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子彈財經
作者 | 孟祥娜
編輯 | 胡芳潔
美編 | 倩倩
審核 | 頌文
上市不到三年,華廈眼科的業績就“變臉”了。
2024年、2025年第一季度,華廈眼科均陷入“增收不增利”局面。這一異常表現背后,折射出眼科醫療行業競爭加劇與企業自身經營策略的雙重壓力。
公司股價也坐上了“過山車”。截至6月6日收盤,華廈眼科報19.01元/股,早已跌破50.88元/股的發行價,市值僅剩159.7億元。
5月15日,在2024年年報業績說明會上,華廈眼科表示,股價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公司在持續做好主業經營的同時,積極通過股份回購、投資并購、員工持股等多種方式開展市值管理工作,并持續加大現金分紅力度。
但面對行業競爭加劇與自身經營壓力,這些市值管理措施能否有效提振投資者信心、扭轉業績“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1、行業回溫,華廈眼科卻連續“增收不增利”
華廈眼科成立于2004年。自成立以來,公司長期深耕眼科醫療服務領域,其眼科診療服務網絡已全面覆蓋華中、華南、西南、華北等核心區域,初步構建起全國性連鎖化運營的診療服務體系,在市場競爭中占據重要地位。
2022年11月,華廈眼科成功登陸深交所創業板,正式開啟資本化發展新征程。但上市還不到三年時間,華廈眼科的業績便不再穩健了。
2024年,華廈眼科營收40.27億元,同比微增0.34%,較2023年同期的40%明顯放緩。歸母凈利潤更是出現了上市以來的首次下滑,僅實現4.29億元,同比下滑36%。
尤其是2024年第四季度,公司營收8.45億元,同比下滑7.16%,扣非凈虧損777.8萬元,同比由盈轉虧。
(圖 / Wind)
不過,這不是華廈眼科一家獨有的現象。2024年,其他三大民營眼科上市公司——愛爾眼科、普瑞眼科、何氏眼科,營收與凈利潤增速集體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
對于業績下滑的原因,華廈眼科表示,受行業環境變化、行業需求階段性放緩及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公司業績增速有所放緩。未來,隨著消費需求進一步釋放,眼科醫療行業依然具備良好的發展空間,這將為公司發展持續提供動力。
然而,2025年第一季度行業呈現回溫態勢時,華廈眼科的業績仍未企穩。公司該季度依然增收不增利:營收10.93億元,同比增長12%,歸母凈利潤1.5億元,同比下滑4%,與行業回暖趨勢形成反差。
在行業整體回溫的背景下,華廈眼科為何依然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2、白內障業務失速,擴張難換增長
長期以來,華廈眼科的核心業務之一是白內障項目。
然而,白內障手術的關鍵耗材人工晶體,成為集采政策的首要沖擊對象。
2023年11月30日,第四批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產生擬中選結果,此次集采中選產品中,人工晶體類耗材平均降價60%。
比如,愛博諾德的非散光單焦點晶體價格從2500元/個降至近800元/個;美國強生公司的新一代單焦點晶體從1萬元/個降至1100余元/個。
2024年起,各省份陸續推進人工晶體集采工作,使得人工晶體的價格大幅跳水。
這直接導致白內障手術的整體收費標準降低,患者就醫費用減少的同時,華廈眼科的收入端也遭受重創。
(圖 / 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數據顯示,2024年,華廈眼科白內障項目營收同比下降11.56%至8.7億元,毛利率更是下降8.53個百分點至35.16%。原本白內障業務憑借相對較高的收費標準,在公司營收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如今價格的大幅下滑,讓該業務的盈利空間被嚴重壓縮。
對比來看,同樣面臨人工晶體集采沖擊與行業競爭加劇雙重壓力的愛爾眼科,2024年白內障項目卻能逆勢實現4.87%的營收增長,這背后折射出其與華廈眼科在戰略布局、業務結構和運營能力上的深層差異。
政策調整僅是部分成因,從行業整體格局觀察,民營眼科醫院正經歷愈發激烈的競爭洗禮。
近年來,伴隨國民健康意識提升與生活水平進階,眼科醫療市場規模持續擴張,這既促使大量民營眼科機構加快戰略布局步伐,也推動公立醫院紛紛加大對眼科科室的資源傾斜力度,這意味著民營眼科醫院需要面臨公立醫院的競爭。
山東某縣城白內障患者告訴「界面新聞·子彈財經」,白內障手術治療更愿意選擇公立醫院,公立醫院收費標準,不存在亂收費的現象。其接受白內障手術時,檢查費、手術費加上進口人工晶體費用總計一萬多元,在公立醫院治療經醫保報銷后,個人僅需支付不到1000元。
