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與創新驅動的時代,知識產權保護已然是社會共識。然而,總有個別品牌試圖在“灰色地帶”打擦邊球,甚至公然侵犯他人專利,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權利人的權益,更會阻礙社會創新活力。
2025年6月6日,陜西艾爾膚組織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西艾爾膚”)發布《關于“綻媄婭”品牌專利侵權的嚴正聲明》(以下簡稱“聲明”),指控護膚品品牌“綻媄婭”在宣傳中涉嫌侵犯其專利權,并要求相關方撤下侵權內容、公開道歉。
值得注意的是,綻媄婭依托陜西佰傲再生醫學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佰傲再生”)23年再生醫學研究的深厚積淀,其戰略單品PDRN能量棒上市僅3周銷量便突破600萬支,迅速登頂天貓精華新品榜。超級網紅李佳琦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曾直播推廣綻媄婭的4維淡紋精華、鈍感力精華、凈痘小綠管等產品,并在今年5月小樣節中,讓20萬份PDRN能量棒上線即秒空。近期,該品牌以“造皮膚的人做護膚品”為主題,聯合李佳琦團隊及多家媒體展開推廣,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爭議焦點:專利歸屬與宣傳真實性
聲明顯示,陜西艾爾膚成立于2002年,是中國最早專業從事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的生物科技企業。其核心專利“含有外周血干細胞的組織工程皮膚及其制備方法”(專利號:200710018913.6)已應用于產品“安體膚”,主要用于燒傷創面修復。
陜西艾爾膚強調,該技術是國內唯一含有人源活細胞的組織工程皮膚(產品名稱:“組織工程皮膚”,國械注準20183131660),俗稱“人造皮膚”,適用于燒傷創面修復,為眾多患者帶來有效治療與組織再生的希望的專利產品。
然而,在2025年5月13日,“綻媄婭”聯合中國婦女報、天貓寶藏新品牌、李佳琦及世之相發布了一支宣傳視頻,主題為“造皮膚的人去做護膚品”,并在多個線上平臺及線下廣告屏廣泛傳播,包括但不限于中國婦女報、微博、微信、小紅書、抖音、全國208塊線下大屏。清揚君在此前的文章也有提及。(詳見文章《綻媄婭雖火,但化妝品宣傳醫療作用不可取》)
經陜西艾爾膚核查發現,涉事廣告內容中涉及的技術描述與公司持有的專利技術存在高度重合,但未獲得公司任何形式的授權許可。該行為已涉嫌侵犯公司專利權,并對公眾造成誤導,嚴重損害公司合法權益。為此,陜西艾爾膚鄭重聲明如下:
1、視頻誤導消費者
視頻中“中國人造出首塊人造皮膚”、“中國首個活細胞人造皮膚產品獲批上市”等表述,均指向我司獨家持有的專利產品“組織工程皮膚”,該視頻涉嫌混淆技術來源,誤導公眾,侵犯我司專利權。
2、涉嫌專利盜用
視頻稱“綻媄婭”自2016年誕生并從“造皮膚”邁向“造護膚品”,暗示其使用了我司專利技術,長期侵害我司專利權。
3、虛假宣傳
視頻所標注專利“一種3D表皮模型的構建方法,專利號ZL201710460494.5”與視頻畫面宣傳內容“他們成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二個量產人造皮膚的團隊”沒有直接關聯,該引用專利無法支撐其宣稱內容。且引入我司專利產品“組織工程皮膚”,涉嫌虛假宣傳。
4、時間線誤導
視頻宣傳的“1995–2007”科研時間軸與我司專利開發歷程一致,誘導公眾誤認為“綻媄婭”品牌是技術發明源頭或與我司有某種關聯。
5、公眾人物及媒體失責
廣告宣傳人對視頻中“人造皮膚”專利歸屬與授權狀態未履行應有的審核義務,涉嫌故意混淆試聽。相關媒體雖因被綻媄婭品牌誤導,但其行為實際上對消費者造成嚴重的誤導,同時也引發了內容宣發方面的重大過失。
企查查查詢顯示,專利號“ZL200710018913.6”是陜西艾爾膚于2007年10月19日申請的,涉及一種含有外周血干細胞的組織工程皮膚及其制備方法。該專利通過將外周血干細胞和皮膚成纖維細胞復合于生物支架材料內部,并在表面接種表皮細胞,構建出具有活性的組織工程皮膚。該皮膚與天然皮膚結構類似,可改善創面血供、促進愈合,減少瘢痕增生,提高移植成功率,有效修復難愈性皮膚缺損。
