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創業最前線
作者 | 魏帥
編輯 | 馮羽
美編 | 邢靜
審核 | 頌文
今年4月初,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下發一則《關于半導體產品“原產地”認定規則的緊急通知》。
這則通知中明確指出,根據海關總署相關規定,集成電路原產地按照四位稅則號改變原則認定,即芯片的“流片地”認定為原產地。
這意味著,在全球關稅貿易爭端四起的情況下,全球半導體企業的命運也隨之“轉動”。
在這樣的原產地限制法則下,影響最大的便是包括模擬芯片、微處理器、域控器等設備。根據此前《財經》雜志援引相關行業人士言論,受此影響的芯片廠商包括但不限于英特爾、美光、德州儀器、亞德諾半導體等在美生產的公司。
事實上,模擬芯片行業起步于歐美,賽道一直被德州儀器、亞德諾半導體、英飛凌等國外企業“把持”市場許久。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模擬芯片市場規模為5657億元,市場占比前五的企業分別為德州儀器19%、亞德諾半導體9%、思佳訊7%、英飛凌7%、意法半導體6%。
這五家企業,已經占據了近一半的市場份額。
留給國內的模擬芯片企業的機會并不多,即便是頭部企業,也仍在虧損的邊緣線徘徊。
日前,國內頭部模擬芯片企業納芯微發布2025年一季度報,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營收為7.17億元,凈虧損為5134萬元,扣非后凈虧損為6436萬元。
(圖 / 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在此之前,這家在A股上市僅三年的企業,已經連續錄得兩年虧損,凈虧損超7億元。
面對如今難得的國產替代窗口期,納芯微再度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尋求資金和發展的新機會。
“在模擬芯片領域,國產芯片公司幾乎可以覆蓋汽車所需的絕大部分產品品類,而且在一些產品品類上已經逐漸建立起了產品優勢,市場表現不輸國外企業。但在更多產品品類上,中國芯片公司還處于剛剛突破的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納芯微創始人、CEO王升楊在此前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上如是說道。
還在起步階段的納芯微,也還在模擬芯片的產業道路上,摸索著前進。
1、增收不增利,一致行動人減持
成立于2013年5月的納芯微,是一家高性能高可靠性模擬及混合信號芯片公司,專注于圍繞下游應用場景組織產品開發,聚焦傳感器、信號鏈和電源管理三大產品方向,提供豐富的半導體產品及解決方案,并被廣泛應用于汽車、泛能源及消費電子領域。
(圖 / 納芯微官網)
那一年,還在亞德諾半導體擔任工程師的王升楊捕捉到了國內傳感器信號調理芯片的市場空白,決定創辦納芯微。
但是消費電子領域的競爭與機會遠超如今納芯微所聚焦的汽車電子領域。2015年,王升楊決定調轉方向,轉投汽車電子,并在2016年就推出了首顆車規級芯片。
發展至今的12年時間,納芯微已經成長為中國領先的模擬芯片提供商。但即便如此,增收不增利,依舊是盤桓在這家企業發展道路上的“魔咒”。
根據日前納芯微在港股提交的招股書數據,2022-2024年,納芯微營收分別為16.70億元、13.11億元、19.60億元。
而在凈利潤方面,除了2022年凈利潤達成2.501億元之后,2023年和2024年分別虧損了3.05億和4.03億元。
對于2023年及2024年合計虧損超7億元的情況,其在招股書中解釋稱,一方面在于市場競爭加劇,領先國際公司在產品定價方面造成了極大的競爭壓力,對中國市場和中國供應商的利潤帶來巨大影響,公司的毛利率從2022年的48.5%逐年下滑至2024年的28%;另外還因為報告期內包括研發投入在內的大筆投資等。
2023年,全球模擬芯片巨頭德州儀器全面下調面向中國市場的芯片價格,一舉打響價格戰。
與此同時,數據顯示,2024年,納芯微的研發費用為5.4億元,占總營收的27.55%。若剔除股份支付費用的影響,研發費用同比增長44.57%。截至2024年底,公司研發人員數量達到560人。
簡而言之,產品價格內卷、毛利率下降以及持續的研發投入、市場業務投入等因素疊加,讓納芯微在過去的兩年間都沒有“緩過神來”。
而根據其公布的2025年一季報來看,公司在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7.17億元,同比增長97.82%;凈利潤虧損0.51億元,同比實現收窄。
有行業分析人士透露,芯片產業的內卷程度堪比主機廠,上游供應商們對于價格的感知更為猛烈,諸如納芯微這樣的上游供應商,為了爭奪市場份額,也不得不降價求生,成本壓力越來越大。
或受市場預期、企業發展等方面影響,5月26日,納芯微發布公告顯示,蘇州納芯壹號、納芯貳號和納芯叁號信息咨詢合伙企業三家公司合計轉讓約485萬股,轉讓價格為163.15元/股。
(圖 / 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此次權益變動屬于股份減持行為,直接導致公司實際控制人及一致行動人的持股比例從34.76%降至31.11%。雖然上述三家轉讓方并非公司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但卻存在一致行動關系。
7.91億元落袋為安,此番套現也引發市場爭議。畢竟,此時距離公司4918萬股限售股解禁僅過去34天。