而另一位白內障患者則表示,近年來,有民營醫院的工作人員去村里宣傳可以免費治療白內障手術,還提供專車接送。而實際上,只是術前檢查免費,手術費及人工晶體等費用還需要收費,且收費價格不低。
面對困局,華廈眼科也并非按兵不動。2024年,公司收購了成都愛迪、睢寧復興、微山醫大、恩施慧宜四家眼科醫院,天津華廈、深圳南山華廈、安溪華廈等多家醫院也先后投入運營。這也導致公司管理費用至5億元,同比增長9%,營業成本22.47億元,同比增長9.9%。
但收購的四家醫院中,僅成都愛迪眼科具備三級甲等資質,其余多為區域性中小機構,專科疊加效應有限,更多停留在“填補空白市場”的規模擴張層面。
(圖 / 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為搶奪市場份額,公司也在增加宣傳推廣費用以提升品牌知名度。2024年,公司銷售費用5.8億元,同比增長9%,銷售費用率14%,高于愛爾眼科的10%,但短期內費用增加,侵蝕了公司凈利潤。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到,華廈眼科的轉型困境在于,白內障基本盤松動后,試圖以“規模擴張+費用轟炸”換增長,但缺乏對“并購質量—運營效率—成本控制”的系統把控。
若不能盡快將新增門店轉化為“有質量的增長點”,其在2025年行業回暖周期中,恐將面臨“越擴張、越失血”的惡性循環。
3、實控人被留置,股價破發
曾被稱作“福建醫療體制改革第一人”的蘇慶燦,其跌宕起伏的經歷深刻影響著華廈眼科的發展軌跡。
華廈眼科的前身廈門眼科中心,成立于1997年。在核心人物“福建眼科第一刀”洪榮照的帶領發展下,其被公認為廈門效益第一的公立醫院。
2003年,醫改浪潮下,廈門眼科中心尋求改制轉型。莆田貿易商蘇慶燦以1700萬元左右的超低價格中標。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商人,轉身為廈門首家三甲醫院的實際擁有人,蘇慶燦僅僅用了兩年時間。
蘇慶燦接手之后,廈門眼科中心的屬性多次在“營利性”與“非營利性”機構之間來回“橫跳”,并且頗有“借皮拿地”之嫌。
作為“非營利機構”,2009年2月,廈門眼科中心以福建省唯一一家非營利性三甲眼科醫院的身份獲得一塊“醫衛慈善用地”使用權。當時以3032萬元底價成交,同一地段的商務金融用地單價是其10倍左右。
隨著華廈眼科的上市,有關這起改制的爭議逐漸浮出水面。監管方在問詢函中多次詢問有關股權轉讓的合法性、是否涉及國有資產流失等問題。
2023年年末,華廈眼科的實控人蘇慶燦因個人原因被留置,直到2024年6月6日,上海市監察委員會解除對蘇慶燦的留置措施,同時被公安機關采取監視居住措施。
盡管公司強調所涉事項與公司無關,且在董事會及經營管理團隊帶領下,生產經營看似正常,但市場的疑慮仍未徹底消散。畢竟,蘇慶燦及一致行動人持有公司高達63%的股票,其一舉一動對公司的穩定與發展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或受此影響,自2023年12月初至今,華廈眼科的股價已跌超50%,截至6月6日收盤,報收19.01元/股,早已跌破50.88元/股的發行價。
Wind數據顯示,2024年末,蘇慶燦個人持有的2.55億股,期末參考持股市值為48.6億元,較2023年末參考期末市值81.96億元縮水了33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1月7日,蘇慶燦及其一致行動人手中大量限售股將迎來解禁。一旦大股東出于各種原因選擇減持,巨量股票流入市場,必然會對本就脆弱的股價造成新一輪沖擊。實際上,IPO前入股的投資機構磐茂投資,已于2024年退出公司前十大股東名單。
在業績承壓、股價下跌之際,華廈眼科推出了員工持股計劃。根據草案,公司擬以9.62元/股的價格向296名核心員工授予752.78萬股,總規模約7242萬元。激勵對象包括副總經理張志勇及295名管理人員與技術骨干,其中張志勇獲配70萬股,占9.3%。
(圖 / 華廈眼科公告)
該計劃設置了2025-2027年三期解鎖條件,以2024年為基數,要求營收或扣非凈利潤增長率分別達10%、20%、30%(觸發值為9%、18%、27%),達標后可按80%-100%比例解鎖。
假設持股計劃于2025年6月完成,以2025年4月25日(草案披露前一交易日)收盤數據預測算,預計產生7046萬元費用,未來三年按月分攤,計入相關費用和資本公積。
(圖 / 華廈眼科公告)
費用分攤將導致公司未來三年的凈利潤相應減少,具體金額需根據各年度分攤比例確定。這一會計處理可能對公司短期盈利表現形成一定壓力。
綜上來看,華廈眼科的困境是民營眼科醫療行業在政策變革與市場洗牌期發展陣痛的縮影。實控人風波、股價破發、擴張陣痛,疊加核心業務失速,構成了華廈眼科短期內難以繞過的坎。其未來能否穿越周期、扭轉困局,「界面新聞·子彈財經」將長期關注。
*文中題圖來自: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