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外之家 | 溫暖駐外人
數十萬駐外人都在關注
駐外之家人才網
www.zhuwaizhijia.com
在非洲這些年,也幾乎走遍了東非五個國家,看慣了中資企業的紅旗飄飄,也見多了印度人的深耕細作。你可能不知道,在內羅畢的高等法院里有印度裔法官,在盧旺達的咖啡園里有印度財團,在南非的議會里,印度裔議員揮斥方遒。而更不用說,如今的英國首相蘇納克,也是一位印度裔。
我們總說印度“臟亂差”,說他們“內斗不斷”,說他們隨地大小便,說他們“沒我們卷”,說他們食品不干不凈,但如果你真在國際上跑一圈,就會發現——我們其實一直低估了印度,甚至,輕視它。印度裔在歐美都有強大實力,而且他們積極從政,對他們的政府有巨大影響力,這一點和華裔內斂低調的性格有很大差異。
中國網絡上的“強奸之國”標簽,在一定程度上蒙蔽了我們,豪哥哥式的娛樂搞笑滿足了我們的虛榮心,在中文互聯網上,“印度=強奸之國”的刻板印象幾乎成了默認設定。從微博到B站,從知乎到短視頻,隨手一刷就是“公交車上的慘案”“印度女性出門需陪同”的段子。而一些博主甚至靠“踩印度、抬中國”收割流量,營造出一種廉價的優越感。但你有沒有想過:我們以為的印度,真的是它的全部嗎?
印度社會確實存在性別問題,也發生過震驚世界的惡性事件。但與此同時,他們也在推動法律改革、加強女性教育與社會參與。2013年后,印度成立了快審法庭,修訂刑法,提升女性自衛權利。我們不能把一個14億人的國家,簡化成幾個犯罪新聞的合集。我們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妄自尊大,我們嘲笑印度人不重視體育,嘲笑多神宗教信仰,嘲笑貧富差距,印度確實有印度的問題,但是我們的眼光不能聚焦在對手的缺點上,那樣只能使我們自己變成睜眼瞎。
短視頻平臺塑造了“低端印度”的錯覺。刷抖音、刷快手,你一定看過印度街頭滿地牛糞、跳大神、地鐵扒車的視頻。再配上中文配音“印度科技強國實錄”,效果喜劇又諷刺。但你看不到的是——他們的Infosys、TCS、Wipro正在為歐美開發AI底層架構;他們的創業公司正用人工智能做遠程醫療、教育、農業預測;你看不到的是,印度工程師幾乎構成了全球IT行業的骨干。我們在笑他們的時候,他們在悄悄換賽道、做后臺、跑全球。
我們甚至嘲笑他們的英語口音,但是有口音總比不會強。印度人自小受英語教育,能直接參與全球規則撰寫和談判。他們的英語口音是我們笑話的對象,但他們的語言體系早已內建國際語境,能流暢處理國際合同、技術文檔和跨國項目。而我們,花了十幾年學英語,到了國際會議還要靠翻譯。語言的優勢,不是語法分數,而是能否直接用母語思維對接世界秩序。
印度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不再是“貧民窟國家”。2025年,印度GDP超過4.2萬億美元,超越英國、法國,躋身世界第五。而且,它依靠的是內需+服務+工業+科技的混合結構,不是資源國也不是純制造。他們有塔塔集團、信實工業,也有新興科技公司做區塊鏈、AI醫療、電子支付。他們不是靠補貼過日子,而是靠市場化生存與全球資本。在非洲市場,印度商品滲透率極高。手機、藥品、教育服務、IT外包,幾乎無處不在。他們不搞大張旗鼓的“走出去”,卻以細水長流的方式,真正融入非洲社會。
中國人談到印度,最常講的是“種姓制度”,仿佛這是一種冷血的封建等級制。但現實比刻板印象復雜得多。是的,種姓影響著印度社會結構,但印度憲法早在1950年就明令禁止種姓歧視。如今的印度,有達利特(最低種姓)擔任議員、部長、法官。政府還設立了大量“種姓配額”制度,在大學、公務員體系中為弱勢群體保留名額。雖然不完美,但這是社會改革的真實路徑,不是我們說“取消”就能取消的那種劇本。印度人也在為改變自身社會不足努力,有阿米爾汗這樣的思想家正在為改變印度痼疾而努力,這種思想家能在印度生存并深受歡迎這是我們需要羨慕的。