2、赴港上市拓寬業務,尋求海外突破口
此前,王升楊就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明確表示,芯片產業處于產業鏈上游,中國芯片企業不能依靠單一區域市場,必須發展成全球化企業。
其深入全球化企業戰略的第一步棋,便是擬赴港上市。
3月26日,納芯微發布公告稱,公司擬赴港股上市,成為A股和港股雙上市公司。據港交所官網信息,4月25日,納芯微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由中金公司、中信證券、建銀國際三家擔任聯席保薦人。
納芯微也明確提及,此舉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公司綜合競爭力,深入推進公司的國際化戰略,同時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本市場,多元化融資渠道。
今年以來,赴港上市、A+H股雙上市也成了“熱潮”。寧德時代、三一重工、恒瑞醫藥等A股上市公司紛紛赴港上市。加快海外業務發展、推進全球化產業布局也成為了共同的目標。
目前,納芯微已在日本、韓國、德國等地設立分支機構,完成了海外銷售團隊的搭建,進一步擴大海外市場份額。
2023年,公司境外收入占比為12.35%,相較于前一年提升約2.2%;2024年,境內、境外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實現43.72%和88.75%的增長,海外市場顯然有著更高的潛力。
(圖 / 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王升楊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表示,芯片產業處于產業鏈上游,中國芯片企業不能僅依靠單一區域市場,必須發展成為全球化企業。接下來,如何從有到優、提升產品競爭力、擴展海外市場,都是公司亟待解決的問題。
去年6月,納芯微計劃以現金方式收購上海麥歌恩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麥歌恩”)合計79.31%的股份,對價總計達到7.93億元人民幣;同年10月,納芯微再度發布公告稱其收購計劃由原來的79.31%股權增持至100%,以實現更好的整合資源,加速業務融合,并確保戰略目標與公司利益的一致性。
王升楊談及收購麥歌恩帶來影響時表示,通過收購麥歌恩,公司在電流傳感器、輪速傳感器的基礎上新增了磁開關、磁角度傳感器、磁編碼器等品類,基本實現磁傳感器全品類覆蓋。從技術上來看,公司實現霍爾、AMR、TMR等完整技術品類覆蓋。
“從客戶來看,本次收購可加強頭部客戶資源,擴大客戶基本盤,優化銷售渠道,降低銷售成本;從供應鏈來看,本次收購可發揮規模效應,進一步提升原材料采購成本優勢。”王升楊表示。
在納芯微今年一季度的財務報表中,麥歌恩已然為納芯微帶來了1億元左右的營收規模。
3、尋找汽車之外的第二曲線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消費者對于電子產品的性能要求不斷提高,模擬芯片的應用領域也在持續增長之中,除了汽車之外,智能家居、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等更多的使用場景,為模擬芯片市場帶來了新的增長點。
在產業競爭壓力之下,除了主營的汽車電子業務外,納芯微也開始在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等賽道嘗試進行布局。
在納芯微看來,低空經濟和人形機器人這些新領域,有著新機會。“我們看到這些領域和汽車領域有非常好的協同效應,因為它的整體電氣架構跟一輛車差不多。”王升楊說。
據「界面新聞·創業最前線」了解到,納芯微的產品可以應用于無人機等低空飛行器。其在汽車電子領域的技術積累,如傳感器、驅動芯片、電源芯片、接口和隔離器以及信號鏈等多類產品,可復用于低空飛行器的電驅動系統、電池管理系統和熱管理系統等關鍵模塊。
(圖 / 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而人形機器人作為更熱門的賽道,其對于機械感知、傳感模塊的要求更為繁復,機會也更多。
據報道,王升楊曾表示,人形機器人對芯片的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極高,需解決散熱、多傳感器融合等難題。
在這方面,納芯微已經進行了一定的技術儲備,包括推出全鏈路控制解決方案,以實現穩定可靠的驅動信號輸出等。
據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預測,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51億美元,2024-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銷量將從1.19萬臺增長至60.57萬臺。
顯然,在第二曲線領域,納芯微已經做好準備入局。但是相對于汽車電子來說,不管是低空經濟還是人形機器人,都仍處于成長的階段,能否真正作用于企業業績中,還有待時間考量。
但全球汽車電子產業和模擬芯片市場的競爭卻從未停止。在如今國產替代的時間窗口下,納芯微能否扭虧為盈、順利發展全球業務,仍是王升楊需要直面的課題。
*注:文中題圖來自納芯微官方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