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5萬元的SUV,但車企要有5萬元的成本思維。
6月6日,零跑汽車CEO朱江明面對媒體采訪時說了一句話:“隨著成本的降低,未來車企一輛中大型SUV賣5萬元是合理的”,立刻在汽車行業引發震動。
當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價格戰已經打到白熱化。一方面是比亞迪把智駕壓到8萬,特斯拉Model 3(參數丨圖片)降到22萬,整個行業都在降價求生;另一方面,則是有關部門點名“惡性內卷”。而朱江明此時提出“五萬元中大型SUV論”,從業內人士的視角看過去,恐怕焦慮情緒蓋過了其它的一切。
當然,朱江明說這句話,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背景,即零跑汽車已經在去年的第四季度盈利了。面對“成功者”零跑,我們就不得不拋出一些“馬后炮”式的觀點,朱江明是不是真看到了別人沒看到的東西?
價格戰泥潭里的“五萬元”爭議
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價格戰沒有退路。2024年新能源車滲透率超過50%,但增速明顯慢了下來。蛋糕就這么大,搶的人卻越來越多。車企只能降價,不斷降價。結果就是全行業都在虧損,目前除了比亞迪、理想等少數幾家,大部分新能源車企的財報都是綠的。
朱江明選在這個時候說“中大型SUV可以賣五萬”,自然招來不少質疑。有批評者認為這是不負責任的言論。在調查中,一位零部件供應商向汽車有文化直言:“白車身、電池包、安全氣囊等硬成本擺在那里?,F在一輛A級車的物料成本都要六七萬,五萬賣中大型SUV?除非偷工減料。”
但仔細看朱江明的邏輯,他不是在鼓吹無底線降價,而是指出技術發展會讓成本結構發生根本變化。采訪中,他舉了消費電子的例子:“現在100寸的電視賣五六千,一匹的空調一千出頭。十年前的手機里塞滿了芯片,現在一部手機的算力比當年一萬多的筆記本還強?!?/p>
朱江明的核心觀點是當汽車變成電子產品,價格體系也該重新洗牌。他敢說“五萬塊買中大型SUV”,是因為汽車行業的游戲規則正在改寫。
對此,行業分析人士指出:”雖然現在沒有5萬元的SUV,但車企要有5萬元的成本思維,價格戰表面拼定價,內核拼的是企業對‘汽車產品本質’的認知深度”。
他認為,“零跑暫時勝在認清兩點,一是電動化讓汽車從機械藝術品變為電子快消品,成本必須服從摩爾定律;二是用戶要的不是豪華標簽而是“無感擁有”,即用10%的價格獲得80%的核心體驗”。
零跑是如何實踐這套邏輯的?2025年5月,零跑把C16增程版定在11.18萬,C11增程版降到10.38萬,比同級車便宜至少3萬。結果2024年零跑賣了29.3萬輛車,成了新勢力里的銷量冠軍,并且提前實現了單季度盈利。而在今年,則是零跑把激光雷達打到了12萬元,成為了新的爆款。
雖然零跑的很多產品,在綜合競爭實力上不如對手,但在核心體驗上肯定拉滿,比如去年增程以及今年智駕的風口,零跑都在刀尖“跳舞”,這就是讓消費者“用10%的價格獲得80%的核心體驗”。
這與當年小米成為爆款的邏輯有一定的相似性,雖然在材料、散熱上可能比不上對手,但在參數上,小米一定抗打——當然,比起“汽車圈的小米”,零跑更愿意用“汽車圈的優衣庫”來定義自己。
這可能是因為優衣庫執行董事、董事長兼行政總裁說過這樣一句話,即“優衣庫不是一家服裝公司,而是一家技術公司”。
而這,就要衍生到下一個話題,零跑到底是怎么省錢的?
拆解“五萬元”的可能性:零跑怎么省錢?
