國家沖突,而是傾向于以精神、文化和原則層面的“決戰”來理解這些矛盾。
6
希特勒在納粹黨黨代會上,1930年10月攝于魏瑪。
德國人具有唯心主義傳統,容易走向政治掛帥,誤判現實就不可避免。世紀之交,德國人普遍認為,俄國和法國不可能結盟,英國和俄國不可能結盟。結果,他們很快陷入英、法、俄三家組成的包圍圈。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希特勒陷入自己的種族妄念和意識形態偏執,認定英美不可能與蘇聯結盟。
從你的游歷和閱讀出發
談談你眼中的“德意志”民族
2位優秀留言讀者將獲贈此書
撥開歷史迷霧
直擊德意志文明內部的矛盾性和復雜性
公號粉絲限量專享
掃碼領券后折合5折優惠
從哲學、文學、文化學、歷史學等方面
立體而深刻地呈現德意志浪漫主義
掃碼進群,更多福利
-End-
觀點資料來源:《德意志心靈》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scb01@pup.cn
▼點擊名片 ?標關注我們▼
撥開歷史迷霧閱讀德意志心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