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教育生態更加透明,為更多人提供更加全面、權威的信息。我們心懷期望,為了樹苗更好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長。」
“我動了太多人的蛋糕了”“這一年我真的盡力了”“如果在直播過程中,我傷到過某位家長或者某一類人群的話,我真誠地給大家道個歉”。
“也有可能這是你最后一次在網上看見我。”
6月2日,知名網紅教師張雪峰在直播中鞠躬致歉,含淚宣布停播消息。這一直播切片在互聯網引發廣泛討論,甚至流傳出張雪峰將“退網”的傳聞。
(“張雪峰告別直播”相關討論登上熱搜)
有的網友為張雪峰鳴不平,認為他為許多出身普通家庭的學生提供了有參考價值的升學建議;也有網友認為張雪峰諸如“文科都是服務業”“新聞專業無用”“生化環材天坑”的言論過于武斷,不利于各學科的招生和正常發展。
實際上,每年到高考季,張雪峰都會停播一陣,網友認為他每年的停播一是為了準備高考志愿填報服務,二是以避風頭。也有網友發出張雪峰在快手平臺的直播宣傳,稱其壓根沒有退網,本次直播言論又是一次“狼來了”。
(張雪峰快手獨家直播宣傳)
張雪峰“退網”風波隱情,眾說紛紜。網紅教師的話題度從未減退,其中利益“蛋糕”之爭和教育促成社會公平的本質背道而馳。
在網紅教師快速積累流量和利益時,我們更需要沉下心思考:
教育的意義,在于培養學生打開視野、豐富個性、建立批判性思維;人生的下一步,始于做出忠于自我的選擇。
1
“蛋糕”之爭:警惕簡化教育問題
“動了xx的蛋糕”說法源自“我被資本做局了”梗,指自己的言行影響了某方利益,所以自己被對方“整了”,受到打壓、無法達成目的。
這原本是一句萬物皆可甩鍋“資本”的調侃,但在有升學相關話題討論中,這一說法有失偏頗。
(“動了誰的蛋糕”相關表情包)
升學過程不僅關乎學生個體的選擇,也牽涉高校的運作機制以及社會第三方力量的參與,涉及多方利益主體。
首先,學生作為直接參與者,在高考填報志愿或考研擇校中面臨信息差和未來不確定性的雙重壓力。高校則肩負著招生規模、專業調整、學科發展、教書育人的多重責任,需要兼顧自身建設與社會導向。
此外,介于兩者之間的“張雪峰們”作為教育信息提供者,也擁有“帶貨”式內容傳播和經濟變現的商業訴求,需要維護自己和公司的經濟利益。
許多網友稱贊張雪峰敢于“說真話”,但“真話”的定義因人而異。
(梁文道評論“說真話”)
對于網紅教師而言,真話是既能提供指導又能帶來關注度的言論;對于學生來說,真話是能為他們的備考和升學提供實際幫助的建議;而對于高校,真話則是能夠促進學科建設、提升教育質量、達成育人目標的規劃。
當多方利益交織在一起,網紅教師的“真話”難以同時滿足各方需求。這意味著在此語境下“真話”成為了利益協商的工具,其評價標準并不完全客觀中立,而是嵌入了不同主體的目的與訴求之中。
立場差異導致“真話”標準變化,體現了社會中不同個體或集體的利益平衡的復雜性,本質是社會選擇中公平與私利的經典矛盾。約翰·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提出的“無知之幕”,為我們思考這一問題提供了哲學視角。
(《正義論》[美]約翰·羅爾斯 著)
“無知之幕”假設人們在制定社會制度時,被一道“幕布”遮蔽了自己的社會身份、階級地位、財富能力等信息。對自己是社會權力上位者還是最弱勢者的“無知”,引導決策者考慮每個人在不同情況下成為最不利者時能否獲得最大限度的利益,以保證社會制度的公平與正義。
在現實中,不存在絕對的“無知”,“動了xx的蛋糕”這一說法正體現了多方之間利益關系網的復雜,甚至有一絲博弈意味。
但教育的初衷是集合社會各方資源推動更多學生向上、向前走,最大程度促成社會公平。
我們應警惕將教育問題簡化為立場對立或利益沖突的傾向,警惕一家之言成為“權威”,不要讓教育在“動了誰的蛋糕”的利益之爭中消解了應有的公平目標和嚴肅性。
2
教育博弈:一場注意力的游戲
教育中的利益博弈,與網紅教師的特點有關。
近年來,教培界網紅教師的崛起伴隨著諸多“翻車”事件,例如今年考研界的“英一事變”——
考研成績公布當天,考研英語培訓教師何凱文曬出自己英語(一)考了89的超高分。其機構也以此為噱頭全網發喜報,稱該分數為“英一全國最高分”。