如果說其它車企的成本控制,是在財務范疇里做到了極致,那么零跑的省錢之道,很有可能稱得上是一門“藝術”。
零跑汽車能在競爭慘烈的15萬級市場實現盈利,其成本控制能力堪稱教科書級別。創始人朱江明出身安防巨頭大華股份的背景,讓零跑的“省錢哲學”走上了一條不一樣的路,即“用To B的工程思維做To C的消費品,追求技術復用和供應鏈效率最大化,而非依賴資本燒錢或盲目追求品牌溢價”。
朱江明曾經提到:“能用一塊芯片解決的問題,絕不用兩塊;能自己造的零件,絕不外包。”因此,零跑的“全域自研”的本質是成本重構,而非發自于對“自研”兩個字的偏執。
對此,朱江明也強調,零跑自研中有60%以上核心零部件自制,并非盲目追求全棧自研的“面子工程”,而是聚焦于集成創新和解決方案的最優化,其核心在于通過技術整合,消除冗余環節,降低系統總成本。
朱江明曾用電子門把手來舉例,他提到行業普遍采用獨立控制器,成本超百元,而零跑工程師將其功能集成到域控制器中,一舉省下這筆費用。這是典型的“用設計創新換成本空間”。
同時,零跑采用“樂高式”平臺化造車,C10、C11、C16三款主力車型零件共享率超80%。“如果每款車都重新開發,光模具費就能吃掉利潤,但現在我們就像搭積木一樣造車”,朱江明解釋其原因。有行業人士發現,基于這一套辦法,這不僅降低單車型成本約30%,更將研發周期縮短50%。
零跑B10為什么搭載了激光雷達,還這么便宜?
“四葉草”中央集成電子電氣架構,是零跑降本的另一殺手锏。朱江明在對話中詳解,“我們選用了高通8650的芯片,把高階智駕這一部分的功能也做在了我們四葉草架構里面,很多車企的硬件盒子是要別的供應商來提供,而且還要不止一個,但這種集成的話成本就要低很多?!?/p>
此外,零跑還善于借助外部優勢,譬如利用時間差帶來的成本優勢,第一時間搶用最新款芯片和技術(如高通8295/8650),利用首發窗口期的技術溢價快速下放。當行業還在為18萬級車型普及激光雷達時,零跑已將其打入15萬級C10,一年后又打入12萬級B10。
“電子類產品每18個月價格就會降,我們得跑得比供應商還快。”朱江明曾這樣說,零跑的核心策略是“用時間換成本”,將摩爾定律的福利提前兌現給消費者。
“汽車終歸是代步工具,大多數家庭要的不是炫技,而是實實在在的性價比?!敝旖髡J為,在10-20萬最大基盤市場,用戶需要的是“好而不貴”的“木桶車”——沒有單項冠軍,但勝在樣樣夠用。其從成本視角進行技術創新,并堅持用“10%的價格提供80%的核心體驗”,這即是“汽車圈優衣庫”的由來。
零跑依靠大華基因驅動的極致成本控制,成功在紅海市場殺出血路并實現盈利,其路徑清晰且有效。然而,在行業“內卷”加劇、技術迭代加速的背景下,這套“省錢至上”的邏輯也面臨著一定的風險。
其“全域自研”的本質是創新降本,“樂高造車”和“抱大腿出海”是效率變現。然而,當工程優化的“減法”逐漸觸及天花板,當“性價比”標簽面臨固化風險,零跑需要回答一個更深刻的問題,在“內卷”的終局,當成本壓榨的邊際效益銳減,它能否找到從“卓越的成本控制者”躍升為“可持續的行業革新者”的第二曲線?
同時,朱江明強調“把事情做成,比掙錢更有成就感”的執念,能否驅動零跑在下一個十年,像定義成本一樣重新定義價值?這將是這位“不喜歡風險的技術宅”和他打造的“車圈優衣庫”所面臨的最大考驗。
有文說:
零跑憑借朱江明注入的“大華基因”——對技術復用、供應鏈效率和務實產品定義的極致追求,成功拆解了“五萬元”的成本密碼,在血海競爭中率先上岸。
雖然目前“五萬元中大型SUV”實現不了,比如安全法規越來越嚴、碳酸鋰價格持續波動、研發投入年年上漲等,這些都在卡著成本的下限。但他指出的方向是清晰的,當其他車企還在爭論價格戰對不對時,朱江明直接把問題推到極致,即“電視空調能做到的降價,汽車為什么不行”?
零跑C16用11萬提供激光雷達和200公里增程續航,比三年前同級車便宜40%,已經證明了技術對成本的壓縮能力。而下一步的挑戰是如何守住安全與品質的底線,這實際上需要整個產業鏈的突破,以及零跑自我的堅守。(汽車有文化 歐陽/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