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是美債第三大持有國,很多人認為這是美國巨大的“把柄”,于是就有了美債武器化的說法,但要真正將美債“武器化”,其實比我們想象的還要難。
美國財政部5月1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份日本、英國、加拿大和比利時等國家均增持美國國債,其中英國的持倉規模增至7793億美元,超過了我國的7654億美元,這也導致英國超過我國成為美債的第二大持有國。
其中,日本3月增持了49億美債,持倉規模為11308億美元,依然是美債最大海外持有國;而英國持倉規模增至7793億美元,是美債第二大持有國。
反過來,我國則在3月份賣出了189億美元的長期美債。
很多人據此解讀為,我國正在拋售美債,以此來逼迫美國在貿易問題上就范。從時間點來看,這的確對得上,但189億美元的拋售,算得上武器化嗎?
在我看來,這當然不算是“武器化”。
從時間線來看的話,這的確說得通。5月12日,中美兩國瑞士日內瓦發表聯合聲明,把互相施加的關稅大幅下調,并且設定了90天的關稅談判期。
有一部分人認為,特朗普之所以會同意大幅下調關稅,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債面臨的尷尬局面。
從結果上來看,這是對的。但事實上,我國還真沒有大規模拋售美債。
在2019年之前,我國一直都是美國國債的最大海外持有國,一直到當年被日本取代。數據顯示,這一次也是英國20多年來首次超越我國,躍升為美債第二大海外持有國。
而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份,海外投資者對美國國債仍然保持強勁買盤,當月美債海外持有規模增加2331億美元,升至9.05萬億美元,根本沒有出現大規模拋售跡象。
換句話說,和3月份我國賣出去的189億美債相比,這根本就算不上拋售,更是只是合理的回調。
但如果我們把時間線拉長一點就會發現,從戰略上來看,我國的確在有意進行“去美債化”。自特朗普第一任期以來,我國就從美債第一大持有國開始了漫長的拋售潮。
自俄烏沖突之后,我國拋售美債更快了,一直到今天,被英國超越,成為美債第三大持有國。
在這個過程中,我國的確在去美債化,但如果說是把美債“武器化”,那也絕對是沒有。
目前我國持有美債仍然高達7654億美元,如果我國真的要把美債武器化的話,其實應該拋售更多,而不是保留7654億的美債。
但從美國的角度來看,這一次促成中美雙方達成貿易協議的,美債因素在其中起到的功勞也的確不小,但只不過這更多是市場在拋售美債,而不是我國。
在中美貿易談判過程中,美債的漲跌牽扯到美國財政部的發債成本,而這,幾乎是美國的命門,因此面對這一輪市場的拋售潮,哪怕是特朗普,也不得不服軟。
在中美貿易談判之前,特朗普就曾因為美債被市場拋售,而選擇暫停對全球加征對等關稅。
美債的漲跌拋售與否,對美國而言,為什么如此重要?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美債本質上是債券;而債券的收益率和價格是相反的。
即美債收益率的飆升,是因為市場的拋售導致了債券價格下跌。
簡單來說就是,假設是100美元的債券,到期后投資者可以獲得103美元,那么收益率就是3%;但是如果市場在不斷拋售債券,那么就只能按照低于票面價格的98美元賣出,到期還是獲得103美元,但總收益就變成了5美元,那么債券的收益率也就從3%上漲到了5.1%。
而美債下跌,在過去的兩個月里也非??膳?。
在4月2日特朗普宣布對等關稅后,美股隨即開始下跌、美元開始走弱,連帶著美債收益率也在上升,這是罕見的股市、貨幣和債券市場的“三殺”。
而類似的情形,自1970年以來,美國僅僅發生了13次,而今年這一次也是自1981年以來的首次。
可以說,這是美國歷史上四十年來的首次,足見市場對這波對等關稅的“恐懼”心理。
這樣的場景,的確很難出現;一般來說,當市場不確定性上升的時候,盡管美股下跌,但美債和美元通常都會走強。
但這一次不一樣,美股下跌期間,美債也沒有能夠發揮“避風港”的作用,這也讓投資者開始質疑美債信心。
對特朗普來說,這顯然也是他沒有想到的一點。
那么這一次美國股、債、貨幣三殺,背后是因為有國家在拋售美債嗎?
還真不是。更多的,這還是市場的行為,是投資者被特朗普的這一系列激進措施給嚇怕了,所以才紛紛避雷美國所有金融投資。
對很多人來說,是希望我國將這么多美債武器化的。按照他們的理論,他們認為美債持有國就是持有了你的債務,所以我國可以成為天然的“討債人”,也可以用這筆龐大的美債來要挾特朗普在貿易問題上就范。
但答案沒有想的這么簡單。
摩根大通的一份研究報告就認為,我國并沒有在結構上進行減持美國國債的動作。
盡管和特朗普第一任期之前相比,對比最高點,我國持有的美債已經減少了40%,但這是長期減持的結果,而不是短期內武器化的結果。
我國為什么不愿意大規模拋售美債呢?
因為我國持有的美債量太大,如果在短期內拋售,一定會導致市場無法吸收如此大量的債務,如果市場無法吸收,那么我國剩余儲備的美債價值也會迎來下降。
所以,最近的美債拋售潮,更多是私營部門的資產配置決策導致的,而不是國家驅動的美債武器化。
當然,拋售美債的確可以讓美國承受巨大的損失,但對我國來說,這相當于金融“核武器”,不到萬不得已,我國肯定也是不能用的,如果一旦用了,我國肯定也會承受美國相應的措施。
目前美國國債總額高達36萬億美元,其中有10萬億美債都將在今年到期,僅僅是今年到期的美債,就占美國GDP的30%,而美國一年的財政收入只有5萬億美元左右,而僅僅是美債利息,一年支出就高達萬億美元。
在巨大的償還壓力之下,僅靠5萬億美元的財政收入肯定是不夠的,因此美國的做法也很簡單,就是“發新債償舊債”,如果此時市場上的美債收益率飆升,對美國來說,發新債的舉債成本,就會非常高。
舉債成本太高,美國財政部就會壓力山大。
理論上,我國有7600億美債,一旦全部拋售的話,可以造成全球市場大地震,推動美債利率飆升,讓美國痛不欲生。
所以,路透社也將拋售美債形容為“核武選項”。
但既然是“核武選項”,這也意味著,我國要想短期內大量拋售美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我國投資美債帶來的損失,這就好比我買一萬元股票,突然毫無征兆全部賣出,自然會出現虧損。
除此之外,美債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穩定人民幣匯率的重要工具。一旦人民幣可能貶值,為了穩定匯率,我國就會出售美債,買入人民幣。
從這兩個角度來看,我國都不太可能短期內大量拋售美債。
除非,我國允許貨幣匯率自由浮動,但考慮到“不可能三角”,短期這也不太現實。
所以,即便拋開投資收益損失不提,為了匯率的穩定,我們也不太可能短期內大量拋售美債。
從這個角度來看,今年3月份我國拋售的189億美債,更多應該是正常的調控,而非拋售美債,更不是將美債武器化。
美債武器化聽起來的確很誘人,也很有吸引力,但大國之間的博弈,絕對不是一上來就亮出底牌和絕招的,而眼下來看,兩國之間的博弈,還遠遠沒有到那個地步。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