印度民主,是混亂中的秩序。我們說他們“民主太亂”,但他們的民主制度真實、穩定、包容、多元。擁有9億注冊選民,是全球最大規模的選舉;總理、總統、最高法院法官通過透明程序任命;媒體輿論、政黨輪替、法院獨立、地方自治,都運作正常。的確有爭議、有極端事件、有宗教沖突,但你能在印度看到官員下臺、法官批評政府、媒體質疑總理。這份制度的彈性,是一種我們不太熟悉的“吵著吵著也能往前走”的力量。
印度在非洲的影響力,遠比你想象得深,在肯尼亞、烏干達、坦桑尼亞、南非,印度裔社群有政治席位,有經濟基礎,有文化影響。他們不是靠國家工程項目擴張,而是靠商業網絡、社區資本和語言融合,成為當地社會的一部分。在盧旺達,印度人建學校;在贊比亞,印度醫生是政府醫院的骨干;在南非,印度裔議員推動多元文化立法。中國人在非洲修橋鋪路,印度人卻在非洲種人種心。誰的影響力更深?值得我們反思。文化軟實力有時候比基礎設施硬實力影響更大,肯尼亞的所有電影院,寶萊塢的電影大行其道,有的印度還沒發行,肯尼亞已經上映了,簡直無孔不入。
軟件實力,是印度最強的國力武器。你知道全球最頂尖的科技公司,有多少印度CEO嗎?谷歌的皮查伊、微軟的納德拉、IBM、Adobe……幾乎都是印度裔。在全球軟件外包行業,印度控制超過60%的市場份額。Infosys、TCS、Wipro這些公司服務全球金融、醫療、政府系統,是“看不見的全球后臺”。他們的軟件工程師遍布北美、歐洲、非洲,他們開發的數字錢包、數字醫保、數字身份系統,正在改變南亞和非洲的日常生活。我們總說中國有硬件,中國有制造,但當數字經濟主導一切,代碼和算法將決定命運,而這,正是印度的主場。
那我們為什么總是輕視印度?因為我們總用老眼光看對手,總喜歡用“自我優越”代替“他者理解”。我們不肯承認:這個從小和我們比“誰更窮”的對手,已經從后視鏡里走出來,跑在了旁邊,甚至開始超車。
我們輕視印度,是因為我們習慣了敵視一個“落后又吵鬧”的鄰居,卻不敢面對一個年輕、有活力、懂規則、全球滲透能力強的競爭對手。我們總是用龍象之爭來形容我們和印度之間的關系,可是,我們為什么不能和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做朋友?有這么一個朋友難道不好嗎?有的老鐵是看著鐵,有的老鐵用著鐵。朋友要多多益善,不能總樹立敵人,何況有些沖突我們要遠離,本和我們無關,有些和我們有關的沖突要協商,不一定要靠武力,有些武器是要賣,賣誰都可以。
最后,我們更該問:為什么要把印度當成敵人?是啊,印度發展得好,對全球南方國家是好事。我們真要擔心的,不是印度崛起,而是自己停滯不前、夜郎自大。當我們還在嘲笑印度的貧民窟時,他們的Infosys早就成了微軟和谷歌的后臺;當我們還在罵印度“醫鬧”頻發時,他們的醫生早已通過英語體系走向了世界各大醫療中心。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是不靠貶低別人來證明自己的。我們要做的,是睜開眼睛,認清對手,尊重對手——尤其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第五大經濟體、正在塑造“全球南方”新格局的對手。尊重對手,就是最終我們自己,貶低對手不僅會讓我們掉以輕心,更是貶低我們自己。教員教育我們要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也可能,那本是可以成為朋友的“敵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