隨后,何凱文的競爭對手、同為考研英語培訓師的周思成公開質疑何凱文成績造假,許多網友也加入討論,稱2025考研英一難度大,此等高分令人難以信服。
最終,何凱文在微博發表道歉聲明,稱其“試圖以自己的虛假成績維系教學的可信力與影響力”。
(何凱文道歉聲明)
從張雪峰“避雷”學科專業,到何凱文虛構成績,再到眾多網紅教師學歷履歷造假,大多網紅教師在傳授經驗和知識時無法脫離“網紅”身份,他們的內容傳播離不開注意力和話題度。
這背后是當代社會中“知識商品化”與“情緒消費”的交纏。知識被拆分、包裝成短視頻、標題黨、直播話術,成為可以轉化為流量、關注與利益的內容素材。而用戶消費這些“知識”,并不總是為了真正掌握什么,而是為了在焦慮中獲得被指明方向的安心與希望,或是片刻遠離現實的大笑與爽感。
教育不再只是學習的過程,也變成了一場注意力和情緒價值的游戲。
(《注意力商人》[美]吳修銘 著)
流量的積累追求娛樂性、熱度與利益,和教育的公益性、長遠深耕背道而馳。當流量盼望下一個風口快點到來、急于起飛時,真正的教育、或者教育系統的發展,需要坐得了十年育樹、百年育人的冷板凳,需要承擔為未來育才的社會責任。
而當人們將教育信息的權威解釋力寄托在一個個“講真話”“有良心”的網紅教師身上時,我們不僅看到了焦慮,也看到教育系統和社會支持在信息透明度和覆蓋面上有所欠缺。
(關于教育)
在大多學子與家長對學習成果急于求成、對學業選擇焦頭爛額的當下,注意力游戲只能暫時“陣痛”,無法提供長久優解。
我們需要教育生態更加透明,為更多人提供更加全面、權威的信息。我們心懷期望,為了樹苗更好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長。
3
關乎選擇:唯忠于自我是正解
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傳遞知識,還在于育人。網紅教師們的確傳授了備考經驗、提供了升學建議,但他們口中的“正確選擇”,需要我們沉下心來審視。
在許多網紅老師口中,高考填志愿、考研考博等升學選擇,是一種“逆風翻盤”“改寫人生”的爽文敘事。他們通過極具情緒張力的話術,例如“我靠某專業逆襲了”“不選這個就完了”,傳遞出“只有做出正確選擇,才能走上人生巔峰”的理念。
這種簡單直接的快餐式答案,迅速撫平學生心中的空虛、焦慮與迷茫。久而久之,這一邏輯可能形成一種確定性的幻覺:人生有一套高收益路徑可以復制,只要照做就不會失敗。
(電影《抓娃娃》)
那如果沒有做出“正確”的選擇,人生就注定是“失敗”的嗎?
在信息爆炸與教育焦慮交織的時代,諸如此類短平快的問題解法與人生出路被大量傳播。復雜問題就此被簡單歸因,個人存在多樣可能性的發展方向被壓縮進“高回報路徑”的標準模型。
個體對標準答案的追求和對模式的套用,有社會層面的內因。
現代社會的壓迫不再通過外部施壓與命令,而是個體以“你可以”的形式實現內部的自我馴化。人們在自我驅動、自我優化中逐漸喪失了對這一路徑和選擇的反思與質疑。
這種“積極的暴力”潛移默化地推動個體不斷追求表現、效率和成功,并認為這是通往更優人生的唯一正解。
(《倦怠社會》[德]韓炳哲 著)
諸如“逆風翻盤”的勵志標簽,正是自我驅動邏輯的體現:學生在情緒上感到被鼓舞,在行為上卻被導向唯一的最優解——遵循成功模板,服從評估標準,復刻成功學敘事。
對于升學途中的學生來說,選擇固然重要,但在充滿變化與不確定性的當下,鮮有永遠正確的答案和可以原封不動復制粘貼的模板。
長期來看,這會對學生的認知結構、價值判斷與自我理解產生深遠影響。
教育的意義原本在于打開視野、豐富個性、建立批判性思維,但在標準答案的裹挾下,教育的多樣性與探索性被壓縮,成為服務于“優化路徑”的功利性工具。學生在面對人生選擇時,可能不再忠于自我、看見多樣可能性,而是越來越傾向于尋求外界唯一正確的標準答案。
(電影《死亡詩社》)
我們希望教育倡導的不再是單一的“成功學”敘事,不再是以做題的對錯思維看待一切,而是普通人做著普通的選擇,有失誤也正常。
人生路還長,如果眼下這條路就快望到頭,那就四處看看、走向別處。
縱使外界嘩然,唯忠于自我是正解。
(圖片素材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