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的一天,剛剛考入上海海事大學研究生院的楊元元,卻沒有任何的喜悅之情。
這天早上,在所有舍友起床上課的時候,楊元元以身體不舒服為理由,繼續待在宿舍里。
直到宿舍里空無一人,楊元元拿出兩條早已準備好的毛巾,悄悄走進宿舍的衛生間。
然后將兩條毛巾綁在一塊,系在了衛生間的水龍頭上,做成了一個簡易的絞繩,執行了自己的自殺計劃。
等到舍友們下課返回宿舍的時候,在衛生間里發現了早已死亡的楊元元。
眾人驚恐的通知學校,隨后警察也趕到現場。
經過排查,楊元元的死因為自殺,并且她選擇的是最難實現的一種方式,將自己活活勒死。
出現學生自殺事件,警方馬上對楊元元的生活情況進行調查。
想知道究竟是因為什么,能讓剛剛考上研究生的她,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
而最終的所有調查結果,都指向了一個人,那就是楊元元的母親望瑞玲!
那么,研究生楊元元自殺背后,和母親有著怎樣的關系?
一 家庭變故
1979年,楊元元出生于湖北宜昌的一個工人家庭,六歲以前,因為父親有著穩定的工作,楊元元一家的生活還算穩定。
可到了1985年的時候,楊元元的父親因為急性黃疸肝炎而離世。
因為去世的時間很快,一家人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接到了這個噩耗。
當時為了照顧楊元元一家的生活,楊父所在的工廠將楊母望瑞玲調到工廠看大門,家里的生活也因此一落千丈。
楊家除了楊元元這個女兒以外,還有一個小兒子,望瑞玲帶著兩個孩子生活,日子過得非常艱苦。
這種辛酸被楊元元看在眼里,所以從小就非常聽母親的話,讓干什么就干什么。
而這也導致楊元元沒有什么主見,為后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高考的時候,楊元元根據自己的興趣,本來是準備學法律的。
但楊母覺得一個女孩應該學經濟,這樣以后掙錢多,生活也更穩定一點。
楊元元不敢忤逆母親的決定,就放棄了自己喜歡的法律專業,到武漢大學就讀經濟學。
而在幾年之后,楊元元的弟弟也考到武漢大學,一家人在武漢團聚。
望瑞玲為了照顧兩個孩子,就辭掉了在工廠里的工作,前往武漢照顧他們。
但因為兩個孩子上學是一筆很大的支出。
這個時候要是再在外面花錢租房子,望瑞玲手里的錢根本承擔不起。
再加上她又不想讓兩個孩子遠離自己,就想出來一個辦法,那就是跟著女兒住在學校的宿舍里。
這樣既不用交住宿費,又能離兩個孩子近一點,每天都能看到她們。
要知道,大學宿舍并不是單間,除了楊元元之外,還有其他舍友們一起生活。
但望瑞玲在知道這種情況的時候,依然讓女兒服從自己的決定。
楊元元對這種情況非常痛苦,但因為從小生活在母親的控制下,所以最后還是答應了這件事。
可望瑞玲畢竟是一個成年人,搬進大學宿舍后,楊元元的舍友們意見很大,就向校方提出了意見。
校方念在楊家的特殊情況上,就為楊元元安排了一個單間,讓望瑞玲有了一個生活的地方。
二 大學生活
在楊元元的四年大學生活中,望瑞玲對女兒的控制欲是極強的。
小到每天吃什么飯、穿什么衣服,楊母都一手安排。
大到學習成績和戶外生活,包括正常的交友,望瑞玲都不允許女兒參加。
在她眼中,楊元元就是自己的私有財產,自己讓她干什么,她就必須執行。
這種親密的生活讓楊元元生活在讓人窒息的環境里,逐漸產生了許多心理問題。
但大學四年總體上還是平安穩定的度過了。
大學畢業的時候,楊元元還拖欠著學校學費,這筆錢一直到2007年才還清。
為了早點掙錢養活全家,楊元元拿著自己的簡歷,投向了多家公司。
但這些公司要么是工資低,要么就是離湖北很遠的地方。
望瑞玲全程參與了女兒的擇業,覺得楊元元挑選的這些工作都不能讓她滿意。
就讓女兒去考公務員,這樣既穩定,在親戚面前又有面子。
楊元元在這件事上沒有任何主見,聽從了母親的選擇,考取了武漢枝江和廣西兩地的公務員。
可在通過考試以后,望瑞玲又覺得這兩個地方都太遠,不如留在武漢有發展前途,所以阻止楊元元到崗。
楊元元面對母親的阻攔,依舊選擇服從,最后一家人留在武漢打拼。
當時楊元元的學位證和畢業證因為欠款被扣下,只能在一家英語培訓中心當老師,每個月工資八百元。
而望瑞玲則在一個小市場里擺攤賣襪子,楊元元每天下班都要去照看生意,日子過得十分疲憊。
也就是在畢業后的幾年時間里,楊元元的弟弟考取了北京大學的研究生,成為了望瑞玲心中最好的孩子。
在多次被對比的打擊下,楊元元也萌生了考研究生的念頭,最后經過幾年的考試,被上海海事大學研究生院錄取。
按理來說,到了這個時候,望瑞玲應該感到滿足,兩個孩子都有著大好的前程,但就在楊元元即將到校的時候。
望瑞玲再次向她提出了要求,那就是像大學的時候一樣,帶著母親一起住在大學宿舍里。
三 選擇自殺
楊元元無法阻止望瑞玲的決定,只能帶著母親到校報到,在開學的前兩個月時間里,同學們都是開心的,只有楊元元萬念俱灰。
每天早上,同學們還在熟睡的時候,楊元元就要起床為母親準備早餐。
并且望瑞玲的控制欲更加嚴重,無論楊元元在哪里,她都會不時打來電話,將她叫到自己身邊。
而此時的校方已經接到了楊元元室友的投訴,希望學校能要求望瑞玲搬出宿舍,不要打擾其他同學的生活。
楊元元對這件事向校方提出申請,想和大學的時候一樣,申請一個單間,供自己和母親生活。
但學校拒絕了這一要求,并限期讓望瑞玲離開學校,在同學的議論聲中,母親的指責和嘮叨里,楊元元最終選擇了自殺。
這也不僅僅是因為學校沒有為楊元元和望瑞玲安排單獨宿舍這一件事所導致的。
而是楊元元這三十多年來生活上的所有痛苦產生的結果。
楊元元在宿舍內自殺以后,望瑞玲和她的弟弟,對楊元元的后事表現的漠不關心,而是叫來許多親戚,要求學校進行賠償。
望瑞玲一家人提出的賠償金額是四十萬,但學校認為楊元元的死,并不能單純的歸結為校方,而是望瑞玲在這件事中占據主要責任。
校方提出的賠償是十六萬,但這筆錢并不是校方認錯,而是對于楊元元一家人的人道主義關懷。
當時這個新聞的影響很大,因為他反映了一大批寒門學子的生活和精神現狀,在這種社會輿論下,校方只能做出讓步,希望盡快平息這場風波。
學校組織了七八人的談判團與望瑞玲一家人協商,有關具體的賠償金額并不被外界知曉,但大體上是在二十到三十萬這個區間。
拿到賠償金后,望瑞玲為兒子買了房子,從始至終,對于楊元元的悲慘命運,除了網絡上的大片討論聲和同情聲外,楊元元的家人和親戚都在糾結賠償金額的多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