而專利號“201710460494.5”是博溪檢測(蘇州)有限公司于(以下簡稱“博溪檢測”)2017年6月18日申請的,涉及一種3D表皮模型的構建方法,使用經絲裂霉素C處理的成纖維細胞作為滋養層,接種角質形成細胞,并配合低濃度血清及EGF、胰島素和CaCl?進行培養,構建出與人體表皮高度一致的3D表皮模型,且降低了生產成本,滿足規模化生產需求。從專利概述來看,該專利似乎與再生技術無直接關系。
此外,清揚君調查發現,博溪檢測是佰傲再生控股公司,佰傲再生通過博溪生物科技(蘇州)有限公司和廣東博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間接持有博溪檢測94.8683%的股權。
值得說明的是,陜西艾爾膚申請的專利號“200710018913.6”已于2021年10月19日因未繳年費專利權終止。且至今已經超過2年,按專利法實施細則規定,已經過了恢復權利請求費的期限。
對此,清揚君聯系了陜西艾爾膚。相關人員解釋稱,2021年因未繳納年費導致專利失效,但這并不影響追究侵權方自2016年以來的侵權行為。此外,公司與第四軍醫大學簽訂的合同中,轉讓的是包括已獲得專利和未獲得專利的全部技術。因此,即使專利失效,綻媄婭也無權使用相關技術。但“綻媄婭”卻借機宣傳“中國首例、世界第二例人造皮膚”,導致客戶對陜西艾爾膚技術產生誤解,還誤導了消費者,助長了不良的市場競爭。
品牌方、媒體與主播的責任邊界
此次事件不僅涉及品牌方的宣傳合規性,也引發對合作媒體及主播選品審核機制的討論。陜西艾爾膚在聲明中強調,公眾人物及媒體在推廣時應對核心技術來源進行核實,避免誤導消費者。李佳琦作為頭部主播,其推薦的產品通常具備較高市場信任度,此次涉及專利糾紛,可能影響消費者對其選品嚴謹性的評價。
但事實上,無論是李佳琦、中國婦女報、天貓寶藏新品牌,還是報道了該內容的其他媒體,通常都難以分辨涉案專利是否侵權。畢竟,他們大多不具備專業的審核分辨能力,且相關資料均來自品牌方。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無論他們是否具備分辨能力,一旦“綻媄婭”被認定侵權,他們也難辭其咎。
清揚君點評:
知識產權保護是推動社會創新發展的基石,任何試圖侵犯他人專利的行為,都應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會的譴責。此次糾紛折射出醫美、美妝等行業在“科技營銷”中的潛在風險。近年來,不少品牌借助“生物科技”“醫學專利”等概念提升產品可信度,但若缺乏真實技術支撐或授權依據,可能構成對科研機構知識產權的侵犯。組織工程屬于高門檻科研領域,其技術轉化需嚴格遵守專利法規,商業品牌在借勢宣傳時應更加審慎。
如果陜西艾爾膚聲明屬實,那么即便其專利目前因未交費失效,但并不影響其未失效前的侵權罪責。而且“綻媄婭”方面也不能將相關專利技術描述成自己的,這在商業行為上已經構成了虛假宣傳和不正當競爭。這對“綻媄婭”和佰傲再生而言堪稱致命打擊。其長期標榜的“突破國外技術壟斷,開創中國首例、世界第二例人造皮膚”的核心宣傳主張遭到顛覆,所謂“首次登頂見證行業巔峰”的宣言被證實存在不實之嫌。
需要說明的是,專利侵權的賠償一般比虛假宣傳要高的多。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成立五周年十大影響力案件中,四川金某化工公司和北京燁某科技公司因專利及技術秘密侵權起訴山東華某化工公司等多方,一審判決侵權方賠償8000萬元和5000萬元。雙方上訴后,最高法二審判決侵權方賠償2.18億元,后續和解獲賠6.58億元。本案刷新國內知識產權賠償紀錄,還入選2023年度十大案件。【(2020)最高法知民終1559號、(2022)最高法知民終541號民事判決書】
事實上,知識產權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企業和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對企業而言,侵權行為無異于對其無形財富的公然掠奪。從這個角度看,專利侵權的判賠再多也不為過。
目前,“綻媄婭”及李佳琦團隊尚未公開回應。事件后續如何發展,是否會影響“綻媄婭”品牌及主播的公信力,仍有待觀察。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知識產權保護日益強化的背景下,商業宣傳與科研倫理的平衡將成為行業必須面對的課題。
注:本文圖片來自“造皮膚的人去做護膚品”視頻/海報、陜西艾爾膚官方社交平臺和企查查截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